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凶荒 第十章


本站公告

    第十章

    在那场旷古未闻的荒旱灾害中,有一个人为了拯救后稷故里的父老乡亲,弃官不做,倾家荡产,救活了成千上万条人命,这个人就是王文在。

    王文在,字念堂,号杏坞,稷山县坞堆村人,生于书香门第耕读之家,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咏《千家诗》百首,十一岁即将《三字经》读得烂熟,随后曾中举人、贡生。二十九岁保和殿复试一等第一名,钦点“七品小京官”,同治七年,三十五岁的王文在获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钦点翰林院编修。1874年派任湖南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学政。王文在自高中探花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主讲河津文清书院、河东书院以及晋阳、令德堂书院十余年,其主讲声誉在秦晋两省口碑极佳,其诗文书法更是被慈禧太后称为“文冠七品,笔压三班”。童年时代,有天授业老师高老夫子试探他的才思,指着他的拖地长袍道“小顽童长袍拖地”,文在立即回应,指着老夫子头上的帽子道“老夫子帽顶朝天”,喜得老夫子直夸他是奇才。此地民间广为流传着王文在的一副对联,说的是邻村有一家正准备给儿子完婚,不幸家母突然亡故,就想把婚期往后移,正巧王文在来此,众人便请他拿主意。文在说:“母亲去世固然是大事,但儿子结婚也不是小事,可以婚丧同办,不必更改日期。”有人问:“那对联如何来写?”文在略加思索,提笔写道:

    居母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

    设灵堂,入洞房,进也?退也?再回味进退两难。

    横批:红白大事

    王文在小时候在本村私塾读书时,每从学中归来,见母亲卫氏在厨下辛劳,便立即夺过风箱拐,一手拉风箱,一手持书诵读。平日在家,一日三安必问。高中探花省亲归里时,王文在“母食必自举、母头必自盥、母衣必自洗、母溺必自取、母药必自尝、母室必自扫”,因而他母亲常对人讲:“吾文儿,真二十五孝也!”

    村里每逢唱戏,总有些人不遵守庙规,搬着高腿的桌蹬,影响大家观看。村人为尊重探花王文在,专门在前排中央为他留有一块空地,将座位设置其内。但王文在每当开戏之前,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立在庙门口,礼让村里老人优先入座。他的一些侄儿侄女、姑嫂姊妹等人也有人在庙中摆放高腿桌蹬,王文在得知后,在开戏之前,突然派了家里的佣人,用锯子锯断了自家人的高脚桌蹬。从此之后,村里人看戏再也没有违反庙规的事情发生。

    王文在刚到湖南任主考时,江南一些文人对这位北方人心中不服,想试探一下他的才学,便指着树上的雀巢为题,请他赋诗。王文在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此地也有梧桐树,凤凰何少尔何多!”当场令这些江南才子们目瞪口呆,大为折服。

    王文在对待下僚,一贯仁爱宽厚,从不居高自矜。他在奉旨赴云南主考途中,路经湖南永顺县一个驿馆。此驿馆仅有一座小院,北屋为上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驿馆的驿丞和驿卒居住。王文在来到驿馆之时,已是深夜,他吩咐随行人员灭灯按牌,以平民身份入住驿馆,驿馆人员并不知钦差大人驾到,就将他们一行人安置在厢房过夜。四更时分,随从人员起来喂马,点着了翰林院的敕赏宫灯,这下子可吓坏了驿丞和住在上房的一位地方小官,他们急忙出来叩头请罪,恳请王文在立即搬到上房去住。王文在再三安慰推辞,最后还是那位官员把自己的床铺硬搬到王文在所住厢房的偏角,二人同宿到天亮。

    汾河横贯本县东西,柳沟坡是连通汾河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此坡原为羊肠小道,依崖而上,极其陡峭,行走十分不便,碰上雨雪天气行走更是艰难,成为制约两岸百姓交通的瓶颈。王文在小时候经常走这条路,曾对好友说过:“日后吾若得志,必使险隘成坦途,以利父老。”高中探花后,为了实现幼时夙愿,王文在一举大修柳沟坡,一切开支均在他的俸禄中支取,感召地方官员与商贾士绅纷纷慷慨解囊。工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终于大功告成。

    光绪三年八月,王文在再次动了乡思。从多方传来的消息,证实北方数省这场百年不遇的大荒旱愈益蔓延,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朝不保夕。王文在忧心如焚。

    这天早饭后,王文在问过母亲早安,向母亲提起自己任期已满,回京复命后,打算辞官归里。母亲问道:“为娘也早有回乡之意,只是路途遥远,不想让我儿耽误公事。我儿为何忽生回乡之念?”

