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汝宁军的安排


本站公告

    “那应天、凤阳又如何?”崇祯皇帝接着问道。

    杨嗣昌没有直接回答,他分析道:“应天、凤阳故为重地,此地之亲民官不宜擅动。微臣知皇上所思,微臣也知余shì郎人才难得。可现在又难以安排余shì郎官位,斗胆猜测一下:皇上正为此事烦心吧!”

    “正是!”崇祯皇帝点点头道,“爱卿正说出朕之所虑。”

    “余shì郎此人,白手建起一支劲旅,不可谓不能;亲率所部敢战,不可谓不勇;思皇上所难而自退,不可谓不忠;知党人而远避,不可谓不智。可其久居地方,不知庙堂运筹,骤拔高位而无措,皇上正应扬其长而避其短啊!”

    这话一下子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兴趣,他立刻向前tǐng直了身子,急切地问道:“杨爱卿快说!”

    “何为其短?根基太浅,其功不显。余shì郎入官场十数年,有六年为地方上一知县,除其在河南的上官,其在官场上并无交游。而其在短短三、四年间由一知县骤拔为部堂上官,说实在话,朝堂众臣很多只知其名不识其人,又何来敬畏听命?上传下达定会打上折扣,其做事也不能顺心如意,此大谬也。”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是连连点头,示意着杨嗣昌接着说下去。

    “而余shì郎之功,传闻朝野之,无非是此次勤王斩杀五百多鞑子,其他之功外人大多不知晓,很难服众。可是皇上和微臣却深知余shì郎所为何其难也。无饷无兵之下练出一支过万人强军,屡屡作战而一直维持不败。遍数朝野之臣,无人出其右也。余shì郎真乃是朝中出类拔萃之能臣。”

    “因此,余shì郎所长就是在地方练兵作战,如置其在应天、凤阳,空置其能难扬其所长,反而为不美。犹如虎入笼中,甚为可惜。”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立刻发问道:“难道杨爱卿是要朕大用余爱卿吗?可让其空处闲职,又如何用其之?”

    “然也!微臣正是看好余shì郎,想要让皇上大用之。”杨嗣昌笑着说道,“依微臣所见,现南京兵部正是其善处之地。因余shì郎之部已留京师,其赤手空拳出京难以施展,正需给其一支强军。而南京恰有黄、刘两总兵,也正需臣领军。今后有事也无需南京镇守卢公公救急,正所谓人尽其用也。”

    “还有,襄阳熊督师所长只是招抚,兵事非其所能。万一战事有失,也有余shì郎在南京弥补,不会让局面难以收拾。”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感到相当舒服,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笑着问道:“杨爱卿所言:是否对余爱卿要大用,却不急着大用?”

    “皇上圣明!”杨嗣昌立刻行礼道。

    “可……可……”崇祯皇帝却又皱起了眉,吞吞吐吐地吐出了几个字,而且下意识地看了看身后的幔帐。

    在崇祯皇帝身后的王承恩,他可是相当熟悉崇祯皇帝的习惯动作了。那幔帐后面可是待着记载《起居注》的翰林,所以现在的崇祯皇帝一定是有什么难以启齿之事要说。

    于是王承恩眼珠一转,立刻问出了崇祯皇帝为难之话:“就怕余shì郎不知皇爷爷的苦心,心生怨望啊!”

    “放肆!怎可背后说朕之肱骨?”崇祯皇帝立刻大声呵斥道。

    王承恩把脑袋一缩,反正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崇祯皇帝骂几句就骂吧,只要崇祯皇帝心中有数就行。而杨嗣昌也很明白崇祯皇帝的小手段,他仿佛像是没听到斥骂声一样,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明日微臣将会亲自拜访余shì郎,会让余shì郎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

    听杨嗣昌亲口答应去做这个恶人,崇祯皇帝大松了一口气,事情能解决,又能够保证自己的名誉,这让崇祯皇帝是相当满意。而今天之事总算是解决了一件了。

    崇祯皇帝和杨嗣昌的想法确实不错,俩人的意见似乎得到了统一。可是在事实上,在对余子琏的安排,俩人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崇祯皇帝是想把余子琏作为五省总督熊灿的替补人选,而杨嗣昌是想把余子琏作为熊灿的补锅匠。虽然在表面上看来,这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余子琏将来的地位将是天壤之别。说到底,杨嗣昌就不想让余子琏接任五省总督。

    至于余子琏去了南京以后,是否可以顺利地掌握总兵黄得功、刘良佐这两支明军?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和南京兵部尚书是否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利分给余子琏?那更是一件麻烦事了。

    喝了一口茶,崇祯皇帝接着问道:“杨爱卿!湖广之事准备完全了吗?”

