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华夏民族的海


本站公告

    太平岛气候终年皆夏,年温差小,年均温27。【叶*】【*】5c,最冷月均温26。1c。年降水量1862mm。

    岛上森林遍布,林木高大,椰树、木瓜树和香蕉树等丛生,渔民在此生产居住,数年一换。

    太平岛位于北纬10度23分,东经114度22分,南沙群岛北部中央郑和群礁的西北礁,位居南海西侧航道的东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中国渔民称为--黄山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渔民路经南海或在南海捕鱼歇息的地方,因此从古至今在航海纪录中都会标出这个岛屿,英国探测船据此译为--ituaba,载入18世纪海图中。

    太平岛呈菱形,露出水面2。4米的礁石有1400米长(西南--东北向),400米宽,面积0。43平方公里。

    由于太平岛靠近赤道,土质良好,而且也是南沙群岛中唯一存在淡水资源的岛,再加上几乎没有台风侵袭,因此,岛上覆盖着各种高大茂密的热带植被,如椰林,木瓜树,香蕉树等等。

    太平岛东西狭长,地势低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华夏联邦工兵部队已经在岛上建成了一个150米长,190米宽的的钢筋混泥土要塞,并部署了预警雷达,还修建了简易直升机停机坪和一个可供4000吨舰船停靠的简易码头。

    第二期工程将利用现有基础,把现行简易码头扩展成400米长,200米可供10000吨舰船停泊、补给、维护的综合码头。

    下一步,利用人工造陆的方法修建宽60米,长3500米跑道军用机场供华夏空军的各型战机进驻。

    最后,还要以人工造陆的方式按照航母战斗群战力配置攻防体系建设相关基础设施。

    这之前,华夏海军成立了华夏南沙群岛司令部并在太平岛部署如下:

    空军南沙指挥部下辖

    包括1个战斗机中队、1个战斗轰炸机中队、2个运输机中队、1个武装直升机中队、1个多用途直升机中队、1个侦察机中队、2架空中预警机、2架空中加油机、2架电战机及相应地勤人员。

    海军南沙指挥部下辖

    1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编队、1个两栖登陆舰编队、1个攻击型常规潜艇编队和2个海军陆战营。[ ~]

    此外,还有1个战术导弹营及所辖分队。

    在其他方面:

    建立一个远程警戒雷达站、一个中远程导弹预警雷达站、一个卫星监控站。

    成立南沙总医院及部署其他后勤保障分队。

    而在南中国海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也建起了综合基地。

    站在岛上环顾四周,礁盘许多地方水深仅一、两米,好像是个浅滩。但是如果从海里看,黄岩岛却是一座陡峭的高山。

    但只要离开礁盘十公里,就是3000米的深海。

    黄岩岛这一特殊地形地貌,决定其区域为一个天然避风良港。

    尤其是对于每年4月至5月和10月至11月在此进行渔业作业的渔民来讲,黄岩岛是深海渔业捕捞的重要渔场和热带风暴降临时的天然避风良港。

    一是地形地貌特殊,经过平整、深挖、填埋等措施,黄岩岛建设成为综合军事基地。

    与西沙,南沙岛礁密集不同,黄岩岛是周边数十万平方公里海域内唯一露出水面的礁盘。

    而且这个礁盘面积巨大,达到150平方公里,超过了南沙任何一个单独的礁盘。

    黄岩岛整个礁盘浅水区(水深1米左右)面积广阔,礁盘宽大,经过疏浚深挖建设后已经可以进出大型舰艇。

    由于有一圈完整的环礁阻挡,礁盘外风浪无法进入泻湖,一直是渔船的避风良港。

    因此,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施工,黄岩岛被打造成集空海陆三位一体的军事基地。

    更独特的是建立了两个浮岛式海上后勤基地,一个是民用基地,一个是军用基地。

    浮岛式民用后勤基地其实是一座可移动的海上城市。

    浮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长30米,宽10米,深5米。[ ~]

    将浮箱连接起来,形成5公里长、3公里宽的浮岛,自然,接口平滑连接可成为一条长度为4000米的跑道。

    里面加设多层装甲防护舱,装甲与装甲隔开一定距离并充填能量衰减物质等。

    即使一半浮箱被击穿,军用基地也不会沉没。

    浮岛上部的机场跑道是装甲化的,而且是模块化的,被炸坏的可以快速更换。

    建立了中沙群岛警备司令部,其部署是

    1个海军陆战队营,1个雷达站,1个包括5艘船只的海上巡逻队,1个包括3架海上飞机,5架直升机的飞行中队。

    其主要职责是为渔业生产提供保障和服务。

    此外,在南中国海的岛礁开始建立简易码头,主要还是为了渔业生产提供保障和服务。

    1975年7月12日上午9时许,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华夏联邦180艘渔船自发组成2个编队6个小组的捕捞船队,从南宁出发前往南中国海海域开展捕捞生产活动,该航次作业时间约20天。

    由于是首次大规模的捕捞船队,各报的记者闻风而动,纷纷随船采访。

    15日晚7时,赴南沙群岛渔业捕捞船队行驶在南海的星空下,吃过晚饭,g-1320号船的船员们三三两两地来到甲板上,或席地而坐谈天说地,或站在船头举目远望,大家享受着海风带来的清凉。

