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洪钦差力促和平


本站公告

    ()    大唐钦差洪以和渤海国公主大松花在仙人居喜结良缘。次rì,老王爷大野勃就催促这对新婚夫妇快快上路,说有大事要委托洪以去办。

    洪以问道:小婿有公务在身,自然不敢久留,但陪伴岳父岳母小住三五rì还是可以的。不知岳父大人这样急着催我们上路是为了何事?

    大野勃道:说来话长。我有家规,子孙都不准入朝为官。王请我回朝辅政,被我拒绝了。可是我心中还是关心国家的兴亡。很久以来,我就想着一件大事。敖东城地处险峻高坡,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又发生了武王和张雨生猝死事件,yīn气郁结,不宜再做都城。我曾久住铁利城,多次往返于敖东城和铁利城之间,发现镜泊湖气象非凡,是天地灵气汇聚的宝地。渤海国要兴旺发达,就应该迁都到湖畔。你到敖东城见到王,代我进一言,希望他顺应天意,趋利避害,尽快迁都。

    洪以道: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大松花要随夫入唐,自然欢喜。可是此一去恐怕再也不能和父母相见,又不免伤心起来。

    姜凤飞向女儿劝道:人生一世,不知要经历多少波折,我和你爹爹已经尝遍了其中的酸甜苦辣,觉得生离死别也算不得什么了。洪以年纪轻轻就成了大唐国的显赫高官,前途无限。把你交给他是最让我们感到宽慰的事。看着你随他去,我们只有高兴,没有悲伤。你也应该这样。

    大松花饮泣道:不能为爹爹和妈妈服侍起居,就是女儿的罪过,怎么高兴得起来呢。

    姜凤飞笑道:人的生死祸福都是前世就注定的。命中注定我们母女天各一方,不高兴也没用,还不如高高兴兴地面对,免得自生烦恼。

    大松花叹息道:天下能有几个象你和爹爹这样豁达的人呢?

    姜凤飞笑道:经历得多了,自然就不计较了。你也会这样的。

    洪以大松花夫妇告别了大野勃一家,返回庙尔城,会合大元义,再回转敖东城。路过镜泊湖的时候,洪以特别仔细观察了这一带的风水气象,见湖东湖北一带沿江平原上果然气象非凡,不禁对大野勃的见识惊叹不已。

    大元义见洪以对山水气象感兴趣,就逗趣道:洪姑父jīng通易经数理,会看风水,也一定会看人相。请你为我看看相如何?

    洪以笑道:看相也不必说明了才认真看,打个照面就知道其中奥妙。你我相处许多天,自然是早就被我看穿了。

    大元义笑道:既然如此,就请指点一二。

    洪以收起笑容,认真地说道:你的面相很怪,从左面看是大富大贵的王者之相,从右面看却是大凶大煞的死囚之相。

    大元义笑道:洪姑父是故意蒙我。哪会有这样两个极端面相出现在一个人脸上的。我去了一次大唐,就当了一回驸马,是大富大贵。回国辅政,一定会位列三相,还是大富大贵。看来你左边看得很准,右边就是胡说了。我就要宁左勿右,富贵一生。

    洪以摇头道:你这样想就更危险了。要是换了我,就宁信其右,不信其左,夹起尾巴做人,说不定还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大元义不以为然,笑道:多谢姑父指点。我自信福大命大,凶神不敢来犯。

    大唐钦差洪以携新婚妻子回到敖东城,又受到王的热烈迎接。大唐皇帝册封了渤海国王,大唐钦差又做了渤海国驸马,这都是让渤海人欢欣鼓舞的大喜事。年关到来,大唐钦差在敖东城过大年,就喜上加喜,乐上加乐,整个敖东城都沉浸在喜乐之中。

    这天,王在大政殿的暖阁里,兴致勃勃地和洪以谈论着大野勃的迁都建议。

    王兴奋地说道:三爷爷这个建议和孤王不谋而合。世上都城最繁华的要数长安。孤王这次也要在渤海国建一座象长安一样的都城。

    洪以就献计说:基下要在镜泊湖畔建一座长安城,这可是百藩从未做过的大事。本官回到长安就向皇帝上表,请朝廷给基下提供一套完整的长安城图样,再派些能工巧匠来帮助施工。

    王大喜道:这可是孤王最想要的,请洪大人务必办成。

    这时有内侍来报:大内相求见基下。

    王笑道:来得正好。将来就让他去负责建造小长安。

    大内相乌知古进来向王禀道:有一件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新罗国孝成王金承庆派来恭贺使节,恭贺基下荣任渤海国国王。

    王颇感意外,问道:金承庆为何会主动修好?他的使节没有什么解释吗?

