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红色的野望


本站公告

    这些失业的军官定然是些原本并不受粤军主力所青睐的部队,但钟泱和陈泽却也没有因此而轻视他们的能力,毕竟他们当中仍有许多是国内正规军校出身,只不过时运不济罢了。对于其中有着真本事的能人,校方在经过测试之后会给予相应的安置。

    这其实才是陈炯明答应以政府名义给予支持的根本原因,大量裁军所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一直都是省政府所头疼的**烦。根据省政府财政厅的报告,陈泽知道以陈炯明现在的财政状况,连遣散费都发不了多少,这钱还是由粤海商业协会和广州商团总会垫付的呢。

    在这样的情形下,失去了工作而且生活也没有着落的这些军官和士兵,必然难以全部被妥善安置。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是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的老兵,许多也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被淘汰下来的。

    虽然凭着陈炯明和叶举等人的威望,这些被裁撤的官兵不一定就心怀怨恨,但是不满也总会有的,被抛弃的感觉,始终不好受。正是看重了这一点,钟泱才愿意收容这些士兵。

    第一,这样做可以获得陈炯明的支持,从而让南沙军校的设立得到来自官方的认可和支持。第二,这些老兵老将,身体的确是开始老化了,但他们的多年参军所积累下来的实战经验,完全可以用来教育新兵。第三,通过招收这样一群本地户籍的老兵,可以对广州的其他地方进行渗透。

    这些老兵大多数都是粤省户籍,他们也有着亲属和朋友,通过这样的连带关系,完全可以用于南沙军校在民间的推广。只要招收到的人口基数足够大,总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来。

    能力不足的可以历练,经验缺乏就去累积,没有太过出众的天才就依靠完整的专业参谋团队来弥补。总之,南沙军校要建立的,是一支群策群力,依托着强大工业产能和军事技术的近代化军队,甚至是一支现代化军队。

    当然,这些粤军老兵之中,肯定还有着一些旧时代的特征。但这也正是体系的作用,钟泱也正是希望以这些人来检验南沙军校的体系结构,是否能够符合要求,顺利地从这些老兵当中筛选出合格的人才出来。

    ââââââ

    上海,从繁华的淮海中路沿思南路望南而行,经过第二个路口便到了香山路。虽只有几分钟的距离,站在这里,行人已觉远离了东方魔都的繁华和尘嚣。

    一栋栋红瓦古墙的老牌小洋楼,在初春的阳光下,露出它们精致的耳窗,透过路边亮黑的金属围栏,似乎能隐约感觉到这些洋楼所沉淀着的历史气质。

    这条背静小街, 是一条位于卢湾区西北部的这条小马路,该区域属于法租界内,上海当局便以法国17世纪作家莫里哀的名字命名这条街道。

    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房,屋顶洋红色鸡心瓦鲜然在目,楼前一片正方形草坪,三面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屋子朝北的一面靠香山路。

    刘浩然走进这个寓所,从侧门直接往右,首先看到的便是会客厅。会客厅东墙挂着孙逸仙1922年摄于上海的照片,照片中孙逸仙身着中山装,神色凝重,仿佛间让人感觉“伟人”构想着“拯救”中国的方略。

    晚春的清晨,天气中也有浮动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寒意,透过雕木栏杆,刘浩然还可以看见孙逸仙宋庆龄伉俪在寓所前的小花园晨练。

    “先生安好,夫人安好。”刘浩然对着面前这为年过半百却还搂着不到三十岁的美娇娘的老人,恭敬地鞠躬请安。

    孙逸仙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对于礼节和尊卑异常看重。属下稍有不敬,就难免要受到责罚,故而刘浩然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唯恐引起对方的不快。

    看见刘浩然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孙逸仙却是开怀大笑:“原来是浩然啊,来来来,快请坐。”语气之间却是和煦爽朗,就连站在一旁的宋庆龄,也是笑靥如花。

    “是的,先生。”依旧是面带谦逊,彬彬有礼。

    “不必如此多礼,就像是在家中一样即可。”故作大方的招呼着刘浩然坐下,而宋庆龄也呼唤着佣人准备早点去了。

    待到孙坐下之后,刘浩然才敢坐下。

    虽然孙逸仙嘴上说着不用“多礼”,可刘浩然却依旧不敢有丝毫怠慢。混了这么久的官商两界,要是连什么是客气话都听不出来,他也就算是白混了。

    “听说先生召唤我,未知何事?”小心翼翼地为对方倒上了冲好的茶水,刘浩然这才恭谨地询问着。

    “唉,还不是为了党国的大业。我为此事,殚精竭虑,可在党内,依旧有着许多不合时宜的浪潮。”

    先是喝了一口热茶,孙逸仙才叹息的说着。其实刘浩然也不是不知道孙逸仙顾虑的问题,不外乎是和红门的合作方式。想要获得苏俄的红门国际的资助,就必须要在国内首先完成**党的赤化工作。

    不单只如此,中国本身也有着红门的分部,虽然人数还很少力量也几乎算是没有,但这完全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孙逸仙必须要向苏俄证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选择到底接那还是不接纳,这个政治立场一定要明确。