    船长林天此刻依然站在驾驶室内,密切注视着前方的海况及船队的状态,“这次出海,我们船是整个船队的带头大哥,责任重大。”

    林天说,“g-1320号船去年建造并下水,今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一艘较新的渔业综合补给船。”

    船虽新,但船长却是个老航海人,“我1932年出生,14岁就出海,你算算我在船上多少年。”

    g-1320号船全长83米,宽13。8米,排水量3000吨,最高航速12节,载重近2000吨。

    共有60个床位,船舱共有5层,1楼至4楼主要是船员和工人居住的房间,5层是驾驶室。

    “出远海安全第一,我们的操作设备有三套:自动、手动和水动。”驾驶员林谋琰指着驾驶台上的多个屏幕介绍。

    “ais自动识别系统可以识别过往船只,卫星导航仪能清楚地看到船只经纬度、速度和距目的地海里及时间,水深仪保证船只不会搁浅。

    还有雷达和火灾报警器,都可以保证航行安全。”

    船长林天说,目前船上共有两种通讯设备——对讲机,卫星电话。

    “对讲机在海上使用,范围只有100海里内,卫星电话就是全球范围了,使用方法和普通电话一样。”

    船主林巍这次亲自跟船出海,对船上的设施如数家珍:“这艘船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海上鱼品速冻,有了这个,渔民就不用奔波运送鱼货,每次出海可以捕捞得更多。”

    急冻间里,数百个盛着冰块的铁盒整齐排列,静待鱼品装盒急冻。林巍说:“像这样的急冻间共有六个,一次可以处理三十多吨鱼。”

    “从渔船里收上来的鱼经过八到十个小时的急冻,在甲板上打包装箱就是成品了,我们会和渔民现场议价,回去后再结算。”

    从储存仓乘液压电梯缓缓升上甲板,南海的热风正拂面吹来,一分钟之内,宛若历经冬夏。

    “这次出海白菜、胡萝卜、西芹、黄瓜等蔬菜每样都带了几百斤,鸡蛋也有三四大箱,路上将就吃吧。”林巍对记者加上一句宽慰话。

    其实没有人会担心,现在的南中国海处处是我们的补给基地,处处能停靠。

    “下网!”16日晚9时30分,g-1320船船长林天一声令下,渔工立刻将绑着铁环的网绳抛入海中,渔民开始了本次赴南沙的第一捕。

    “抓鱼前首先要找到鱼群,要靠技术手段和船长经验,”他指着驾驶室的一个屏幕,“如果有鱼群,探鱼器的回波就会显示密集点。”

    晚8时,g-1320号船抵达捕鱼点,船上的200余盏千瓦灯泡同时亮起,海面顿时亮如白昼,不断跃起的飞鱼清晰可见,“灯光渔船就是利用鱼群的趋光性,要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作业。”

    “抓鱼前要亮一会灯,保证有足够的鱼被吸引过来。”

    渔工王锐与工友倚在船舷边,享受着开捕前的片刻清闲。

    长年出海的辛劳已经刻在他30岁的脸上,“工作累,但这就是生活,”嚼着槟榔,他顺手点燃一支烟,“说说有意思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年前那次出海,一网就捞了20万斤!最后用了三条渔船才运回去,还上了报纸呢!”王锐越说越兴奋。

    “差不多该灭灯了。”9时30分,渔船上的灯光熄灭,梁符带放下了船尾的小艇,“小艇要亮着灯,确保把刚才吸引过来的鱼继续留在这里。”

    小艇停在海面,大船熄灯启动,绕着小艇为中心画圆。

    林天将船开的又稳又快,边掌舵边发出下网指令。

    “网的长度不说米,说--人,1人就是1。7米。”

    随船的渔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黄秀程说,“这船的渔网总长度近750米,全部撒网后会形成一个半径100余米的大包围圈,但今天水流不好,这个圆不太规则。”

    “先下绳,绳连着渔网下海,最后下网兜,过程一定要快,时间越久鱼跑的越多。”

    “快!”林天不时将头探出驾驶室,催促渔工加快速度。

    待到渔网合围之后,渔工操作卷扬机迅速将网底收起,大家等待着收网时刻。

    10时许,收网开始,渔工分成两组站在船两侧,“这个时候不用太着急,鱼已经在网里跑不掉了。”

    先前忙碌的林天此刻轻松下来,走出驾驶室看着甲板上的忙碌。

    “慢点,注意渔网!”随着卷扬机不断收紧,粘在渔网上的鱼不断掉落在甲板上,有银色的飞鱼,还有红色的墨鱼。

    包围圈越收越紧,依稀可见鱼群在网内慌忙地寻找着出路,渔工此时齐上阵,排成一列手工收网。

    “收网咯,”王锐和其他渔工一道,用巨大的鱼捞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现在这个时节刮西南风,鱼群不是很集中。”林天站在甲板上,看着捕上船的鱼。

    周边的海面上,同行的其他渔船泛出点点渔光。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