    文在回道:“想我后稷故里乃是稷王教民稼穑之地,而今荒旱连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死者十之六七,再过数月,只恐亲友邻居大多已成隔世之鬼矣!朝廷虽说赈灾放粮,然而,当今贪污腐败成风,及至米粮到了百姓手中,已成杯水车薪矣!儿文在身居高位,难建匡扶社稷之功,唯思竭尽全力,以救黎民也。儿意欲回乡当炉掌勺,以多年俸禄积蓄,为家乡父老赈灾舍饭,不知母亲意下如何?”

    听了儿子的话,文在的母亲心里感到无比地宽慰:“难得我儿一片报效家乡之心。以往只说我儿孝敬双亲何止二十四孝,而今看来我儿情系故土也有二十四成。好吧,咱就回乡吧。”

    王文在着即修了文书,上报朝廷,请求辞朝还乡。两宫皇太后对王文在的行为大加赞赏,特意追加了五千石赈灾粮食,着王文在随身带回,作为舍饭的备用粮食。

    次日,王文在辞别了山清水秀的江南灵秀地,仅带着几名护卫,轻车简从,晓行夜宿,一路往北,风尘仆仆直奔山西晋南而来。早已得到消息的阎敬铭、王炳坛,派出一支兵丁,一直迎接到黄河岸边、鹳雀楼废墟之上。

    踏上故乡的土地,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王文在努力地回忆着昔日的情景,然而他看到的是满目凋敝。走进那个生养了他的全县第一大村——坞堆村,王文在发现村子里几乎不见炊烟,他立即组织自家亲属,在家中支起七口大锅,煮粥供饥,并派人在全村敲锣吆喝,霎时间,家门口来了一群一伙的饿民。第二天,王文在再次组织人员,在村北七里地的官道上,搭起简易粥棚,开始对过路的饿民舍饭。从那时起,直到光绪六年春天,王文在先后舍饭两年有余,把全家的存粮、自己的俸禄、皇上的赏赐全部拿来做了舍饭之资,最后还欠了同僚官员和大户亲戚数千石粮食,多年之后,他才还清了这笔债务。

    光绪三年八月,秋粮也颗粒无收,加之光绪元年、二年连续两年歉收,民间可食之物早已空空如也,官库存粮也日见空亏,正如《天下粮仓》所言,荒原万里,饿殍遍野。将军寨七千八百亩良田,一条青石大涧,一条浅湾小沟,不时可见抛弃的死尸,给豺狼虎豹、鹰隼狐鼠提供了丰盛的美餐。旱象不减,生存愈艰。山西巡抚曾国荃与工部侍郎阎敬铭派往南方富庶地区购买粮食的官员一时没有消息,后来才知,运粮车马队一路从南往北,沿途多次遭到土匪劫杀,加之路途坎坷,行进速度十分缓慢,预计车马队进入山西境内还得十天左右,曾国荃于是紧急晓谕各州县,言赈灾粮不日即可达到,望民众耐心稍待,相互救助,等待朝廷发放赈灾救命粮。

    接到巡抚衙门文书,县太爷杨兵礼急忙让师爷起草了告示,差人即刻分赴各村张贴。灾民们见告示如见救星,相互转告,眼巴巴等待着皇粮的到来。然而,饥饿的灾民们已经到了濒死的边缘,光秃秃的田野里,树皮、草根已经挖食精光,有的人看见别人拉出的干屎,也拼力抢夺,以至于强者打死弱者。杨兵礼与舅舅在县城开设的积善粮店生意却十分红火,一斗谷子竟然卖到了三十二两白银,并且用的是减二的秤,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本来一斤是十六两,而今他们卖给灾民的粮食竟然一斤只有十四两。有的人家想把房子卖掉,可是没人要,只好把木料拆下来,将椽檩以及门窗隔扇称斤卖,二十斤一文铜钱,还是加三秤。这天,在县城的街道上,有成群结伙的年轻妇女,把头上插上草标,自卖本身,见有过路人,就跪地请求路人收买她,当丫环也行、做小妾也可,不管是三房四房都愿意,说是每天不要吃馍,只要给喝两碗面汤就行。还有些少女和幼女也跟这些成年的妇女争抢生意,上前抱住过路人的腿,低声下气表明自己还是处女之身,只要老爷给条活路,任由摆布。也有许多抱了孩子的父母,跪在地上,大声叫卖儿女。然而,那些过路人一个个自身难保,即便是没有老婆和子女的人,哪敢动此心思,收养女眷和儿女呢?那些妇孺们跪地一整天,晚上就集体蜷居在无人居住的破庙里、荒废的破房子里、背风的角落里、荒野的土窑洞里,有的甚至露宿街头。在漫长的夜晚,她们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希望借此稍微忘却饥饿的滋味。然而,饥饿却变本加厉地占据了脑海,闹腾着肚子,折磨着人的每一根神经!幼小的生命瞬间饿死在母亲的怀里,年迈的老人悄无声息地横尸街头。于是,凄厉的哭号声此落彼起,随风飞扬,犹如鬼的叫声,在暗夜里令人毛骨悚然!十天的等待犹如十年!等到赈灾粮发到灾民手中,同样如上次那样,二斗变成了一斗,一斗变成了五升,而全县死亡人数超过了一万人!仅将军寨就有五十多人被活活饿死!

