“艇长,左前方,方向330,25海里,发现大批战舰回声,距离太远,暂且无法探明数量和型号。”声呐兵汉斯感受着耳机中传来的水声,模糊地反馈到,毕竟这种声纳还只是第一代产品,缺乏一些环境杂音和自身噪音的分离技术,能够听到附近某个方向有船就不错了——米国人都要到1942年晚期才鼓捣出声纳这个设备,而英国人则更加迟钝。
所以,当这种新设备被佩内明德秘密研究所的人搞出来后,“大喜过望”正是邓尼茨将军心情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从此他的潜艇部队也和水面舰队一样有了远距离侦查的手段。
瞭望观测受制于潜望镜的高度,如果潜望镜伸出水面的高度不够的话,那么受限于地球表面的弧度,就算卡尔.蔡司的光学镜头再逆天,德国潜艇也不可能观测到远方的目标——除非对方船只本身就是一个拥有耸峙桅杆和上层建筑的大型战列舰,连地平线都无法遮蔽它的身形。
所以,在第一批被动声纳设备被研发出来后,邓尼茨将军立刻抽调了20艘最新式的21级潜艇装备这些大杀器——他不得不考虑安全xìng和保密xìng的问题,因为那些需要上浮的潜艇在战斗中被摧毁乃至上浮后打捞、俘获其残骸的可能xìng很大,而德国自身是潜艇使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声纳这种武器落入了英国人甚至米国人的手中的话,元首话费数十亿马克建立起来的潜艇部队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所以,现在还不是大规模装备的时候,克制自己盾牌的长矛还没必要研发出来,长矛这种东西,只要能够堪堪扎穿敌人的装甲就好了。所有得到了使用声纳的新式潜艇艇长无一不是jīng锐中的jīng锐,都是开战后短短一个月内就取得上万吨以上船舶战果的高手,或者从西班牙内战时就已经在潜艇部队中摸爬滚打技术和信仰都可靠的王牌。
“左舵五,全速前进,30分钟后上升到潜望镜高度,我们靠上去看看清楚。”新式21型潜艇U106号艇长理查德.赫森把潜望镜架转到他希望的位置,然后耐心地等待他的爱艇像一条梭鱼一样灵活地划开水流向前穿梭而去。
新式的U21型潜艇可以实现通气管深度无限制潜航,完全无需上浮,这一点逆天的属xìng让它不同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款同类,虽然舰体的流线造型还有一些考虑水面航行速度的考虑,部是非常流畅的水滴形,但是水下额定最大航速已经可以达到17~18节左右,与之前那些水下只有4~8节的同行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短短个把小时后,以锐角相互接近的德国潜艇和英军舰队外围搜索舰只的距离就缩短到了6~7海里,U106缓缓地上浮,赫森艇长升起了潜望镜。
还真是壮观呐,这支舰队起码拥有上百艘战舰,绵延数十海里。此刻,出现在赫森近处的,恰好是达尔朗海军上将指挥的第2分舰队——由那5艘慢速战列舰组成的分舰队,掩护着同样航速较慢的补给船队、运兵船队向着东北东方向缓缓驶去,他们距离主力舰队拖后了70海里左右,如果出了意外,双方对向航行不用2个小时就能会和互相接应,而前锋舰队一旦遭遇敌情的话,后续舰队中缺乏战斗力的运输船队也不至于被卷入战火,可以说,英国人的这个队形非常物尽其用,在需呀掩护大批陆军作战的时候,这一招也算得上是老成持重的战法了。
但是,德国人用的是不按常理的装备,出的,都是不按常理之牌。
“重新下潜,使用高频发声器通信,指示我艇坐标。”
潜艇不能在水下实施无线电通信,而即使上浮使用,纵然不被敌舰目测到潜艇的存在,无线电波也会因为敌舰的无线电测向而暴露潜艇的位置。可是主动发声器则不一样了,他们使用一种在海水中能够有效传出40~50海里距离的高频声波,很容易就可以被采用声纳设备的其他船艇接收到,从而定位出声源的方向。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水下通信设备,但是因为它只需要用于传播一种最简单的信息——发生源的位置,而其他任何内容都无法以现有技术手段控制和通信。
可以说,如果敌人也有了声纳的话,那么这种粗陋的声波发shè器就是一种自杀装备,而事实上,这种东西在1943年米国人也装备了声纳后最终被淘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此时此刻,这种破烂玩具一样的东西,将会给英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恩确切的说是这种破烂玩具产生的“疗效”会让英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德国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英国舰队直到战役结束都没能弄明白。
