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樊氏听见门外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传来,樊氏忙将纸包藏起,这边就看见身穿紫衣的丫鬟提着一屉食盒走了进来。
那丫鬟将饭菜摆在桌上招呼道:“夫人,该吃晚饭了……”
谁料她迎来的却是樊氏的一顿训斥!只见樊氏颇为生气的道:“紫鹃你现在是越发随意了呢!没我的话想进来就进来!记住,以后如果没有听到我的允许就不要随便进我的房里来!”
来的丫鬟叫做紫鹃,没错,几年前她还是宁夫人身边的贴身丫鬟。正是因为她的一时疏忽,让即将临盆的宁夫人得知远被围邺城的消息,心神慌乱之际,猝然难产而香消玉殒。事后远追究责任,过错大都被貂蝉承担下来,考虑到紫鹃也是无心之过,又是父母双亡、老实本分的苦命女孩,远就没有对她严加责难。 ..
当然,让他继续在夫人身边做贴身丫鬟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不让她流落在外无依无靠,好心的貂蝉就让她继续留在府中找些杂活干干。
可是紫鹃虽然还留在府中,rì子却难免不好过起来,要知道宁夫人生前为人很好,很受府上的下人爱戴,紫鹃的过失罪责主公虽然不追究,可是府里的下人们可不想就此干休。紫鹃如果还是几位夫人房中的贴身丫鬟,那仆役们自然不敢乱来,可紫鹃后来只是府上的寻常杂役,别人就不免会给他一些脸sè看看。好在远府上收留的一般都是身世可怜,无依无靠的苦出身,大家同病相怜,虽然埋怨紫鹃,却也一直没搞出太过分的事情来。直到两年前,樊氏将紫鹃收到了她的身边,紫鹃的rì子这才好过了些。
“可是……夫人我……”紫鹃的声音既有些委屈又有些愕然,她也不知道樊氏这是怎么了,以前自己来给夫人送饭都是没有经过通报直接进来的啊!以往待她还是挺好的,今天这是怎么?突然xìng情大变?
难道是遇上了什么烦心事才这么生气的吗?
可是还不待紫鹃辩解,樊氏就打断道:“看不出你还学会顶嘴了呢!”
紫鹃慌忙低头认错道:“紫鹃不敢!紫鹃……紫鹃知道错了……”她见樊夫人确实是生了很大的脾气,心忖或许是因为自己有错、太过随便,便主动认错,心里并没有想太多。
紫鹃虽然反应有些满,不过老实可靠,心肠也是挺好的,否则当年宁夫人也不会明知她粗心大意还把紫鹃留下来照看自己起居。樊氏把她留在身边,也是因为这一点。而且当年宁夫人还在的时候,樊氏在做了远的妾室之前还曾是宁儿的贴身丫鬟,说起来他和紫鹃还是前后两任的同行关系呢!
见紫鹃认错,樊氏似乎也无心继续追究,摆了摆手心烦意乱的道:“好了好了,你给我好好记着!现在你先下去吧……”
看着紫鹃恭恭敬敬的行礼转身离去,樊氏这才从取出那包东西来,她看了看手中的东西,又看了看紫鹃的背影,凤目中一抹冷冽的光芒闪过,似乎终于想出应对的办法来……
…………
五天之后。
“晋公!您说的话可是当真?今秋当真就要科考了吗?”晋公府议事厅内。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郑玄郑老爷子一听远跟他谈的事情,一下子激动坐席上跳了起来!
七十五岁啊!要知道在这个战乱连年、朝不保夕的时代,能一生稳稳当当活到五六十岁的都不十不存一,更何况是七十多岁呢!郑老爷子这么大岁数平时起居都要弟子搀扶照看,可是听了远的话居然跳了起来,可想而知他受的刺激究竟有多么剧烈!
远眯眼笑看着这位为自己服务了多年的经学大师,道:“怎么?康成公莫非是有什么为难?”
“呃……没什么,来了……终于来了啊!”郑玄连忙摇了摇头,激动的搓着手道。
其实能不激动吗?自从在瘿陶替远办了崇书院,有按照远的要求在河北各郡县开办了数以百计的崇学馆,这几年来郑玄一直尽心竭虑,兢兢业业,为的就是这么一天的到来!
远刚刚对他宣布,今秋七月,将在治下正式开始科考,通过考核学问来选拔人才!
要知道这是一项注定铭记史册的创举啊!以往选拔人才一直用的都是察举制度,在往前还有世卿世禄制度、军功爵禄和养士制度、只是这些选拔人才的制度因为都不够完善而逐渐被淘汰。想到一个全新的、更公平、更搞笑的人才选拔制度即将启动,这一切都是经过自己这几年废寝忘食一手āo办,自己的名字必然会和科举这两个字一起流传千年!如此巨大的名声功绩让郑玄仿佛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整个人jīng神矍铄,心情愉悦!
看着咧着嘴笑得想孩子一样开心的郑玄,远心里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科举制度因为自己的推动,比真正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年!这份成就感,岂是一个爽字所能形容的!
远在前世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话放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三国时代同样是真理!一套优越、公平、合理、有活力的人才选拔机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公平、有活力这两点!
自古以来当官就是下层阶级步入上层的主要途径,只有公平、有活力的人才选拔机制才能让有心做官的人才看到希望,而这将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民族发展!这也是远为什么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推动科举制度代替察举制度的原因!从立下宏愿要让华夏民族变得更强大之后,远就将筹备科举制度的事情当作手头上重中之重的大事来办!
一个新事物代替一个旧事物,总是因为有新生事物相对旧事物的种种优越,科举制度相对察举制度同样也不例外。
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zhōng yāng,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察举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汉高祖刘邦在争得天下之后,为了适应政治形势的改变而创建!
当时天下初定,刘邦深谙马上打江山,不能马上坐江山的道理,治理国家需要许多出sè的治政人才,便广开求贤诏,选拔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这两项标准,就成了察举制中最重要的两个选取科目:孝廉和茂才。
察举制度有岁举常科和特科。岁科当然是帝国长久需要的人才,特科则是按照当时的需要临时举荐,为帝国提供分门别类各种专业xìng或者特长的人才。
除了孝廉、茂才这两个最重要的岁科之外,岁科还有廉吏、光禄四行两科,特科则比较杂,有贤良方正、贤良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yīn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等,这一系列的察举科目,为大汉举荐了许多历史上定定大名的人才!远的左雄、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这些大汉名臣自不必说,就是汉末三国如此谋主如云、将星如雨,就是和察举制度都是离不开的!
不得不说,察举制在两汉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首先由于察举科目多,选拔范围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很多晋身仕途的机会!其次由于察举制度执行相对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其三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比方说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这些原本出身微寒之人却能得到汉武帝得到重用,这在过去世卿世禄制、军功的选拔体制下就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此诸多因素推动下来,使得汉时呈现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勃勃生机,也造就了成就璀璨的四百年巍巍两汉!
但是察举制虽说有这么多的有点,却也有不少严重弊端!
其一,察举制下,察举的科目虽多,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Lng费。两汉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的极少部分。
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还有,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其二,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莽篡汉前,谦恭至孝,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后来却成为篡汉的历史罪人,正所谓“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其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清议”名士中有许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其四,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rì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这就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种充满讽刺xìng的诗句,尤其是到了察举制的后期,天下形成了不少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此时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