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上元灯节,按照规矩各个地方都由商人富贾,亦或是当地官府名门出资,召集城中技艺最精湛的精工巧匠,做出许多精美灯具,然后邀请颇有名望的人士参加,没个灯具上都有一个灯谜,若是猜出谜底寓意,就会将灯具送予其人。而每次这灯谜大赛都会有一个魁首,这魁首并不是以猜出灯谜数量多寡来算,而是能够得到大赛中制造最精美,谜题最难猜的灯具,方会被众人认同推为魁首。成为魁首却有着数之不尽的意外好处,不仅能在当地声名鹊起,众人交口称赞,有时连官府都会奖励其人。这些名望资历,都是科举之路上递贴进阶,平步青云的良助啊。因此,每年的灯谜大赛,都会使一些自认为才学不俗,想要在科举上有所斩获的人趋之若鹜。许言还曾听闻,前些年某个地方的灯谜魁首被地方大族招之为婿,抱得美人归,当真是风光无限。而一些没有多少才情的人,则围聚在小花灯的面前,就算得不到魁首,拿回一个精美的小花灯也能在亲族友人面前威风一把,总之决不能空手而归,有这种想法的人倒也不在少数。
许言刚刚走进灯会,恍然感觉天上的星星翻转到地上,化作了万千灯盏,堕落到自己的眼前,闪闪烁烁,遍布生辉,举目皆是,片刻之后,许言才回过神来,发现头等悬挂着不计其数的花灯,流光溢彩,让人眼花缭乱。许言在灯会上逛了一圈,发现每个花灯不论大小,下面都是围满了人。虽说在外面喧嚣杂闹,这里却显得有些安静沉闷,每个人都在低头苦苦思索,与他人的眼神交流中都充满的戒备,唯恐被旁人抢得先机,严肃的氛围与外面的欢笑嬉闹相映成趣。
看着这片民众欢聚一堂的场景,许言一阵恍惚。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先贤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按此言推之,这大梁朝确实可称得上是繁华盛世,他前几日读得梁史中记载,高祖见各地礼崩乐坏,人们之间冲突不断,便下了个特别的诏书,诏书中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许言读到这里深以为然,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高祖皇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大梁后来的一些帝王萧规曹随,与民休息,这才有了这么一番全民同庆佳节的局面。
许言正想得出神,感觉有人拉扯了下他的衣角,扭头一看,崔玉正盯着他狡黠的笑道:“上元灯节举国同庆,大哥怎的多愁善感起来?还不与我抢几个花灯回去,也好在他们显摆显摆。”说未说完,便拉着许言走到不远处的一个花灯前。
许言欣然一笑,看着高高悬挂的花灯,眼里露出几分兴趣。不错,能在灯会上一举夺魁,他在科举之上会走的顺当些,哪怕得不到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怎么看这都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许言抖了抖精神,观看起眼前的这座花灯,这是一盏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绕缀,及成去粟,浑然如玻璃球的花灯,熠熠生辉的灯底之下不仅只有许言崔玉二人,还有几个作冥思苦想状的围观者,不时有人摇头叹息,显然是猜不出谜底,正在苦恼烦懑。许言细细一看,灯底有着一幅对联,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崔玉性急,也随之上前轻声吟诵起来:“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打一日常把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崔玉的声音显然惊扰到一旁的几个抓耳挠腮的人,顿时几个不友善的目光瞄了过来。崔玉不甘示弱的瞪了回去,几个人几乎同时摇了摇头,转身离去。和一个小孩子计较什么?传扬出去不定就是以大欺小的恶名声。崔玉得意洋洋的看着花灯,笑着对许言道:“大哥,这个花灯不错,制作精美,个儿头小也好拿。”许言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这话说的,好像这花灯是他囊中之物似的。自己几斤几两许言还是知道的,虽说这些时日来随着先生学习古文诗作,关乎自己命运他也是学的非常用心,可毕竟时日尚短,比不得那些从小久接触这些的文人才子。许言低头思索了一番,忽然摇头一笑,好在这灯谜倒也简单。崔玉不明就里,以为把大哥给难住了,心中一凉,苦脸道:“连大哥都对不出,我就更不行了。”许言没理睬他,上前几步走到守谜灯之处,快速说出答案,然后在崔玉诧异的目光中,用竹竿取了下花灯。崔玉惊喜的从许言手中将花灯抢了过来,在他旁边叽叽喳喳的叫道:“谜底是何物?大哥如何对的?”许言见他一副猴急的模样,忍俊不禁道:“我对的是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至于谜底是什么,你倒不妨猜上一猜。”说完不理崔玉的叫喊,径直走到下一处花灯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