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特上将的德军部队退走后,挂着“外籍顾问”名头的国防军少将吕斯特实际上接管了新组建的克罗地亚军队的组织权。不管是巴维里契总理还是新挂名的克罗地亚国防部长、克罗地亚陆军司令在吕斯特将军面前都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刚才那一番训斥克罗地亚军队无能的言语,就是吕斯特将军最常挂在嘴边的。
他已经按照德国式的训练纲要对这些原来素养不足的克罗地亚人进行了3个月的高强度整训了,但是在他看来,这支部队要达到勉强可以和德军同类部队一样的素质,起码要好几年的时间——当然,也有可能这些士兵一辈子也达不到德军的作战素质。
现在的克罗地亚军队,是1939年7月份的时候才刚刚搭起来的架子,目前有15个师25万人左右的规模,其中7个师是原南斯拉夫军队中投诚的非塞族兵员构成的,另外8个师14万人中,一半是原乌斯塔沙的非常备武装力量,其余则是乌斯塔沙发展地新的追随者,军事素养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德国顾问9月份接手部队整编之后,参照了德军的预备役人员训练计划,把没个师按照一个旅的原正规军带一个旅的新军编成,以便尽快形成战斗力。
11月的时候,巴维里契总理急于收复萨拉热窝,估摸着克罗地亚军队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塞尔维亚军,于是命令克罗地亚军队仓促进攻了一次,结果毫无进展,克罗地亚军队空有数倍兵力但是进退协调非常之差,各个进攻方向上的部队完全缺乏配合损失了几千人马武器,如果不是他们得到了几十辆德国人淘汰的二号坦克殿后的话,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损失。
作战中体现出来的克罗地亚军队单兵素质差、缺乏配合、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不熟、野战工事作业及克制手段不熟练、炮兵应用不当等种种弊端让吕斯特头疼不已。
不过,对于克罗地亚人诟病不已的也仅限于国防军顾问罢了,在安全部下属新建的那2个克罗地亚武装档卫军师倒是对那些狂热速成的部队还算满意——这支3万人的部队中完全没有来自原南斯拉夫军队中的成员,而是统统从乌斯塔沙的极端崇拜者中新招募的,为了确保战斗力,全部配属了德国“志愿者”充当军官。
虽然他们进行大规模协同作战的效率和素质都不行,但是在剿灭铁托的第4军的时候倒是非常狂热。经过档卫军高层的评估,这支部队的士兵战斗意志远远超过了斯洛尼亚人和匈牙利人组成的部队,也许正规攻城略地会比较勉强,但是维持地方各自为战上面就完全不逊于德国人了。
他们不懂得炮兵的专业应用,士兵的枪法也不行,但是在面对近距离作战为主的剿灭作战中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他们通信手段低下,不会配合,可是剿灭作战中本来就不怎么需要配合——他们的任务只是各自为战负责防区内出现的铁托第4军而已。
还有一点最有优势的地方——那就是这些人完全没有道德顾忌,在德国人入侵之前,克族的乌斯塔沙和塞族的种族注意极端阻止切特尼克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互相仇杀了,在战争开始后这股风háo更是如火如荼——短短半年里,乌斯塔沙在非战场渠道灭杀了9万名塞族涉游分子,而塞族的切特尼克在杀戮异族平民方面也丝毫不甘人后。
所以,那些发现一个游击队员就屠灭一个村庄的措施交给这些人去做那是再好不过了,至少这样不会脏了德国人的手。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那些内心狂热技术不足的部队,自有其使用妙法。
当时间进入1940年后,在东波斯尼亚和南塞尔维亚地区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从明面上看,东波斯尼亚地区的核心城市诸如萨拉热窝这些都还掌握在塞尔维亚人手中,可是他们在周边地区的掌控上却越来越弱,铁托和切特尼克的部队的活动空间被渐渐地挤压到了萨拉热窝及周边地区,不得不面临着打硬仗、正面作战的不利因素。
…………
“总司令,这次我们退到萨拉热窝去,塞尔维亚王国的人不会给我们好脸sè看的——如果不是德国人入侵了,那帮家伙到现在还把我们当成反贼呢。”铁托的助手,第4军1师师长茹约维奇看着地图,对铁托不安地说道。
“这也是权宜之计,不得不为之罢了,我也不想的,可是我们在莫斯塔尔损失太过惨重了,退到萨拉热窝去,好歹还有大树可以靠,别看米哈伊洛维奇的人马在前几天挫败了乌斯塔沙的进攻,但是他们的rì子也不好过的,这种紧要关头,自然是合则两利了。”
这是一处萨拉热窝西南近百公里外的小城,科尼兹,是铁托的游击队目前的后方大本营,南波斯尼亚的主要河流内雷特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就在这座小城汇流,所以这里的交通还算便利。11月初的时候,克罗地亚正规军已经控制了达尔马提亚的狭长沿海地带,把整个波斯尼亚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区全部占领了,随后克罗地亚档卫军的几个师开始沿着内雷特瓦河向上有进攻。屡战屡退的铁托游击队也就被渐渐逼到这里容身了。目前前沿的2万多人马的大部队还部署在雅布拉尼察一线的山区地带固守,科尼兹只是铁托游击队的后方指挥部。他准备在雅布拉尼察一线和德国人再好好干一仗,如果实在干不过的话再脚底抹油跑回萨拉热窝,毕竟那帮保皇派的人和铁托的矛盾还是非常大的——当然,跑回去的时候一定要保存一些实力,不然的话被米哈伊洛维奇认为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的话可就糟糕了。
