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开始牙牙学语起,母亲就整天地给我读什么《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一天到晚地给我念: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凉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一段时间内,我的感觉和大圣一样,只不过他有一个“唐僧”师父,而我则有一个“唐僧”化的母亲。
幸好我对这些古代“学”并不很排斥,除了自身也挺感兴趣之外,最关键的是我还要在这里混一辈子呢。俗话说得好,“环境改变人”,如果不尽快地适应这个世界,是注定要被淘汰地,想想哥白尼和好心帮助奴隶却被奴隶撕碎的传教士等人,特立独行,思想太先进了不是什么好事,尽快地融入这个社会才是正理。其实我有的时候非常羡慕穿越到其他时空的各位,一个个适应能力都超强啊,实在让人钦佩,小弟力有未逮,只好走这笨路子了。
从三岁起我被要求练习书法。
四岁起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诗经》、《尚书》、《仪礼》、《周易》、《hūn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hūn秋公羊传》,《hūn秋榖梁传》、《尔雅》等十二经。
五岁起开始给我找家教。
给我请的第一位西席老先生,是一位闻名李唐的大儒。从外表上看,他完全符合千年后人们心目中的老古董形象。老先生头发花白,仅用一根发簪扎住,身着一袭浆洗得发白的青sè长衫,树皮似的老脸上带着刻板的神情,和父母交谈的过程中始终显得矜持而又自傲。老酸儒,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和老酸儒的第一次冲突来得非常之快,就在父母离开后一柱香不到的时间里,在我的刻意而为之下水道渠成地发生了。
原因非常地简单,这个时空此时的儒家思想已逐渐向程朱理学的方向发展,开始变得教条、僵化起来。一想到这样的发展方向必会产生朱×这样思想大成的假道学,伪君子我就不爽。
朱×这老家伙一方面主张“存天理、灭人yù”,一方面自己却通过逼嫁守寡的弟媳妇以侵夺亡弟产业,还为营jì争风吃醋,又严刑拷打叫严蕊的jì女逼她承认与唐仲友有男女关系以打击报复不赞成自己观点的唐仲友,当真是卑鄙下流到极点。可就是这样一个龌龊得狗屎般的人物,居然也能被后世称为圣人,实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简单理解为符合统治者需要了。
为了防止这种毒素影响到以后千千万万个无辜的青少年,我感觉自己责无旁贷,不但今天要折辱一下这个老酸儒,异rì若是有机会更要纠正这个不良倾向。
冲突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在我有针对xìng地提出几个问题后,解释不通的老酸儒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再稍加挑畔,就立即点了火yo桶,一场争辩就此上演。
论儒家经典的素养我肯定不是对手,论学问也比不过人家几十年寒暑,反正又不是大专辩论会,非得辩个输赢,我采取的办法就是胡搅蛮缠。反正我好歹也多知晓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而且曾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借助孔老夫子的某些原话完全否定了有悖于其基本jīng神的错误思想háo流还是比较容易的。抓住程朱理学类思想的某些个缺点大肆攻击,穷追猛打,不多时便气得老酸儒大骂孺子不可教也,拂袖摔门而去。
而后闻讯赶来的父母也未能挽留住气愤不已的老酸儒,就这样,我的第一个老师仅仅工作了不到一个时辰,就辞职不干了。
虽然知晓了整个过程的父母对我严加训斥,责备我不够尊师重道,但并未追加其他处罚,让我惊喜之余多少有了一丝明悟。看来父母亲对于这类酸儒思想也未必赞同,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存天理、灭人yù”,只有皇帝和既得利益者才喜欢这样的提法,若是人人都遵守,哪还有什么改朝换代?父母亲找人教我,不过是想让我学习学问,吸取这儒家思想中有用的部分。当然,有机会的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嘿嘿,也可以提提什么三纲五常的。
转念间我又想到,这时空世间竟有如此开明的父母,看来我还是小瞧了古代人了,也许没有多了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和科学经验,大概我也只能做一个泛泛之辈吧。不过既然来到这世间,又有了这许多优势,不做出点什么岂不是对不起自己救了两个神仙的功德?反正我智商不低,情商也算上乘,并且有着年龄的优势,成长的空间,只要不大意,事事小心谨慎,还怕不能与这世间的英雄一斗?
rì子过得飞快,我的老师也换得飞快。从老酸儒开始,一年之间,我已换了近二十名老师。时间最长的纪录不过半月有余,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人打破老酸儒一个时辰的记录。毕竟,能当当朝丞相,张家家主大公子的老师,是一个能实现名声与利益双丰收的好岗位,如果不是实在混不下去了,哪里肯轻易放弃呢?