    乌知古奏道:臣有意和他使节攀谈,以求探察其意。据他使节讲,孝成王金承庆身体欠佳,卧病在床,归皈佛教,一心向善,只求修好积德,不愿征战杀生。

    王高兴地说道:这么说他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这叫不打不相识。南征征出个新罗国王的贺使来,真是意外的收获。明天让他当殿宣读贺书,让百官都来听一听新罗国王的贺辞。

    洪以这些天正要劝说王励行睦邻友好政策,却一时找不到话题。新罗国孝成王金承庆主动向王拜年的行为,给洪以创造了一个好机会。这位钦差出使渤海国,开始时只想乘机和大松花相会,对使命没有认真思索。现在婚事已毕,就把心思投入到公务上来。他带来的是皇帝亲笔诏书,这就标志着他的使命非同寻常。他把皇帝写的每个字再仔细酙酌,就感到字里行间寓意深奥。皇帝把渤海郡王提升为国王,就是要让渤新两国消除忌妒友好相处。皇帝勉励王继承先王的素励诚节,其实就是要求王不要象武王那样桀敖不训。皇帝赞扬武王与善无微,其实就是要求王要善待邻国不要树敌。渤海国正在进行的南征,与皇帝的意愿背道而驰,钦差绝不能听之任之。现在新罗国主动来表示友好相处的愿望,钦差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促成两国停战言和修好。

    洪以当即向王说道:本官此次来渤海国,负有两项重大使命,一是颁诏,二是促和。渤海国南征之战与皇帝的期望大相径庭,让本官不好交待。

    王自从接受了皇帝的亲笔诏书以来,也对南征有所反省。他这样一位聪明睿智的国王,岂能不明白皇帝亲笔诏书的真实用意。他料定洪钦差迟早会提出这个问题,已经做好应对的准备。

    王一副轻松的表情,笑道:洪大人不要以为渤海国一味好战。此次南征其实是新罗国挑起来的。金承庆继位以来,一直在扩军备战。人yù犯我,我岂能坐以待毙。

    洪以也笑道:那么,人不犯我,我就不必犯人了。新罗国遣使来贺,已经表明和解之意。希望基下也能以和为贵,停止南征,言和修好。

    王笑道:孤王不会让洪大人为难。既然洪大人很关心和平,孤王可以命令张休暂停进攻。如果新罗国真有和平诚意,愿意划定边界,友好相处,我方绝不会再启战端。

    次rì,王在大政殿上接见新罗国使节。新罗国使节当殿宣读了国王的贺辞。那贺辞写得十分谦恭友善,称新罗国和渤海国是兄弟之国,如同大唐国的两只翅膀,两国国王就好比是皇帝有左膀右臂,只有比翼才能高飞,只有携手才能共荣。

    王愉快地接受金承庆国王的友好祝贺,并且明确表达了尽早实现两国和平的愿望。新罗国使节再三称谢。

    接见完毕,王主持朝会,向百官说道:高王开国时,新罗国王曾经遣使来贺。此后四十多年再无往来。现在渤海郡晋升为渤海国,新罗国王再次遣使来贺,使两国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洪钦差也很关心两国和平。孤王以为现在是停战议和的绝好时机。众官对此有何建议,尽可畅所yù言。

    大内相乌知古是前朝老臣,是武王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也是武王战争政策的鼓吹者,现在听说王有意言和,就忍不住上前奏道:臣以为,南征新罗国是先王经营多年的国策,也是基下坚决要完成的大业。现在张休大军节节胜利,新罗军即将崩溃,此时言和,恐非上策。

    大元义归国以来一直陪同钦差,还没有安排职务,是以亲王身份参加朝会。他正满怀信心地等待填补右相职位的空缺,就想找个机会展示一下自已的宏韬大略,以期引起王和百官的重视。他原本对和与战没有确定的想法,此时见乌知古违背王的意愿,坚持南征,就暗暗地打定主意,要拿乌知古当作耙子,做出一呜惊人的表现。

    大元义上前奏道:乌知古所言大错特错。战与和是国家大计,应由国王裁定,臣子只能拾遗补缺,力求完美。如今基下顺应时势,主张言和,大内相却固执已见,干扰王教,成何体统。皇帝诏书写得明明白白,钦差大人说得清清楚楚,渤新两国同为皇帝肱股,理当和平共处,表率百藩。臣以为,基下应该当机立断,不能被权臣所左右。

    大元义慷慨激昂地发言,立刻把朝堂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乌知古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大元义张口结舌好半天说不出话来。百官也都有惊谔不已,不知道这位刚刚归国的亲王为何这样咄咄逼人。大家互相观望着,没有人再说话。

    王也感到大元义太过分,面呈不悦之sè,训斥道:让大家各抒已见,为孤王出谋划策,不是让你们互相攻击。

    百官都低头沉默,没人发言。

    王只好结束这场讨论,说道:事关重大,还要从长计议。众官有何主张,可以写成奏折报上来。现在散朝。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