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随军学校


本站公告

    ()    而李卫华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李卫华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xìng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zhōng yāng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李卫华最终征召“知青”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李卫华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

    由于李卫华的穿越,兴国县rì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李卫华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李卫华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炮兵学校和技工学校。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dú lì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dú lì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rì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李卫华以为,这与dú lì师北上抗rì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李卫华渐渐明白**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然后为军阀部队,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没落下去,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zhōng yāng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李卫华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李卫华还将那些dú lì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李卫华绝不想看到的。但dú lì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zhōng yāng红军在王明路线支配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zhōng yāng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注1:民国时期的普遍说法是zhōng yāng军的军纪不如军阀部队,但这有一个前提——军阀是本地的,否则这些杂牌部队祸害起百姓来比绝大部分zhōng yāng军都狠,反正烂摊子又不用他们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广西时以军纪好著称的桂军,在苏区烧杀yín掠的事情可没少干,而zhōng yāng军虽然良莠不齐,但因为其zhèng fǔ军的身份,在哪儿都有归属感,只要主将不是汤司令这种极品,一般都还过得去......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