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向俄罗斯提出的停战条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首先,因为是中国主动提出俄罗斯退出战争的条件,所以很容易让人认为,是中国打不下去了,希望俄罗斯退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俄罗斯当局后来拒绝接受中国的提出的停战条件的主要原因。
明显,这是个巨大的错觉。
伏尔加格勒会战结束后,大陆战场上的总体局势已定,俄罗斯战败不再是悬念,唯一的疑问就是俄罗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战败。中国在这个时候主动向俄罗斯开出停战的挑战,肯定与长远战略有关。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此举与仍然摇摆不定的欧洲有间接关系。
虽然到二零五四年七月,法德意已经统一立场,开始向中国倾斜,但是仍然有很多欧洲国家保持亲美立场,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欧盟已名存实亡,分成了以法德意为首的亲华集团与以英西葡波为首的亲美集团。两大集团的明争暗斗,已经导致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使欧洲的未来变得很不确定。
在此情况下,中国完全击败俄罗斯,明显不是明智之举。
别的不说,在俄罗斯完全战败之后,所有东欧国家都面临着选择难题,即到底是投靠中国、还是投靠美国。对这些保持中立的国家来说,队占领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等于形成了军事压力。就算黄瀚林早就许诺,绝不主动入侵中立国,也不会强迫任何中立国家选择阵营,可是这种口头上的许诺,明显无法抵消大兵压境形成的要挟,也就会形成一个政治上的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完全战败,必将成为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参战的间接原因。
道理很简单,在俄罗斯战败之后,法德意等亲华欧洲国家将加快参战的步伐,法德意也会利用这个机会,向仍然保持中立的欧洲国家施压,让这些国家选择阵营,从而排挤英国这样的亲美欧洲国家。在边缘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将别无选择,只能把赌注全部押到美国这边。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说不准。
只有一点能够肯定,如果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加入西方同盟集团,那么法德意等亲华欧洲国家很有可能保持中立,以至会倒向美国。
也许,很多人都很难理解。
只需要看清楚法德意表现积极的根本目的就能明白,不管是亲华、还是亲美,法德意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欧洲统一大业,组建一个联邦制的欧洲国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避免欧洲分裂。
别忘了,法德意与中国的关系,远没有达到结盟的程度。
如此一来,在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选择了阵营之后,如果美国做出适当让步,比如支持法德意的统一行动,并且承认法德意在统一后的欧洲有足够大的话语权,那么法德意就极有可能加入西方同盟集团。
毫无疑问,在俄罗斯战败之后,美国肯定会拉拢欧洲,也就会向法德意妥协。
只需能够达到大一统的目的,法德意就不会在乎与谁结盟。现实上,即便到了二零五五年,美国也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而欧洲的加入,必然会增大美国取胜的概率,而且将成为西方同盟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下,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欧洲加入东方同盟集团,能获得什么好处?
明显,在俄罗斯战败之后,中国取胜的概率大大提高,而且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正在向最终胜利迈进。
问题的答案就是,在东方同盟集团之中,欧洲并不是最重要,以至不是重要成员。
由此可见,即便加入东方同盟集团,欧洲获得的好处也非常有限,而加入西方同盟集团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当然,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欧洲就算不会完全倒向美国,倒向中国的可能性也非常苍茫。
这里,涉及到了杜小蕾在巴黎与法德意政府首脑达成的秘密协议,即队在二零五四年底攻入莫斯科,法德意就将支持中国。
在这份秘密协议中,法德意并没明确许诺参战。
也就是说,法德意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进欧洲统一,终究在俄罗斯都迅速战败的情况下,统一是欧洲在未来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唯一途径,到时候将有更多的欧洲国家支持统一。
至于法德意能否参战,明显还是个未知数。
由此可见,中国在这个时候给了俄罗斯一个体面退出战争的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希望欧洲出现严峻变故。
其次,就是中国提出的停战条件。
在中国开出的条件中,最为苛刻的一点就是俄罗斯只能保留乌拉尔山与伏尔加河以西的欧洲部分。
现实上,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条件。
当时,中国没有提出让俄罗斯赔款,也没有提出让俄罗斯割地,更没有提出让俄罗斯交出战犯等等。只是提到了一个附加条款,即在战争结束之前,俄罗斯必须解除武装,在战争结束之后才能重建国防力量。这个附加条款,也主要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再度参战,而不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在战后成为新的要挟。
能够说,这已经是较为宽松的停战条件了。
早在战争迸发的时候,黄瀚林在“三项战争准则”中就明确提到,中国不会借这场战争吞并、或者侵占任何国家的领土,中国没有任何领土上的野心,将在战后以合理的手段处理所有占领区。
问题是,在如何处理占领的俄罗斯国土的问题上,中国并没给出个明确说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很有可能通过所在地居民投票表决的方式,以民族为基础,把俄罗斯的亚洲地区拆分成几十个小国家。要知道,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总共有一百六十多个少数民族,作为主体的俄罗斯族只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有百分之八十居住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提出停战条件的时机很不恰当。
处置后的角度来看,如果推迟几个月,到年底的时候,也就是在队攻到莫斯科郊区的时候,再提出停战条件,俄罗斯接受的可能性肯定更大一些。如果辅以其他手段,比如许诺不占领莫斯科,俄罗斯就极有可能退出战争。
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俄罗斯当局还没有感遭到**的压力。
现实上,当时很多俄罗斯人也抱有同样的观点。
虽然这场战争已经形成上千万俄罗斯人伤亡,还有上千万官兵被俘,但是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之下,绝大部分俄罗斯人除了因战争导致亲人遇害之外,还没有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影响,比如食品匮乏、药物奇缺、社会基础设备遭到破坏、工作艰难等等,因而并没有间接感遭到战争的残酷性。
要知道,当时俄罗斯只推行了十二小时工作制,而且工人每周有一天休假。
结果就是,不管是俄罗斯总统、还是大多数俄罗斯民众,依然认为俄罗斯没有战败,仍然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当然,这也与政府的战争宣传有关。
比如,在伏尔加格勒会战结束之前,俄罗斯就宣称再次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消灭了数百万入侵者。现实上,受宣传蒙蔽,几乎所有俄罗斯人都认为,俄罗斯正在走向胜利,前方的溃败,主要是中国人口太多,动员了几千万军人,俄罗斯必须进行战略撤离,并且在撤离中消耗敌人。明显,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百多年前的卫国战争,也就很容易让愚蠢的俄罗斯民众相信,战略撤离能够把俄罗斯广袤的国土利用起来,利用巨大的战略纵深拖垮敌人,最终击败敌人。
当然,几个月之后,这些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关键就是,在七月底的时候,连俄罗斯民众都不相信已经战败,俄罗斯当局还会接受中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吗?
换个角度看,也能发觉,俄罗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这就是,投降对俄罗斯高层政治领导人、军队领袖、既得利益集团、亲美份子都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不用怀疑,很多俄罗斯人都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情怀。
问题是,在大战面前,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民族情怀肯定顶不上切身利益,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
所幸的是,黄瀚林对这次“招降”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主张让俄罗斯体面退出战争的是杜小蕾,所以说牧浩洋等军方领导人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当时,黄瀚林让杜小蕾在外交上进行尝试,也多半是为了欧洲。
通过主动向俄罗斯开出停战条件,至少能让法德意相信,中国没有进军欧洲的野心,也不会干涉欧洲人的事情。
在大战结束之前,欧洲肯定会做出选择。
至于欧洲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黄瀚林决定不了,他只能想办法让欧洲做出对中国有利的选择。
可惜的是,他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做出的努力失败了。
第二百零九章停战条件
第二百零九章停战条件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