    这时,清帝国外受列强侵凌,内有义军四起,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官府不断发布征兵文告,凡男丁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按簿册二丁征一。穷人家男子踊跃报名,只为当兵混饭吃,将军寨呼啦一下走了百十号人。王象、黑牛一干胡人也在应征册内。临走前,杜魁对王象说,打仗危险,能溜则溜。他是怕王象一走,再没人供他吃食和大烟泡了。红朵则在心里暗暗咬牙切齿道,老天有眼,叫王象这活贼乱箭穿心,乱刀磔死,千万不能让他活着回来。吉兰已猜测到黑牛等人每天吃的谷面窝窝是从她娘家抢来的,想到那天晚上的恐怖,想到采山葱那天黑牛差点将她日蹋死的情景,吉兰嘴里喊着:“黑牛,早去早回,想着我。”心里恨不得黑牛一出门就撞死。王象一干贼人也知此去凶多吉少,早在拐窑内商量好了对策——见机行事,能溜则溜。也是这些杂种阳寿未尽,半个月后,他们随军走到黄河岸边放马滩一带,与一支起义军遭遇。官兵们还没有反应过来,黑暗中“嗖”飞来一箭,早把主将射落马下,一时间官兵阵脚大乱,似无头苍蝇乱躲乱钻,义军乘势掩杀,如狂风巨浪席卷而来。副将见主将被杀,挺枪上前,与起义军战在一处,好不容易稳住了阵脚。官兵重新排开阵势,准备与义军决一死战。王象悄悄拽了拽黑牛的衣袖,示意看他眼色行事。几个贼人不紧不慢地尾随王象身后。副将越战越勇,一连枪挑了几个义军将领,号令兵趁机挥动旗帜,官军潮水般呼喊着杀向前去。王象等人趁乱往后退去,早有本部带兵头目发现,大喝一声:“大敌当前,尔等不奋勇杀敌,竟敢临阵逃脱!”话随枪到,直刺王象心窝。王象等五个贼寇,急忙招架,围住头目厮杀。这时,义军队列中闯出一员大将,手执两柄铜锤,“哇呀呀”大叫着朝官兵副将冲杀过来,副将急忙招架,不料那铜锤挥舞的招式他根本就没有见过,直吓得目瞪口呆,持枪的手僵在了半空中,被义军大将一锤打落马下,一命呜呼!官军再次阵脚大乱。王象等人趁机杀死了本部头目,向厮杀圈子外面逃去。在一个没人的地方,他们脱掉兵服,不敢走大路,而是摸黑在野地里狂奔,到天亮时分,终于跑回将军寨,躲进了拐窑,五个胡人竟毫发未伤。因是乌合之众,带兵将领也不及细点,一律按阵亡上报朝廷。

    杜高杜远兄弟如今是两家八口人共住一院。眼见家庭维生日趋艰难,杜远又将随军南征,临行前单腿跪地与哥哥作别道:“老天做恶,人不能活。弟此去凶吉难料,家小就托付于哥哥,哥哥无论挖窟窿打井,一定要带着全家度过这场饥荒,千万要给咱杜家留下一点血脉。弟略有武艺在身,若能立了军功,讨得皇封,也好重振家风。”兄弟俩抱头痛哭。杜远一一嘱咐过家中老小,挥泪而去。不料杜远一去杳无音信,三月之后,县衙报来杜远阵亡消息,道是在平定叛乱中被乱刀磔死,惨不忍睹,就地掩埋。体弱多病的杜高闻讯当即悲恸难抑,号啕大哭,一口浓痰壅塞喉头,险险断气,家人急忙捶背抚胸,良久缓过气来。随即病倒在床,未过半月,连饿带病气绝身亡。