    杨嗣昌立刻躬身奏报道:“兵部已发:甘肃总兵柴时华部和宁远总兵祖大弼部已从京城南下湖广,陕西总督郑崇俭率陕军出潼关趋襄阳、郧阳,而四川巡抚傅宗龙领川军入郧阳,再加上熊总督的湖广大军,已对谷城、房县一带四面围剿。这次更加上了南阳总兵李禄部和汝宁总兵吴世恭部,力求雷霆一击,一战而定民贼之事。”

    随着内地的明军主力大批调往北面勤王,除了中原各地的小股农民军还在四处活动以外,已经受抚的张献忠和罗汝才两大农民军主力也有了蠢蠢yù动之势。

    主管谷城和房县等处的地方官员不断地上报两军心怀叵测的情状,说“张献忠入据谷城,屡次不听调遣,将要待民间田熟,分其夏秋之粮,稍不遂意,就会再起刀兵”;“罗汝才诡称以所部屯田,并未让部队种地,这样带刀而耕,稍有不满,就将重新起事,铤而走险”。

    于是一直作为主战派的中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战略的杨嗣昌就提出:趁机调集大军先发制人,把驻防在谷城和房县的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农民军主力彻底消灭。

    崇祯皇帝本来是一意招抚的,对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什么主见,但他也感到大患不除总不能心安,因此最后也同意了杨嗣昌的计划。

    其实这次朝廷的计划倒很有道理。因为闯王李自成长时间在深山老林,已经很长时间不在外界lù面了,所以朝廷以为李自成可能已经身亡,已经不构成威胁。而现在只要彻底消灭了张献忠和罗汝才,那农民军的三大巨枭就将完全剿灭,关内的民贼之乱也将一举扑灭。

    如果战事顺利,朝廷将会节省大量的粮饷,也将抽调出大批与农民军作战的明军主力至辽东,之后将在蓟辽总督洪承畴的率领下,集中明朝所有精锐,一鼓而把辽东的满清平定。

    “汝宁吴长敬?”听到了吴世恭的名字,崇祯皇帝有些意外,“那吴长敬不是已被洪督师索要,要其赴关外与鞑虏作战吗?”

    当吴世恭擅杀山东总兵丘磊以后,朝廷是一片哗然,这简直就是赤luǒluǒ地挑战朝廷的权威。可是当众臣讨论该给吴世恭治什么罪?朝廷却一直拿不定主意。

    按理说,擅杀朝廷命官,那就是死罪。在明朝,就是平民百姓的勾决都只是皇帝才有的权利,更不用说命官了,所以那生杀大权绝对不会让一位武官染指的。

    可是吴世恭又刚立了滔天的战功,给外族敌军造成上万伤亡的大捷,这在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上也仅仅有那么几次,所以吴世恭的功过完全可以相抵。那么朝廷又该给吴世恭什么封赏呢?

    就在这时候,刚接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为朝廷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洪承畴很了解吴世恭的汝宁军的战斗力,在以前他也很想把汝宁军调到陕西围剿农民军,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想法。而这次洪承畴想要调集明军精锐至辽东作战,他当然不会放过刚在与清军的大战中建立了功勋的汝宁军了。

    于是朝廷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洪承畴的要求,崇祯皇帝也批复了兵部的调令。可是现在崇祯皇帝又听到汝宁军将要参与农民军的围剿,这让他是相当吃惊。

    “吴总兵与李总兵在河间虽立有大功,可其部伤亡也不小,正回汝宁、南阳整军。而现在朝廷也正集中民贼四周官军剿匪,有这两支劲旅加入,也平添三分把握。等此战一结束,再调吴总兵至辽东。吴总兵其人德虽亏,可其军还是甚强。待这两战结束,朝廷再事后论功行赏。而吴总兵之汝宁营也无虑耳。”杨嗣昌答道。

    杨嗣昌的意思很明白。当时朝廷之所以要调吴世恭的汝宁军去辽东,那就是希望汝宁军能够继续与清军消耗实力。而现在有机会让汝宁军与农民军消耗实力,那消耗两次总比消耗一次效果好上许多。

    “善!”崇祯皇帝果然对杨嗣昌的安排很满意。

    见崇祯皇帝脸上显出了倦意,有些要结束谈话的意思,杨嗣昌连忙汇报起孙传庭的事:“皇上!孙巡抚又上奏乞骸骨,说其耳聋难任保定总督一职,恐其还是惧辽东鞑子在其防线内再次入关吧!皇上!此奏阁议该如何回复?”RS!。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