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章吴荣堂的奏对


本站公告

    四百九十四章吴荣堂的奏对(第一更)

    洪承畴当然没有那个本事把婴儿变成巨人,所以在几次试探性进攻之后,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向大明朝廷汇报,自己无力北攻。

    接到洪承畴的战报,崇祯皇帝气的把他所能看到的所有来自台湾的东西都给砸了个稀巴烂。

    他现在是恨透了以前不把台湾当回事的那些大臣,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台湾变成了一个如此恐怖的庞然大物,而他们却能视而不见。

    “传吴荣堂!”

    发了一会脾气,崇祯才想起来,自己再生气,砸再多的东西,对眼前的局势也于事无补。但是主要敌人的变化,使得他在任人方面也开始有了变化。

    大批了解台湾的人被提拔了上来,当然这种情况遭到了传统的官吏阶层的抵制,但是现在他决定不管那么多了。

    吴荣堂在他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便向他进言,要抵制台湾。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在自己登上皇位的时候出多大的力,但也算是老人了。

    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崇祯皇帝急需了解台湾的大臣上位,而首选人物就是一直以来都在同台湾作对的吴荣堂。崇祯希望吴荣堂能够给自己带来切实可行的对抗台湾的策略。

    “臣,吴荣堂拜见陛下!”

    接到崇祯的召见,吴荣堂立即赶往平台。在路上,他已经将崇祯皇帝召见他的所有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结合最近的辽东的巨变,四方联军的惨败,吴荣堂知道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到了。

    “吴爱卿平身!吴爱卿,台湾军力强盛,已到无人可制的地步。我大明江山社稷,已然岌岌可危。但是视满朝文武,却无一人可拿出应对之策,朕甚为失望啊!”崇祯皇帝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流露真情的。

    几个月来,朝堂之上一直是吵吵嚷嚷的如同菜市场,但是问及应敌策略,却无一言一语可行。

    即使是那些有所作为的大臣,也只是想以应对后金的方式来应对台湾。即使崇祯再迟钝,这个时候也明白,台湾绝不是后金可以比拟。还想以那些方式来对付台湾,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皇上,台湾非千百年来之历代贼类所能比拟,自其崛起以来,全力专精墨翟之术。制白糖等器物以聚敛财富,精钢铁以壮兵力。善待工匠,使其各种新式器械层出不穷。如此其方有五年而强,十年而盛的景象。

    若要抵御台湾,我大明必习其长处,以其之矛对其矛方可保我大明江山社稷,方可保天下万民不为台湾逆匪所奴役。

    故臣斗胆建议皇上,招徐光启入阁,重用那些精于格物的官员。仿照台湾,建立格物学院,善待天下匠户,使其尽心尽力为我大明修缮军械。不出十年,以我大明富有四海,必然强盛过于台湾。”

    这些话是吴荣堂考虑了千百遍的策略,本来他还想向崇祯皇帝进言,仿照台湾改革商税,以商业的巨额财力来支持这些改革。

    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把这话说了出来,必然会遭到那些在轻商之策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官僚集团的反扑。到时候即使是皇帝也保不了他。

    所以,他才会从没什么油水的匠户上动手。虽然儒家有轻视匠户的传统,但是在不涉及利益的情况之下,官僚阶层应该不会有太过强力的反弹。等效果出来了之后,再行进一步的改革,便可水到渠成了。

    但是他没有想过,没有财富的支撑,重视匠户只能是个空话。科技的进步哪一项不是建立在海量的财富的支持之下,才能够取得的。

    另外,即使这一次的工匠的改革真的取得了一些成果,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是那些已经将心钻进了钱眼里的各个利益集团,会对新的利益无动于衷。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这种改革所带来的利益瓜分的一干二净。然后他们会一抹嘴巴,转而攻击你的改革。

    所以吴荣堂的这个改革策略,从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和后天缺乏保障,甚至还不如洋务运动,毕竟洋务运动的时候,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开始有了提升,国家的财政也没窘迫到这种程度。

    “此为长久之计,然台湾大军已至山海关,随时可能入关,我大明等不了十年啊!”

    听完吴荣堂的改革之策,崇祯不由点了点头,但是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让崇祯是坐立不安,他现在需要的能够抵挡台湾兵锋的军队,不然说的再漂亮,前景再光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据沈有容的台湾游记记载,台湾兵力之强盛已然抵达万里之外,四海之内,无出其右者,即使是那些西夷也无法与之抗衡。

    然台湾为压制南洋及澳洲土著的反叛,将大量的较为先进的火枪流入民间。依臣看,此为台湾一大疏漏,同时也是我大明的机会。”吴荣堂信心满满的说道。

    “沈有容的书,朕也看了。从中,朕看到了沈有容对我大明的忠心耿耿。身处敌营,尚始终为我大明着想,当真是不易啊!但是,朕并没有看出我大明在这方面有什么机会啊!”

    台湾的恐怖压力,使得大明上下对台湾的一切是前所未有的重视了起来。而沈有容的游记则成了他们全面了解台湾的最佳途径。

    虽然一开始,有很多人对其中所述嗤之以鼻,但是当锦衣卫将无数关于台湾的情报收集起来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是自己坐井观天了。

    而沈有容在书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大明的担忧,和提出来的数条建议,使得朝廷上下才发现,原来在数年之前,就有一个忠臣为大明的社稷而无怨无悔的努力着。

    可惜的是,由于沈有容毕竟不是台湾的官员,对台湾的了解只能比普通的台湾百姓多上一些。对枪械方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根本就不能凭借着这本游记将台湾的火炮和枪械复制出来。

    “皇上,台湾军中的火器我们弄不来,但是其在民间的火器,我们完全可以弄来啊!”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