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渤海王归附大唐 都里镇凿井立碑


本站公告

    ()    松花江诗:

    休言北国多萧煞,江城腊月开冰花。

    高枝低梢缠锡泊,墙头檐角生玉芽。

    晶莹招来龙宫女,碧珑引回广寒娃。

    欢欣不仅咱乡语,满街外客忘思家。

    大唐玄宗皇帝在八年之约期满之年,派出钦差大臣崔忻,到敖东城颁布诏书,敕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同时敕封副王大武艺为桂娄郡王,协助治郡。

    大祚荣一向自称长白山国之王,大唐君臣对此十分清楚。可是大唐不封他为长白山郡王,而是封他为渤海郡王,是因为中原人习惯以海为疆,而不习惯以山为界。所谓四海之内,就是要把疆界延伸到四方海边。渤海是大唐东北部最靠近大唐本土的大海。封他为渤海郡王,就是要把他拉近到皇帝身边。而桂娄郡则是大秦朝以前中原大国对长白山区曾经有过的封号。让桂娄郡王做渤海郡王的助手,也是为了表明这块地方原本就是华夏的一部分。

    大祚荣和大武艺父子二人欣然领命,跪接诏书,高呼大唐皇帝万岁。

    崔忻上前扶起,说道:两位郡王快快请起。恭贺高王荣任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和渤海郡王。恭贺副王殿下荣任桂娄郡王。

    高王道:感谢崔大人不辞劳苦,万里迢迢前来宣抚。从此震国就是大唐藩属郡国。崔大人是天朝上差,请受大祚荣一拜。

    崔忻道:不可不可。高王是大唐藩郡诸侯,该受崔某一拜才对。

    高王笑道:你我都是大唐皇帝臣子,如同手足,就不必多礼了。

    高王穿戴起皇帝赏赐的王袍王冠和玉带,在殿上反复踱步,开怀大笑道:如此穿着,象是龙王出宫、天神临世,凭空增添了许多威风!

    崔忻道:高王仪表不凡,自有王者之相。再配上这身衣着,更加威武动人。

    盼望归附的高王如愿以尝。钦差在臣崔忻大功告成。两人都欢欣不已,执手入座,促膝畅谈。

    高王道:本王受封为渤海郡王,就是大唐的臣子,要遵行皇帝诏命。震国国号不宜再用,从今rì起,谨遵诏命,改称渤海郡。

    崔忻道:渤海郡既归大唐,本官要巡视各府州县,考察郡情民情,好向皇上禀报。请郡王多多关照。

    高王道:欢迎钦差大人到各地巡察指导。本王也要借此机会巡视各地,愿陪崔大人同行。

    崔忻在大祚荣陪同下,历经仈jiǔ个月,考察了各府州县。在宝马城指导梯田扩耕,在湄沱湖观看冰上捕鱼,在敖东城度过新hūn佳节,在龙源府迎来hūn花烂漫,在长岭府见到了刚刚从长白山上挖回来的白胖人参,在显德府知道了不同季节的熊胆会有差别极大的药效,在鸭绿府明白了在不同树种的森林中栖生的貂鼠会有不同的毛sè,在铁利府听到过老虎吃了猎狗而醉卧不醒和吃了生猪而瘫痪难行的有趣传说。

    转眼到了开元二年五月初,崔忻向高王告别。

    高王举行盛大宴会为崔钦差送行。

    崔忻道:本官宣劳渤海,考察州县,眼界大开,受益匪浅。长白山区经过高王十几年苦心经营,生机勃勃,兵强马壮,百姓康乐,民气昂扬,真不愧是大唐藩郡的楷模。

    高王道:海东能有今rì,还要感谢大唐皇帝的恩泽。本王有幸在营州接受中原化,更有幸得到一批出类拔萃的汉人来相助,大力推行汉化,努力倡扬唐风,才使长白山区荒蛮之地rì新月异。

    崔忻道: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明突飞猛进,汉唐威名震惊世界。高王崇拜中原,励行唐制,必能使渤海郡直追九州,成为明富庶之邦。

    高王道:rì月经天,人所共仰。中华明是人类的财富,炎黄子孙更要加倍珍惜。本王的志愿就是要使海东成为像中原一样繁荣昌盛的乐园。这次不仅要派三弟大野勃随崔大人入侍长安,随后还要派遗王子王孙和二百名有为青年到长安求学。不出十年,渤海郡也会有众多进士列于朝堂之上。到那时,渤海郡一定会比现在更兴旺。

    崔忻道:高王的雄心壮志真让人钦佩。本官回到长安,一定要向皇帝详细禀报,让皇帝也分享到渤海郡的成就。

    高王道:请崔大人代本王向皇帝致意。渤海郡将永远不负大唐皇帝厚望,世世代代作大唐的忠诚藩蓠,为大唐皇帝拱卫北疆,为中华民族繁荣海东。

    崔忻道:本官也愿在皇帝面前多献良策,为渤海郡的繁荣昌盛再尽微薄之力。

    高王道:长白山区虽然开化较晚,可是天然神仙富地自有一番妙处。崔大人来时是取旱路,已经看到了陆上风光。回程可以取水路,再看一看鸭绿江两岸的景sè。

    崔忻道:本官能到海东来,实属不易,正想饱览鸭绿江风景。高王有这样的安排,本官乐于从命。

    崔忻园满完成招抚使命,取道鸭绿江水路,准备到都里镇休整一天,再改乘大船渡海到山东荣城,再经旱路返回长安。高王派中正台御史陶永久送崔钦差至都里镇。

    二十艘大船从鸭绿府神州启锚,绕着九滩十八湾顺流而下。崔忻和陶永久站在船头,欣赏两岸风光。

    崔忻道:我曾游历过中原的五岳名山,见识并不是很浅。可是面对长白山的奇异风光,还是大受震撼。北国江山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陶永久道:我也深有同感。人们都说自已的家乡好,我却很想说,长白山比我家乡的太行山更迷人。

