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释昙无竭


本站公告

    “哼哼,即便是这样,也没有管得住你呀。不到半年,你就野『性』大发,功课倒是没说的,胡作非为的花样却一点儿没少。整日里和一帮狐朋狗友逃学罢课、偷梨摘瓜、抓鸡撵鸭、掏鸟『摸』鱼、上房揭瓦。用你家邻居和老师的话说,从来就没见你走过直线,你家都成家长乐园了。

    所以,我才反反复复把你接回来、送回去,送回去、接回来,你自己算算,整个学校转学次数多的学生是不是你?就这麽整,也没挡住你又跑到棺材山折腾一趟。要不是老道,你十条命都没了,哼!”说着说着,姥爷竟有了责备之意。

    我连忙陪笑道:“那是那是,无心之失,无心之失。别生气,这不还好好的嘛。本来课上的好好的,都怪长虫那个混蛋,没事儿勾引我……”我本想借长虫岔开话题,不想不说还好,这一说姥爷还真动气了。

    “你俩一路货『色』!再说了,腿长你身上,他也没绑你,还不是自己愿意去。说起他,让人生气。自己跑回去后,一声不吭,直到天黑了没见你回来,到他家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么多人找了你一宿,要不是老道也刚进家门,你早就被狼掏了。”这段儿可没听过,我暗挑大拇指,长虫这哥们还真够意思!

    其实,棺材山遇险之后,当我再次醒来时,就已经姥姥家了。一年后,父母因工作变动,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我也就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叫八旗子的地方。

    期间,我几次闹腾着要回八旗子,都被姥姥姥爷严词拒绝,后来怕我偷偷的跑,不仅收去了所有零花钱,还把我反锁屋子里,整天看着我。无奈之下,我只好妥协。我也曾给长虫打过几次电话,但也都没有联系上。据说他爹妈把这个『操』心惹祸的主儿,早早地就送进了地质勘探队,让他整天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外逍遥自去了。而我的家里人对这件事也绝口不提,仿佛是要将其我的记忆中抹掉一样。

    如今,许多旧事重提,不禁又勾起了我的兴趣和很多的疑问,便问道:“那棺材山到底是怎么回事,里面为什么设有如此繁复的机关消息,看样子应该是座陵墓,那仙紫之焰和冥鬼魂灯为什么会出现那里,里面究竟埋的是什么人,我妈那块儿玉佩怎么就成了钥匙?”

    姥爷停下了脚步,抬头望向远方,喃喃道:“这就是我要和你讲的第二件事,要想说清楚这些事情,首先应该说说你从山中带出来的那本书。因为,它印证了一段历史。”

    “八年来,我一直研究那些丝帛织物和竹简,终于前一段时间有了结论。如你所说,那的确是一本书,准确地讲应该是两部合集的书。它的前一部是《观世音受记经》,如今佛教经典《大藏经》中可以查阅得到。另一部,则是失传已久的《历国传记》,作者是昙无竭。”

    “昙无竭?他是谁,没听说过呀。”我问道。

    “的确,昙无竭这个名字,许多人都很陌生。但是要说唐三藏西天取经那就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了。”

    “就是那个带着仨徒弟,千辛万苦从西方极乐世界取回真经的故事,这个我知道。这个师傅可不足称道,我觉得他非但不是历经坎坷、艰苦励志,终功德圆满的榜样,相反却是个优柔寡断、没有主意、不识好人心的样板。”我『插』言道。

    “噢,说说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姥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你看啊,这西天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难难都是孙悟空帮他解困脱险,可哪一回不是他冤枉人家,紧箍咒一念,害的老孙撒丫子就跑。八戒、沙僧这俩熊包,一个就是吃货,再不就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外加打小报告。另一个就是力工,只知道挑担子出苦力,再不就是当和事老、和稀泥……”

