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武帝时期,汉帝国政府就实行了盐铁专卖,将盐铁两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东西掌握到了皇帝控制的政府手中。而历朝历代,山林盐铁,鱼泽等等都是受到国家强力控制的。
古代战争的主角是铁制武器!
在没有火器得到大发展的古代,冷兵器就是国与国之间争斗的主角。
一个令人好奇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和草原民族的争斗形势。在先秦时代,甚至在夏商周时期。草原民族对于中原的威胁几乎为零!草原民族在后来最为倚靠的骑兵在这时没有任何威慑力,商周时期的战车队任何敌人来说都是恐怖的存在。
当你看到数百上千乘由四匹骏马拉着的战车冲锋过来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任何敌人都将近趋崩溃。
因为,当时的兵器材料最为高级的也不过是精良些的青铜武器。而草原牧民们一些部落首领也未必能有一柄青铜武器,更多的用的就是骨器,动物的骨头,甚至是人的骨头,除此之外有的不过是一些木制的罢了,还有粗制的石器。而此时的马镫,马鞍什么的连影子都没出现。
而此后铁制武器出现后的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各个国家互相征伐最后让秦国一并天下的时候,草原民族已经完成了由分散凌乱的局面转身成了一个统一的势力了??匈奴!这个几乎伴随着整个西汉历史的国家登上了后世众人的视线,以及整个中华历史的舞台。
但值得评说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北征匈奴时期时,李陵带着的五千后勤辎重兵被将近十万匈奴骑兵围攻的时候。其表现,足够让今天的人们目瞪口呆!
以五千之寡,独战十万异族骑兵。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若说在防备齐全的雄关险隘中还说得通,但要说是在宽阔的草原中被十万人围攻不退就显得不是那么可靠的。
但令人疑惑的却是,这段历史就是真实发生在历史上的事实,不容更改也不容置疑。
抛去精神上的因素而言,在物质两方的差别或许可以帮我们解释这件事。当时的汉帝国,在经济上,经过了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后,以及无愧于经济世界第一的美誉了。而在政治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以及名臣名将辈出的时代都让汉帝国在行政体系上让现代西方的史学家掉下眼珠子。
在战争中最为紧要的军事上,汉帝国同样用手着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样来看,这样一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对一个仍然在文明上远远落后的部落国家的军事行动发生如此悬殊令人惊诧莫名的状况,就不难解释了。
不难解释却不意味着不用解释,就像在五十年代中国抗美援朝一样。在美国国内可能很少有人能相信;这样一个新建立的满目疮痍又是落后的中国能将这样一个携二战之威又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大国强国给打败。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国打赢了美国,迫使美国站到了谈判桌上。
当时,李陵带着的五千辎重兵面临越来越多最终达到十万的匈奴骑兵坚持抵抗了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李陵辞谢,并主动请缨率所部独立成军,牵制匈奴军队,以辅助李广利的正面作战。武帝应允,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将步兵出征。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匈奴军将汉军围在两山之间。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行十余日,抵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将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于是再战。当时,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匈奴见形势对已不利,便想退兵。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李陵、韩延年趣降!”(《汉书?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汉军南撤,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李陵慨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史记?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
可悲可叹,当时的司马迁对此事的评价即为:“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陵之事,且无论对错。但此时中透露的信息却值得深思。
其一:弓箭!春秋时期名气最盛的射手便是楚国的养由基,战场中谁要是和他致士是没有一个人能生还的。可楚国为了给养由基提供箭支,是集结了全国之力的。饶是如此,也不过是准备好了区区几支而已,全都保管在楚王手中。就是大战之中保护楚王时,这几支箭也不会给养由基。可见,古代优良的箭支是多么艰难。
但看李陵此战中,弓箭的运用完全是大师级的水平。自然,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汉帝国弓与箭水平之高。给五千人备上几十万箭支也不成问题。而且是良好的军用品!与楚国集全国之力抽出几支好箭有了天壤之别!
而更为重要的却是,箭支的箭头问题!夏商周时期草原民族用的是骨质的箭头,石质或者木制的箭头。就是夏商周用的不过是青铜的而已。毫无疑问的是,这两者用的箭头远远逊于铁制箭头。
骨质木制,甚至青铜制作的箭头只要士兵配备上甲具只要不碰上养由基级别的绝世箭手或者倒霉到射中头部颈部就不会死掉。
而汉军用的就是铁制箭头!
有了铁制箭头,在隋代。就是一个合格弓手就能穿透至少三层甲!这才是李陵带着弓手能频频“杀数千人而归”的最重要原因!
而,文中频频出现的“白刃”更是说明了汉军配备了齐全的铁制武器!
而此时的匈奴,箭支用的便是骨头制作的。而兵器,木制石质的更是不在少数!
“所以!”萧羽深吸一口气,毕竟一口气将这么多东西讲出来还要深入简地给一帮近乎文盲的人将明白可是非常不容易呐!
对着在座的琉球干部们道:“琉球若要立于天下,无钢铁不成!大炼钢!势在必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