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我是在问世间人


本站公告

    你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我从来处来,要向去处去。

    这道偈子号称玄妙无双,流传甚广,佛经道典俱有记载。相传,有许多智者穷尽毕生jīng力参悟此偈却一无所获;亦有愚人一朝顿悟,藉此羽化飞仙,立地成佛。

    细细的翻阅完大轮台寺所藏的典籍之后,阿呆终于确定了一件事:他不是成仙的料。

    黄纸黑字,记得分明。古往今来,靠参悟这道偈子而超凡脱俗的,共有十三人。这十三人或僧或道,或男或女,或老或幼,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笨。

    据载,最近一位藉此悟道的人恰好出身于大轮台寺。所以寺中对他的生平事迹知之甚详。同那些俗套的传说一样,他也是一个被遗弃在荒野中的孤儿,被云游在外的老方丈捡回寺中。不俗套的是,可能因为寺里的伙食不好,天天吃青菜豆腐稀米汤,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他的发育。七岁学会走路,十一岁学会说话,十九岁时才能流利的背诵出《心经》的最后一句经。这等光辉事迹给寺里那些中老年和尚添加了许多谈资,一度成为他们早课晚课嘀嘀咕咕的主要内容。照着这个进度发展下去,就算把他放到后山藏经阁里四十一年或者四十二年,也不大可能造就一位扫地神僧了。因为他一拿起扫帚就会发呆,然后想起一个很有深度的哲学命题:我从哪里来......

    大轮台寺安静素雅的禅房中,知客老僧讲的津津有味,两道半尺长的白眉不时扬起。阿呆却听得呵欠连天。然而,看着老僧那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他终于没有忍心打断。

    和尚也是人,天天念经扫地撞钟捡孤儿也很枯燥。或许,一朝顿悟就是他的理想吧。阿呆想。

    知客僧自顾自的饮下一杯清茶,咂摸咂摸嘴,继续讲:“这位前辈虽然天资愚钝,对于大道的却有着一种我辈望尘莫及的执着。苦思不得,他便逢人就问:我从哪里来?本寺上到方丈、首座、下到知客、沙弥,包括时年八岁的小僧,都曾被他屡次追问过......可笑我等肉眼凡胎,不识这是前辈有意赐予的大机缘,竟都未曾同前辈一起潜心专研,被问到急了,便粗言相向......”

    说到这里,知客僧一脸的懊恼,忍不住垂首叹息。阿呆却不由得来了兴致,脑海中浮现出那时的情景来:一个愚笨木讷的僧人手持大扫把,也不好好扫地,逮着谁问谁,搞的大家如避蛇蝎。每当有反应慢的被他揪住,他总是呵呵的傻笑两声,张口便问:我从何处来?有些修养不是很好的青年和尚不厌其扰,怒道:“当然是从你妈那里来!”扫地僧闻言欣喜,瞪着一双分的很开的大眼睛继续追问:“从我妈哪里来?”“从你妈.......”

    之所以是两只眼睛分的很开,是因为阿呆忍不住想起沈萱骂人时经常用的一句话:“你看你俩眼长得那么开,像比目鱼,难怪你这么笨!”

    阿呆的双眼长的不是很开,所以他坚信自己不是一个笨蛋。这就意味着他先天缺少一种笨蛋所特有的优势:执着。

    执着的同义词是顽固,顽固的同义词是不知变通,不知变通的同义词是死心眼,死心眼的同义词是钻牛角尖。有人十分鄙视这类行为,称呼这些人为“拗球”,而有的人却十分赞赏这类行为,并专门杜撰了好多故事,归纳成俩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修道,搞哲学,其实也就这么回事儿。就算你再聪明,也很难成功,就算你再笨,也很难失败。因为成功和失败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就看你能在二者之间走上多远。

    话虽如此说,然而笨蛋相对于聪明蛋来说,仍旧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优势:笨蛋很费劲的走上那条虚无玄妙的路,就一直往前走。虽然缓慢、艰难,但毕竟是在前进。那些说大道无止境的人,都是聪明人。不一往无前,一条小河沟你也看不到尽头。

    道,就是路。路是用来走的,一步一个脚印。就算过程再曲折,前途总是光明。如果不老实,天天想着开创捷径,很容易走进荆棘地。更倒霉一点的,当你千辛万苦的踏出那片荆棘地时,却发现自己已陷入无尽的黑暗。永世不得回头。

    阿呆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所以他目前的情况比较复杂。他既没有一直走,也没有瞎胡走,而是走着走着,突然失去了目标:自何处而来,往哪里而去。

    不知从何处而来,是谓无根;不知往何处而去,是谓无果。无根如飘萍,无果如过客,就算他走到萱萱心里,也终究算不得归人。

    所以他感到孤独。所以他陷入深思。

    知客僧见阿呆听完自己讲的故事,恍恍然似有所悟,不由得一扬白眉,赞叹道:“苏居士天资聪敏,远胜那位前辈。前辈参悟此道偈子,二十三年方有所得,不及苏居士朝闻夕悟多矣!看来居士于我佛门果有缘法。我听闻本寺方丈正yù收一位关门弟子.......”

    阿呆觉得这老僧是在没话找话,信口敷衍,不悦道:“这前辈七岁会走路,十一岁会说话,你倒是找个天资比他不聪敏的人,不是人的也算,给我看看啊。”

    老僧认真的辩驳道:“话不能如此说。那位前辈虽然晚慧,却是厚积薄发。十九岁时能背诵出《心经》最后一句。这一点,本寺多少高才大德都没有做到。”

    阿呆奇道:“你们天天念经,居然不会背诵?”

    老僧理所当然的回答:“念经又不是背书。经大多传自域外,不及小说故事好看,是以念经时都讲究灵台空明,念过即忘的。更何况《心经》是我佛门的基础典籍,不在考核范围之内......说来惭愧,小僧也是近年来才细致的阅过,整整比前辈晚了四十年呀!”

    “《心经》最后一句究竟是什么?”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何解?”

    老僧沉吟了片刻,道:“本来为了维护本寺的声誉,我纵然不知,也能胡乱编一段意思敷衍你。不过出家人不打诳语,实是无解。”

    阿呆彻底崩溃了,半晌,才震惊的问道:“这么说来,你们念经,多半是在念天书?无解干嘛还要奉为真经?”

    老僧亦对阿呆的说法感到震惊,反问道:“真经就是真经,不会因世人不知而损其意,大道就是大道,不会因世人不知而失其玄。我且问你,你们世俗中的人墨客视诗圣诗为真经宝典,那句‘噫吁兮’何解?”

    阿呆闻言愕然,思量了许久,觉得那就是一个很拉风很扯淡的语气助词,实在扯不上别有深意。他突然觉得这位看起来很有内涵的老和尚其实很肤浅,于是生气的道:“我又不是人,你问我干啥?”

    老僧悠然站起,为阿呆斟满一盏清茶,又拨亮了油灯,向他祝安。走到门口时,他望着天边明月,自语道:“我是在问世间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