5分钟后,赫森艇长麾下的声纳兵听到了周围不同方向上,又有三个同类的声源传来,他们很守时,很严格地掌握了开战前邓尼茨将军约定好的“时间间隔5分钟,以免误读”的指示,声波像接力棒一样,传遍了周围200海里的德军潜艇巡逻区。德国人提前布下的3道潜艇jǐng戒线上的潜艇都像嗅到了血腥味道的鲨鱼一样,乘着汹涌地暗流游了过来。
时间在流逝,英国舰队前锋距离纳尔维克港只有280海里了,德国舰队还是毫无动静,有些耐不住xìng子的坎宁安上将决定试探一下,他让2个中队的“剑鱼”换装地面攻击用的50KG小炸弹,在“管鼻燕”的掩护下向着纳尔维克方向飞去。
但是,绝对不是笔直地飞去,他们要求机群先折向东北,再折向东南,最后从北面进入纳尔维克地区,对纳尔维克郊外的德军阵地发动一次轰炸。
现在距离海岸的距离已经足够近了,舰载机有充足的航程余量让他们按照拐弯抹角的航线进攻,这样既可以试探德国人挨炸之后的反应,又不会太过直接地暴露出击机群的来路方向,让德国人逆推出舰队位置。
巨大的航母舰群开始转向逆风航向,艰难地在巨浪之间稳住自己的身形,放飞摇曳的战机。周围的护航战舰也远远地撒开,为航母的起降作业提供空间。
天气不错,是9月的挪威近海少见的没有暴风雪的天气,不过这种事情很难说得准,所以坎宁安也不敢一下子出动过多的战机,万一起飞过过上四五个小时天气变坏降落不了的话,那损失可就大了,在北极圈里使用航母,一定要慎之又慎。
…………
“艇长,看来大家都快到得差不多了,我们动手么。”
“那就动手吧,让我挑一个看上去好吃点的,嗯。咦?那不是上个月刚刚被沃尔夫冈那个好运虫逮到过一次的‘纳尔逊号’么?BIG7果然都是皮糙肉厚啊,中了3条鱼雷居然修了一个月又出战了?好吧,就是它了。到时候沃尔夫冈可别羡慕我捡漏啊。霍普,我们从那艘纳尔逊左舷的轻巡洋舰底下钻过去发shè鱼雷。”
U106封闭了通气管管道,然后把这个东西收起来,改为纯电动机供电,缓缓接近到了那艘第2分舰队中最魁梧巍峨的战舰左舷,距离,800码,前舱鱼雷管,6枚齐shè。
6条鱼雷在几秒钟内鱼贯跃入海中,在第一枚鱼雷上浮到气泡深度的时候,最后一发鱼雷也已经出膛,这些都是堪堪算好的。U106在完成这个动作后立刻加大下潜深度,并且大角度转向逃离。
35节极速的鱼雷,只要20几秒就可以完成这段旅程。
“左舷!鱼雷!”“左满舵!全速!”
这是英国人最后的反应,他们知道凭借低速笨拙的“纳尔逊”,在这个距离上是绝对不可能统统躲过去的了,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让鱼雷尽可能少的击中战舰,并且击中战舰装甲相对厚实的部位。这种丢车保帅壮士断臂的决断,多少反应了英国水兵们条件反shè一样的岛民素质。
鱼雷扇面最外侧的两枚鱼雷在纳尔逊号水兵的努力下,擦着船头和尾舵划过,剩余4发鱼雷清一sè击中了“纳尔逊号”战列舰的左舷,在一个月前的海战后遭到巨大应力内伤的舰体结构受到了严重损坏,在鱼雷击穿4座水密隔舱的同时,数道应力裂伤撕开了舰体左侧的多处防水结构,而不属于“纳尔逊级”战列舰主装甲带覆盖范围的船头更是被炸得稀巴烂。
“纳尔逊级”在设计的时候,就是基于“把有限的装甲重量尽可能多地分布在重要的重点防护区域内”的思想布置装甲的,因此英国人把三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塔集中布置在了舰体中前部,动力机舱除了烟道以外也多布置于该区段,并统一用13~14英寸的厚重装甲把这一块区域重点保护起来。而出于配平舰体配重的考虑,“纳尔逊级”的舰桥和副炮都被放在了战舰后方,在满载排水量区区3万8千吨的吨位上,要想在其他地方布置更多厚实的装甲自然是不可能的了,而船头由于减轻前部配重的需要,更是薄弱中的薄弱之处——船头在水线以上最厚实的地方也不过只有3英寸的钢甲,水下更是薄弱。
因此,中雷后的“纳尔逊”虽然没有任何火力、动力指挥系统的要害设备被摧毁,但是仅仅是船体进水就超过了4000吨,储备浮力几乎用尽,左舷和船头迅速下沉,都快要贴到海平面了,随意一个北海的巨浪就可以给前甲板灌上来几百吨海水。
平甲板的船,是不适合在高海况海域作战的,尤其在受到损伤后,这种情形就更明显了。
4艘驱逐舰立刻赶到了“纳尔逊号”的左舷位置,在1000码~3000码的范围内散布开来,然后不要钱似的往下乱丢深水炸弹。但是究竟效果如何,只有上帝知道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