    吉延家长女吉兰一去多日不回,吉家上下焦急万分,无奈吉延在被抢当晚被强贼弄折了胯骨,妻子因年轻时坐月子受了风湿,落了个浑身骨节酸疼的毛病,天一转凉就不能下炕,一子年方九岁,剩余三个女儿分别只有十四岁、十三岁、十一岁,无人也无力外出寻找。这天,一家人实在饿得抗不住了,万般无奈间,打发十四岁的次女吉红外出乞讨。吉红一路漫无目的地来在青龙镇破产财主张禄齐的门外,里面闪出了张家三十五岁的长子张继业,见吉红可怜巴巴地乞讨,眨了眨眼哄她道:“你进家来,给你吃半个糠菜馍。”富家出身的吉红从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知道世事凶险,遂进了张家大门。张继业赶忙关紧门栓,领吉红到堂屋坐下,真给了半个糠窝窝,叫吉红吃了。吉红哪里知道,这半个窝窝已经是张家仅有的食物了。看着吉红吃完,张继业指着外面的天空,假意劝说道:“天气不早了,眼下世道不平安,黑间女娃儿家可不敢独自走路,你就在我家睡一晚上,明日再回。”吉红说:“可是我爹妈弟妹还饿着呢,等我讨回吃的吃呢。”张继业道:“饿一夜不要紧,赶明儿我再给你两个糠窝窝带回去让他们吃。”天真的吉红觉得遇上了好人,便信以为真地睡下了。

    夜半时分,张继业与媳妇睡在炕上,媳妇饿得直喊肚子疼,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下到墙地蹲下来捂着肚子,一会儿又睡下,叫张继业用腿压住她的肚子。张继业看得难受,自己何尝肚子不饿呢?他悄悄起身,跑到父母的卧室外面,听得年迈的父母饿得怪声呻吟。他又敲开了三个妹妹的房门,见金枝、金叶、金穗三个妹妹在啃棉花柴。张继业回到自己卧房,两眼含泪坐在墙地小凳子上一言不发。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被活活饿死的情景,如果再没有东西吃,青龙镇张家就将在这几天永远消失,灭门绝户了!想到这里,张继业一咬牙,从厨房里摸了一把菜刀,到老二房里叫上弟弟张继荣,两人来到吉红居住的房门外,用一根钉子一点点顶起门闩,一点点把门闩松动,终于打开了房门。

    吉红睡得正香甜。红红的脸蛋上略有几丝泪痕。那模样长得就跟三丫头金穗小时候差不多,真是叫人爱怜。张继业举起了菜刀,心儿又软了。作孽呀!作孽呀!伤天害理呀!可是,自己堂堂七尺男儿,难道就眼看着全家老小活活饿死不成?想到这里,张继业再次一咬牙,与弟弟张继荣一起恭恭敬敬跪了下来,在心里默默地说道:“丫头,你是谁家的小亲蛋儿呢?不是我张继业兄弟俩没人心,也不是你该死,实在是这世道、这年成叫人不能活命呀!杀你一个救活我全家九口人,也算你积了阴德了!要是真有下辈子,哪怕让我给你当牛做马,我也要赎回这罪过!”片刻之后,张继业站起身,举刀向小丫头吉红砍去……

    天快亮的时候,张继业叫醒全家老小,端了热气腾腾一盆连汤带肉:“快,趁热吃,趁热吃。”张禄齐看了一眼问道:“哪里来的?是不是把昨天来的那个小丫头杀了?”张继业没有回答。张禄齐把饭桌推了个底朝天道:“举头三尺有神灵!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你也做得出来?同类相食,简直猪狗不如!我不吃,你们也不能吃!我宁愿咱一家全部饿死!”张禄齐拂袖而去。继业、继荣夫妇与三个妹妹面面相觑,只得把吉红的肉倒进泔水桶里,拎到野外挖坑埋葬了。从此,吉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从世界上消失了,美丽的人生之花尚未来得及绽放,便永远地停留在十四岁,定格为一朵含泪带血的蓓蕾。

    然而,饥饿无情,张家老小即将面临死亡。张继业忽然想到,不久前刚刚把那匹大红马杀死吃了,马棚里的饲料瓮里还有一瓮底麦麸混合着谷糠的饲料!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