    正说得起劲儿,就听姥爷嘿嘿一笑,接口道:“其实,吴承恩也是借古喻今、针砭时弊。扒着别人肩膀头往上跳,施诡计、耍权谋,靠动心思、玩心眼儿窃一己之私的人,古今中外是大有人的。这也是社会纷扰复杂、公理不一、是非混淆、人心涣散,乃至众叛亲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话说回来,人们知道这个故事,绝大多数还真是源于《西游记》,可它只不过是一部演义小说。小说终究是小说,其中掺杂了许多人为的、有目的『性』和代表『性』的东西。作者笔墨纵横之间是非可以颠倒,桥段谋篇之时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定式、有因果,全凭笔者一颗心而已。

    而正史则不同了,据《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三藏法师玄奘为了钻研佛法,只身偷渡,乘危远行。用了十七年时间,行程五万里,游历110个国家,终从古印度取回佛教经典657部,佛舍利150余粒。

    后来玄奘偷渡之过被李世民赦免,并奉为全国佛教领袖,他也由此成为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之功德,不取经之艰辛,而译典之流传。回国之后,他利用二十年时间,共译出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数量之巨、质量之高、流传之广,迄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便整个世界翻译史上,也是公认的第一人。”

    “姥爷,跑题儿了吧?说的是昙无竭,怎么讲着讲着就跑到唐三藏这儿来了。”姥爷呵呵一笑,“这只是个铺垫,昙无竭是我国赴西天取经的第二人,整整比唐玄奘早了209年,而且,我看来他伟大、值得人们敬佩!”

    “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十多岁就出家修行于燕国皇家寺院龙翔佛寺,修炼苦行、履业清正、神悟绝伦、未及具戒、便精往复,被叹为奇器。

    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取经,遂发誓效仿躬践佛国。遂于北燕太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420年,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此时,距中国取经第一人法显西行之时,只晚了21年。

    他们从燕国都龙城出发,途径今天青海湖、甘肃河西走廊、穿越疆,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终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遍访名师、潜心修行、礼拜佛陀圣迹,取回梵《观世音受记经》。

    数年后,从南天竺国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回到国内。此后他将求得的佛经译成汉,为世人传诵,并被收入《大藏经》中。他还把古印度游历见闻写成《历国传记》,只可惜此书隋唐之后便失传了。”

    “这也没什么惊险的呀!”趁着姥爷蓄烟斗的功夫,我说道。

    “虽然,从求取佛经的数量上,昙无竭远不及唐玄奘,也不如法显的6部24卷。但是,他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朝圣明志的决心,应该永留青史。

    纵观历朝历代,不论哪一个宗教流派,要想兴盛弘扬,都必须以国家为后盾,取得统治者的支持。就拿唐玄奘来说,虽是偷渡,与律不容,但他要是不高昌国与国王麴泰结为异姓兄弟,高昌举全国之力,准备了折合一千五百匹马,足够他20年的给养经费,并选派了官员和二十四名随从,沿途以国书通路。

    要是不西突厥领地,受可汗王倾囊相赠和军队护送,得以安全横穿中亚大草原。要不是还有焉耆国、怛蜜国、活国、迦毕试国等等人财物方面的鼎立支持。玄奘取经,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和结局了。

    而昙无竭一行众人却不同,他们是只凭一己之力,完成了这一壮举。期间,这25名西行取经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二百多年后,唐玄奘西行的路线也是依据昙无竭传记而定的。可以说,他开辟了古代中印化交流的通道,并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昙无竭,昙无竭,我轻声地念着这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名字,他必然与姥爷要讲的事情有着很大很密切的关联,否则,不会这么大费周章的。那到底是什么关联呢?我仔细地回想着刚刚听过的每一个环节,霍地《历国传记》和龙翔佛寺就映入了我的脑海之中。这不正是我带出来的书和见到的寺院名字吗?难道,难道这还与我有关系……

    姥爷接着说,“你多次回忆棺材山遇险时,都提到过那里可能皇陵,或者至少是个王陵,也间接提出了疑问和佐证。这些疑问和作证,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思路,为后弄清楚棺材山的谜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你干的非常好,非常漂亮,这说明你长大了,可以**思考并解决问题了。”姥爷竟然鲜见罕有的夸奖了我。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