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人生若初见


本站公告

    战争的本质,就是用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多的杀伤。

    但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却是多种多样,难以一一列举。从小王子撤离五里寨北门的那一刻起,这场轰轰烈烈的明蒙战争,就以蒙古人的失败而落下帷幕。

    巴儿速孛罗一直等到第一船明军渡过桑干河,才下令撤退。他并没有等到蒙力克,也没有等到南朝皇帝的亲口承诺。

    此时小王子早就已经率军渡过了浑源川,取道桑干河南侧,准备从沙埚渡河,翻越栲栳山(即后世的阁老山),攻破兵力空虚的阳和卫,从阳和口出塞。

    不过阿尔苏博罗特并没有跟随父汗一起行动,他沿着桑干河一直往东,去向不明。据宣府下西路柴沟堡参将刘轩猜测,蒙古四王子可能会从兵力同样空虚的宣府出关,因为那儿正对着他的老巢。

    至于巴儿速孛罗的去向,更是飘忽不定。

    尾随追击?

    放心吧,跟随朱寿出征的诸位宿将,不是吃白饭的。在明军主力渡河之前,他们早就沿着桑干河,布下了无数阻碍,比如率领着一千宁夏兵的仇钺,正在桑干河南岸的群山之间瞎晃悠呢。

    不过蒙古人只要想逃,在冷兵器时代,拦住他们的办法,并不是太多。毕竟骑兵的机动力,很明显地摆在那儿。以步军为主的正德朝明军,早就不再是朱老四那个骑兵纵横的年代,跟在后面打打秋风就够了。

    虽然王守仁和杨一清肯定想得出来全歼蒙古人的办法,但他们都是待罪之身,会否被砍头,还在未知之数,至于献策,就别做梦了吧。就算他们能说出来,出于政治规则,朱寿也不会予以采纳。

    因此跟着皇帝的大明宿将们,不求有功,但求无功,把小王子等人咬下几块肉来即可,谁也没有去包围那枚铁钉子的雅兴。

    朱寿的皇帝仪仗就要进城了,但王圣人却没有去迎接的意思,他和杨一清私通蒙古人,为了五里寨一役的胜败,各自都有不少把柄捏在蒙古人手里。

    如今仗打完了,他的生命,如同小王子一样,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站在李宏的遗体面前,伸出手,替李大少合上了眼睛。那些长箭早已经拔下,堆在一处,整整三十七支!

    正德时期卫所军**的代表人物李宏,悲壮地和一堆血淋淋的长箭摆在一起,被停放在他曾用生命捍卫过的城门楼前。

    两、三千名幸存下来的明军,眼含泪水,注视着城门上的一个死人和一个活人,鸦雀无声。

    跟这群满脸血泪、衣衫破旧的卫所兵相比,涌进城门的皇帝亲卫们,衣甲鲜明,刀枪锃亮,步伐整齐地快速通过城门洞,踩着两族战士在数个时辰前流出的血迹,顾盼自雄。似乎五里寨一役,并不是那群弱到家的卫所兵打的,而是他们这些大明虎贲的杰作。

    可惜,他们的刀枪太亮了一些,连半点血迹都没有。他们这一辈子,恐怕都没有真正杀敌的机会,倘若连皇帝亲卫都卷入战场,那离明英宗的悲剧,也就不远了。

    天色渐暗,近十万名大明将士,将五里寨簇拥在中间,营帐可以从桑干河畔,一直连到应州城。五里寨的校场之上,点了无数火把,将漆黑的夜晚,映得如同白昼一般。

    校场之上,是从五里寨守军中,挑选出来的两百勇士,他们每个人都砍下了两颗以上的蒙古人头颅。

    其中战功最多的一个,砍了整整十七颗蒙古人的人头!

    这是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壮汉,眼下就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仅仅排在王守仁、张永和朱诚这三名主将之后。只见他面色微黄,鼻梁高挺,一对环眼炯炯有神,看上去还有些英雄气概。不过他的眉毛极细,呈倒八字形状,嘴唇也极薄,闭合之时,只见苍白色的嘴皮咬在一起,向下抿成一条深沟。

    “壮士何名?”朱寿坐在龙椅之上,轻声问道。

    他的话,自然有数名太监遥遥高呼,传到这个青年汉子的耳朵里。这是皇帝的威严所在,不容半点马虎。

    这名青年壮汉连忙快走几步,伏地跪下,险些将脸贴在校场的黄土之上,大声吼道:“安东中屯卫下属小旗,纪七一!”

    他的声音太大,将地面的尘土都激起了不少,扑得满头满脸都是。

    朱寿远远看见,心中一乐,下旨道:“赐名公巡,字守应,升为安东中屯卫指挥使司镇抚司镇抚。”

    镇抚是从五品高官,这位原名纪七一的小旗,一听名字,便知道是穷苦人家出身,一下子从小旗升到镇抚,又极为罕见地得到了皇帝的亲自赐名,守应!这是在表彰他守卫应州的大功!这是连有些公侯都得不到的殊荣啊!

    他高兴得快晕过去了,连忙叩了九个响头,方才大声吼道:“谢万岁隆恩!”

    朱寿见他武艺出众,又似乎生性纯朴,心中顿生好感,便问道:“可曾进过学?”