波斯尼亚内陆地区和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沿海区之间的天然边界是迪纳拉山脉,这道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北起把狭长的沿海地带达尔马提亚和内陆的波斯尼亚高原分开,山脉平均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这让达尔马提亚地区和波斯尼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智利和阿根廷之间一样的地理布局——前者是狭长的沿海地带,后者是山背的内陆高原。只有在内雷特瓦河穿过山区流入亚得里亚海的地方,才有通往内陆波斯尼亚的铁路和公路。所以如果克罗地亚军队一旦选择了从南线进攻的话,这里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克罗地亚人的档卫军的进兵路线。
一开始的时候,铁托没有想到克罗地亚人会迂回那么远的路来进攻——确切的说,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会存在这条南方战线——本来克罗地亚位处波斯尼亚的西北面,所以铁托在经营自己势力的时候很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根据地选在了内雷特瓦河下游的莫斯塔尔。这里背靠迪纳拉山脉,往北溯流而上四十公里就是迪纳拉山脉的最高峰普洛奇纳峰,海拔高达2300米,如果克罗地亚人正面进攻波斯尼亚剩余地区的话,这个地方是最安全的了,普洛奇纳峰的险要可以确保敌人无法从这个方向进攻,因此这里非常有利于自己保存实力发展壮大,把抵抗的主要作战任务丢给塞尔维亚军队和切克尼克去解决。
可是谁也不知道克罗地亚人究竟是抽风了还是怎么着,巴维里奇的军队放着近在眼前的巨大战果萨拉热窝不打——确切的说,是略受小挫,损失了几千人马就畏缩不前,反而要劳师远征几乎兜了一整个大圈从西南面沿着内雷特瓦河溯流而上进攻。
铁托自然是不甘心放弃自己经营了半年的根据地的,在莫斯塔尔和克罗地亚档卫军作了一番殊死硬战,苦心拉起的3个师、4万人马在一番激战后阵亡超过6000人,被俘虏枪决或重伤后自杀的也有差不多同样多的数量,轻伤4000,对面的克罗地亚部队也遭到了两三万人的惨重伤亡,新组建的克罗地亚档卫军第一师全军覆没——当然,你没有看错,铁托的游击队确实是阵亡6000,受伤4000,这一方面是因为铁托的人战斗意志非常强烈,几乎死战不退,另一方面,这和克罗地亚军队在处置铁托的游击队的时候的一贯手法有关。
无论是乌斯塔沙的指挥官还是德国顾问、德国“志愿部队”,都要求手下的人在抓到铁托的士兵俘虏时比照游击队的方式处理,所以铁托的部队中一旦有战斗时受到影响行动的重伤后,都有一条不成的规矩——不能活着落到敌人手中,如果受伤程度足以拖延部队机动,则应当自尽。事实上在莫斯塔尔战役和后续的战斗中大多数铁托游击队的人也做到了这一点,桑贾克第三旅Z米莱迪奇、达尔马提亚第二旅旅长德洛维奇都是在最后的殿后作战中被打断了腿、丧失行动能力后吞枪自杀的。据战后统计,在莫斯塔尔一战中南军游击队的自杀伤员达到了1300人。
硬战之后的铁托残部认识到不可能再守住首府莫斯塔尔了,不得不放弃大城市转战山区,他们沿着内雷特瓦河北岸的大路一路且战且退,于11月底到达雅布拉尼察——这里是一个山区小镇,西面几公里就是2300米的普洛奇纳峰,地势险恶行军不便,对大部队的展开非常不利。
而且铁托的游击队在撤退的时候可谓是步步为营步步炸路,把内雷特瓦河北岸从莫斯塔尔到雅布拉尼察之间的几十公里铁路公路全部埋雷炸毁,进一步给克罗地亚人的大部队深入制造了困难。
克罗地亚军队的后续进攻无功而返,只好再次寻求德国人的帮助。不过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与进攻萨拉热窝不同,原来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德国人,在剿灭铁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据说德国安全部部长维勒安.蒙斯克还亲自游说希特勒,渲染铁托的危害。里宾特洛普也在一旁帮着帮腔完善。希特勒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答应了这个方案,不过出于外交上的考虑,不能出动国防军的人,只是指示维勒安从武装档卫军里面抽调一些人员组成志愿部队。
维勒安部长大笔一挥,自掏腰包自带干粮出动了早在1934年就成立的德国档卫军王牌部队,参加过进攻意大利的阿尔卑斯战役的“欧根亲王山地师”。
同时,鉴于克罗地亚档卫军已经攻入波斯尼亚大部,维勒安也开始着手组建一个纯由波斯尼亚当地人组成的档卫军部队——档卫军第13师“圣刀师”。不过显然,这支草创的部队目前来说是赶不上大用了,只能拿来踩踩地盘维持一下战线。
12月15rì,准备万全的“欧根亲王山地师”在两个师的克罗地亚人部队和“圣刀师”的波斯尼亚和谐教徒部队簇拥下,推进到了雅布拉尼察-普洛奇纳峰一线,准备给铁托的部队最后一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