就拿我那第七个老师来说吧,学问其实不错,人也挺知进退,可惜就是长得确实是倒人胃口。我是千忍万忍实在没忍住,在勉强坚持了有半个月后发现他除了学问不错,书背得挺好,也没什么好的观点啦,想法啦什么的,和我自学没什么太大区别,就再也没忍住下黑手的yu望。在忍受了四五天的jīng神与**双重折磨后,他终于含泪递交了“辞职申请”。
事后趁父亲上朝,没等母亲使 出惯常的刑讯逼供手法,我就坦然地承认了作案动机和过程,并且详细地描述了整天看到那张丑脸对我幼小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终于获得了母亲的谅解。
其实关键是母亲也对那人的形象很看不过眼,只不过因为他颇有才名才勉强答应父亲去延请,现在被我赶走虽然有些可惜,但也解决了她的一块心病。待父亲下朝回家后,还没来得及发雷霆之怒,就被母亲大人安抚得服服帖帖。
耶!我终于又过了一关,说实话,我对这个为人严厉却又对我关爱有加的父亲还是很敬畏的,也许是因为在小孩子的躯体里时间长了的原因吧,现在的我,还真有些小孩子的心理了呢。不信你试试,身高一米七的人面对将近三米高的巨汉, 是不是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汗,你说没有这么高的人,笨啊,我是按比例算的,我现在才多高啊。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有近两年,在我迎来了第二十八名老师后发生了转变。
那天风和rì丽,我早早完成了母亲布置的功课,摆脱了侍候我的家仆,一个人来到府里的后花园玩。时值夏rì,满园的虫啊鸟啊叫个不停。
看看四周无人,我掏出怀里早已准备好的几个小竹筒,嘿嘿,好些年没玩过蟋蟀了,不知道当年称雄小伙伴中的蟋蟀王子的称号是否还能叫得响,今天就要试试。按照前世的经验,一会儿用草棍sāo扰,一会儿用水灌,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片刻间就有七八只蟋蟀落网。
扔掉了几只小的、叫得不够好听的和一看就没有潜力成为斗士的,只留下了三只。一只身材短粗,头大牙尖,命名为铁头将军;一只头细尾粗,xìng情凶猛,四肢相当有力,命名为铁腿将军;一只外形端正,比例完美,头须整齐完美,歌声动听,命名为 歌唱家1号。嗯,成果不错,到了收工的时候了。
回转到我的房间,拿出一个上下同粗的瓷罐,培上厚厚的一层土,平整压实,然后将铁头将军 和铁腿将军倒入罐内,用细草棍不停撩拨,弄得两只蟋蟀愤怒异常,眼看大战一触即发。谁知这两个家伙可能是蟋蟀惜蟋蟀,略一照面就分开了,各居一方,竟然互 不相犯。NND,逼我出狠招,那少爷我可就不客气了。
伸手掏弄几下,抓出一只放在右手手心里,然后左手敲击右手腕部,将蟋蟀高高颠起, 接住,再颠,二十次后完毕,另一只如法炮制。回到罐中的两只蟋蟀现在都处于昏头转向的状态,略一撩拨就怒气冲冲地冲上前去,呵呵,好戏就此上演。
铁头将军刚刚在铁腿将军背上狠狠地来一口,就被铁腿将军一腿蹬飞,撞在瓷罐壁上,铛的一声,这边铁腿将军还没来得及唱两声庆祝一下,就被恼羞成怒的铁头将军掰住大 牙,甩了一个跟头……好久没看到这么jīng彩的斗蟋蟀了,正当我看得大声叫好的时候,被人当头重重地打了一个爆栗,MD,好痛!刚跳起来想大骂一阵,等看清楚来人,我顿时如老鼠见了猫,马上恢复成乖宝宝模样,原来是老娘来了。
这下惨了。
注1:《弟子规》本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是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之一,这里被我把时间给篡改了。现在我不到两周岁的儿子,就被他爷爷教这个,弄得我儿子一看见他爷爷就愁眉苦脸的。在这儿之所以提到这本书,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一下古人教育孩子的启蒙教材。
注2: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hūn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hūn秋公羊传》,《hūn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注3:之所以写这么多抓、斗蟋蟀的过程,主要是有感现在孩子虽然条件好了,但是比起我小时候摔泥巴、斗蟋蟀少了很多自然情趣。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