    正是因为明白,刘浩然才苦恼,总的来说他只是**党内部的一个赞助商,现在甚至连党员都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逸仙来找他询问,定然不是看重不看重的问题了。而是在观察自己的立场,因为陈泽的缘故,对方的怀疑其实一直都没有减弱。

    这个话题绝对不可回避,幸好刘浩然事先也和钟泱他们商议过了,故而在此才能从容不迫的进行应对:“先生何必苦恼,我党的的事业正值低谷,因此需要苏俄的帮助乃理所当然的事情。红门的威胁其实也无须在意,只要魁首获得了天下,到时候何须在意这样一个门徒尚且不足百人的小组织。”

    孙逸仙和红门的合作,并非真心实意,而是一种迫于无奈的举动。刘浩然正是从古文会提供的信息中看出了这一点,才能摆正自己的立场。孙逸仙虽然没什么真本事,可政治嗅觉这种基本功也还是有的,像是廖仲恺那种亲红的极左份子,在**党内肯定是活不久的。

    得知了刘浩然的政治态度,孙逸仙的脸上才算是露出了真正开怀笑意,但嘴巴上却是在斥责道:“胡闹我与红门国际乃真心相惜,怎可抱有此心”

    “是,先生教训得是。”跟着姜瑞元混了一段时间,也通过他了解到了孙逸仙的脾性,任何时候都不要选择和魁首顶撞,只有俯首帖耳才能得到孙的信任。

    见刘浩然如此识趣,对自己也是毕恭毕敬,而且一直以来对着**党的事业尽心尽力的资助,从无过分只要求。这一切孙逸仙也是看在眼里的,故而语气也变得和蔼起来:“浩然,你是我所看重的人,虽说因为局面上的缘故无法给你一个正式的名分,但你的功绩我也是心中有数。”

    得闻此言,刘浩然也知道是时候要以头触地表示感激了,只见他面色激动地跪伏在孙逸仙的面前,带着哭腔呼喊道:“多谢先生赏识,浩然定然不会让先生失望。”

    看着面前的刘浩然对自己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孙逸仙的脸上也是闪过了一缕满意的笑容。他笑着扶起了还跪伏在地上的刘浩然,扶背而言:“哈哈,你的心情我是知道的,**大业若成,其中功劳也定然有你的一份”

    这基本上就是政治许诺了,刘浩然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他所能提供的东西对于**党来说都显得太过于重要了。以至于孙逸仙不得不亲自试探和拉拢于他。

    就在两个月前,孙逸仙在这里会见了李守常,这个热爱苏俄红门比热爱中国更甚的狂热门徒。刘浩然还记得,当时是一个清风拂面的晚上,他听到了孙逸仙于莫里哀路寓所二层的书房里传来的真切而爽朗的笑声。

    当日,中国红门创始人之一李守常从北京抵沪,孙逸仙便马不停蹄地将李守常邀至寓所。在书房里,两位“思想家”就“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等问题,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交谈,几以废寝忘食。孙逸仙还亲自主盟介绍李守常以个人身份加入**党。

    事实上,孙逸仙对红门主义以及红门早就有所关注。1911年底,准备赴任临时大总统的孙逸仙,从海外归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应约会见新成立的红门组织的成员,并畅谈了**主张和红门主义。

    次年10月,孙逸仙甚至到上海亲自发表了为期3天的关于“红门主义精义”的演讲,讲演那天“会场秩序井井有条,与会者不下千余人,第二日2000余人,第三日3000余人,会场无隙可容。”孙逸仙也成为传递嘛咳死主义的先行者。

    而俄国十月**成功,对孙逸仙的野心带来了更大的触动。就在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孙就给列宁发去贺电,愿“中俄双方团结共同斗争”。他的野望,让他天然的发现了红门主义之中那种绝对的**主义本质,和他一直期望的东西完全相符,甚至可以说做得更好。

    红门主义,一种假借“民主”和“集体”名义的极端集权主义制度。等级森严的内部结构,下属对上司要绝对服从的体系规则。比起孙逸仙以前那种不入流的黑帮效忠模式,这种由犹太人精心构思出来的**理念显得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洗脑的效率也更为理想。

    在李守常的引荐下,孙于两人见面的第三天,又在书房会见了苏俄驻中国全权大使越飞的代表马林。双方就远东局势和中国**、改组**党党、国红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等问题进行了数天会谈。这次会谈,使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红、扶助农工”的基本思想。

    当时刘浩然陪同着胡汉民、汪精卫、姜瑞元等人都在场旁听,故而他也对古文会反馈了这一份重要的消息。通过联络史密斯,钟泱也获得了关于马林的情报,也因此而感到了忧心忡忡。

    综合了刘浩然提供的消息,钟泱也算是看出来了,红门这种畸形的社会理论体系的推广,应该和遍布世界的犹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群被世界所排斥的毒瘤民族,果然是无愧于他们的恶名。

    资料中显示马林是荷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也是一个犹太人。在列宁的指使下,马林作为红门国际代表,帮助筹备并参加了中国红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促成了中国红门与中国**党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了中国的国民**。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