    崔忻心旷神怡,不禁诗情涌动,随口吟道:

    远岫嵯峨出,篮舆未易登。

    扶筇惊马道,借梢问仙灯。

    白兔翁难遇,青桃啖可曾。

    烟岚分岱sè,极目入层层。

    陶永久赞道:崔大人不仅远见卓识,诗更有惊人之妙。

    崔忻谦逊道:陶大人过奖了。大唐诗人如云,上乘佳作附拾皆是,本官自愧不如,所以从来不作诗。今天被眼前景sè诱惑,忍不住乘兴随意吟了几句,算不得好诗。

    陶永久道:崔大人这首诗,不仅作得好,而且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大唐宣诏大使的诗,会让人联想起渤海郡归附大唐的历史事件,这是别的诗人任何佳作都不能及的。本官要把这首诗刻在天池边的峭壁上,让它成为长白山的一道光彩,永留于世。

    崔岳林道:陶大人这样说,本官更觉惭愧。如果非要刻在天池峭壁上,千万不要露出崔某姓名,以免遭人耻笑。

    陶永久道:崔大人可真是谦谦君子。本官只刻上大唐宣诏使留诗就是了。

    崔忻道:好事不须留名,让人记住好事就可以了。坏事虽不留名,也难逃万世唾骂。所以,作人还是不要求名为好。

    陶永久道:崔大人的见识,陶某十分敬佩。

    大船在鸭绿江航行一天一夜,出了江口,驶向黄海。沿着西海岸向西南行驶一天,到达半岛尖端的都里镇码头。都里镇驿站官员把钦差和渤海郡一行人员迎入驿馆安歇。

    这一夜崔忻在都里镇驿馆睡得很香。清晨起来和陶永久到馆外散步,发现许多人汗流胛背从山下挑水下来。

    崔忻向馆丞问道:人们为何不辞劳苦上山取水?

    馆丞回道:崔大人有所不知,这都里镇没有淡水,人们只好到山上取泉水食用。山泉水挑到山下,价钱比油还贵。许多人就以卖山泉水为业。驿馆每年的费用都消耗在水上。

    陶永久道:为什么不打井取水呢?

    馆丞道:过去有人打过井,可是井深十余丈,仍不见有淡水涌出。那边有两口废井,就是前任馆丞带人打的,耗资不少,连一滴水都没有出过。

    崔忻和陶永久来到废井边仔细观察。

    陶永久对役丞道:打井要找准水脉才行。这里不是水脉,打井再深,也不会有水。

    馆丞道:到处是一样的杂草乱石,怎么能知道水脉究竟在何处?

    陶永久道:这是地理常识,怎会无人知晓?你看那边黄金山下地表蒸湿,草木旺盛,必有地下水脉。在那里打井一定有水。

    馆丞道:陶大人学识渊博,能识水脉,令人佩服。

    陶永久道:这算什么学识,不过是对新鲜事有些兴趣,偶尔听别人讲过,认真记下来而已。

    馆丞道:不知崔大人能否多住几天,好让陶大人指导我们打井。

    崔忻道:本官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耽搁几rì也可以。你找些劳工来,本官就陪陶大人指导你们打两口井,也给此行多留个记念。

    居民听说钦差崔大人和渤海郡陶大人要指导打井,无不奋勇争先。转眼间来了二三百劳工,在黄金山下陶永久划定的井位上开工打井……

    三天后,两口井打到三丈深,就有清水涌出。

    馆丞取来半瓢井水尝了尝,只觉得一股甘淋沁透胸肺。

    馆丞大喜道:陶大人真是神人转世!这井水清泠无比,今后再也不必为淡水发愁了。两位大人造福一方,功德无量。下官要立碑铭记。

    陶永久道:营州的百姓都是这样打井,本官只是略有所知。指导你们打出井水,不过是举手之劳,不足称道。如若立碑,就记下大唐钦差崔大人持节宣抚渤海郡的盛举,让后世永远铭记渤海郡归附大唐的历史。

    馆丞道:陶大人真是豁达豪放,让人钦敬佩服。

    陶永久道:这不过是本官刚刚从崔大人身上学来的一点美德,不值得你这样夸赞。

    馆丞在井边立碑一座,上面刻着三行大字:

    敕持节宣劳渤海使鸿胪卿崔忻

    井两口永为记验

    开元二年五月十八rì

    崔忻向陶永久告别,登船渡海赴山东。

    陶永久仍从水路返回,到鸭绿府上岸。陶永久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他时刻想着要把崔忻的诗刻到天池峭壁上的承诺,请鸭绿府都派出几名高手匠人,一同来到长白山天池边,选了一块百尺峭壁,清理打平,再刻上崔忻的诗。

    陶永久随大祚荣东归以来,对长白山的奇异风光多有耳闻,却从来没有真正进山游览过。这回既然来到天池刻诗,自然不会事毕既返,免不了要带着随行人员在山中尽兴游览。他们从天池下来,沿着石径攀援而下,在大瀑布下面纵情欢呼,在三江源头畅快洗涤真是其乐融融,乐而忘返。却不知道高王正在为他们迟迟不归而焦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