    纪公巡老老实实地又叩了九个响头,头脑发晕地吼道:“未曾。”

    “赐武学院二期出身。”

    朱寿的几句话,就彻底改变了一个乡下少年的人生,原本默默无闻的纪七一纪公巡大人,从此走入了大明的史书。

    皇帝和乡下少年的对话,张永都听在耳朵里,他是太监,只负责监军。也就是说,他只需要盯着王守仁和朱诚这些高级将领即可,若有异动,立即诛杀。至于守城,他是完全没有责任的,也没有那个能力。

    倘若五里寨城破,张提督也会以身殉国,这同样是监军的职责。当然,厚着脸皮逃回朱寿身边,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在老刘没死之前,老张可抹不下那个面子。

    王守仁和杨一清的通敌勾当,他也清清楚楚。监军监成第二太监的张永,自然明白这两个人的苦心。因此他并没有动用监军的权力,反而是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从这一点上看来,张提督也有被株连的危险。

    前些日子,李东阳李毒蛇曾经有句评价,从京师传来:“应宁、伯安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如今两人齐聚于大同,圣上可无忧亦。”

    刘老大不让这两个灾星回京师,也是看出了他们的才能,若是让老刘知道此中关节,那杨、王两人的性命,可就没法保全了。

    刘老大的党羽无处不在,最迟三日,朱寿的案头,就必将接到雪花般飞来的弹劾奏折,不杀这两个通番奸臣,肯定不会罢休。

    张提督看了一眼身侧的王守仁,这个非常高大的中年人,原本猛虎一样的身躯,已经瘦成了竹杆,无数的守城血战,耗尽了他的体力,穿着馊得发臭的官衣,孤独地站在那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延绥副总兵朱诚站在两人身边,见皇帝并没有按照官场规则,跟三人先说话,而是去跟一个小兵聊得不亦乐乎,不由得心中一片冰凉,知道此次凶多吉少。

    他的两个老大,一齐通敌,应州城那些被他抢得精光的大户,谁在朝中没个可以声援的故旧?只要皇帝一下旨,必定是痛打落水狗,他这条小命,十成之中,已经去了九成。

    朱寿并不是什么政治高手,但是基本的政治常识,他早就融汇贯通了。

    必须处罚杨一清和王守仁,这是维护皇权的需要,也是大明政治规则的需要。因此朱寿就算是知道杨、王两人的苦衷,他也必须对这两人的行为进行严惩。

    但是杨、王两人皆立下大功,若不是有他们在,小王子早就攻破了应州,断了朱寿的后路。带着大军跟蒙古人玩捉迷藏?朱寿和那群宿将们,可不是傻子。

    因此对这两人的处罚力度,又不能过重,否则会让人看轻朱寿的能力。

    重不得,也轻不得,看着三个脸色各异的应州主将,朱寿的头有点痛。

    “王守仁,”随着朱寿低沉而缓慢的声音,陈敬连忙拿出几本奏折,丢在王守仁面前,“这些是弹劾你里通蒙古的折子,你有何辩解之冤?”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应州五里寨大战了打了这么多天,周边的州县,早就有想搞掉王钦差的官僚们,找出几本有名有姓的奏折,对于内行厂老大陈提督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

    “臣知罪。”王守仁既不申辩,也不大声喊叫,只是将自己的官帽摘下,盯着上面的血泥印子,默然不语。

    朱寿见王圣人一点都不配合,气得笑了,问道:“何罪?”

    王守仁沉声道:“一万七千七百二十四名天朝将士,在臣的麾下,苦战八日七夜,致使参将李宏、指挥使朱政等诸位英烈,不幸殉国,存活至今者,不足三千人,此乃臣第一大罪。”

    朱寿被王圣人报出的数字吓了一跳,他进五里寨之时,围着城池的无数两族战士尸体,早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个小小的五里寨,居然能被王守仁玩出这么多花样,以弱势兵力和卫所兵,居然击退了小王子的劲旅,这老小子还是不是人?

    “从应州全境的大户人家中,借出银两和人手,以给付士卒的赏银和俸禄,不遵王法,骚扰乡邻,此乃臣第二大罪。”

    听到王圣人给出的两条大罪,朱寿会意地点了点头:“宣,王守仁通番卖国,查无实据,不予追究。但其指挥不力、惊扰驻地父老,罪证确凿,着革去钦差一职,贬为庶人,发配千里,至吉安府庐陵县。”

    历史绕了一圈,又将王守仁送到了他的一战成名之地,江西!

    王伯安老先生注定跟边军悍卒无法结缘,因为江西的卫所兵,比大同府的卫所兵更加**不堪。而且北寘鐇、南宸濠,这两个王爷,照样不是吃白饭的。

    王圣人将以什么样的手段崛起于江湖呢?留待后分解。

    皇帝处理王守仁的时候,诸位大佬视若无睹,他们大多数都不是刘党,皇帝既然存心放水,此时凑过去,不免有被一脚踢到脸面的危险。

    因此在处理张永时,朱寿的手段就自然多了:“宣,监军张永,玩忽职守,本应严惩,不过视其守城略有微功,着其即刻赶往威远卫,核实杨一清通番案!”

    张永是谁?太监第二人,手下门生无数,党羽虽然不及老刘,也不会少上多少。最重要的,是他跟皇帝的关系,亲如家人。

    别说他玩忽职守,就是真把应州丢了,他厚着脸逃回来,朱寿也不会惩罚他,顶天就是送他到南京养老罢了。在某些方面,朱寿跟朱厚照一样,对身边的太监们,都有种说不清的情愫。

    不过皇帝并不知道的是,杨一清和张永,兜兜转转,终于胜利会师了。

    他们共同努力,争当好基友,吹响了刘老大的葬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