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历史之谜


本站公告

    历史之谜:秦末秦朝两大军团为什么没有参与平叛2009年05月23日星期六03:24P.M.所谓秦朝的两大主力军团分别是指30万的北方军团,其主要的任务是抗击匈奴,保卫国界线,其原来的统帅是蒙恬,但是因为秦始皇的突然驾崩,然后赵高趁机联络李斯拥立胡亥、矫诏赐死公子扶苏,逮捕了蒙氏兄弟,派心腹王离统领北方军队,然后秘不发丧,回到了咸阳,又铲除了在朝庭的反对势力,终于使得胡亥登上了二世帝位。

    南方军团是指南征南越的50万部队,个人认为其没有参与回援的主要原因有:

    1.南方军团的指挥官赵佗确实有反叛独立之心,同时也由于北方军团的指挥官的经历而感到后怕,拒绝执行秦朝廷的指令;

    2.南方军团的后勤保障巨大,对于摇摇欲坠的秦帝国来说已经无法支撑,同时各地烽烟四起根本无法保证大军的后勤,因而南方军团选择观望;

    3.秦朝的苛政使得上至官吏下至校尉兵士的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同时从时间上看,秦二世登基时间为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而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一年时间内,胡亥赵高等要稳定他们的统治,排除异己,当然原来从属于公子扶苏的北方军团则在控制和改变之列,虽然逮捕了蒙氏兄弟,派心腹王离统领北方军队,但要完全掌握北方军团仍然需要时间,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虽然在始皇时候被打击并失去了固有的河套地区,但是其军事势力仍在,仍然虎视眈眈的观望着秦朝的领土,因而赵高和秦朝廷面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使用镇压的部队是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应战,据测算有将近20万,其实这也对于少府章邯来说实在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北方军团无法调动,南方军团独立观望的情况下靠这些修陵墓的奴隶们楞是抗击着各地蜂拥而起的起义者。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不久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也率领族人,跟着秦番阳令吴芮反秦。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泽,也袭击沛令起事,归入项梁军中。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以后,项梁在定陶败死,秦章邯军转戈北上,渡河击赵。在这个时候,北方军团的将领王离,也率大军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东出,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北方军团正式加入平叛的战斗中,在围困巨鹿的过程中,北楚王派宋义、项羽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以后,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北方军团也大部分被歼灭,剩余部分的戍边部队也在匈奴人的攻击下损失殆尽,匈奴人乘着内地混战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会想,作为全国当时的精锐而且是富有经验抗击匈奴的北方军团的作战力为什么跟先前有如此巨大的差距,这个本人是这么想的:

    1.秦朝廷实行的清洗,作为支持大公子扶苏的主要军事力量,赵高和胡亥当然不会对其放心,因而肯定会有相当大的人员和部队调动,这应该会比较严重的削弱北方军团的战斗力;

    2.是上述原因的连锁,在北方军团内部肯定有要为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报仇或者说跟王离作对的力量,这同样是军队战斗力损伤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3.原因跟南方军团的原因相同,秦朝的苛政使得上至官吏下至校尉兵士的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4.作战地点大的不同,塞外和中原地带的作战不适合,北方军团面对的是匈奴骑兵战斗力强大,但是面对联军在中原地带也许制约了北方军团的战斗力。

    5项羽领导的联军的战斗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项羽在秦末乃至在楚汉战争中也鲜有败绩,而且是正义的民众支援的战斗故战斗力此消彼长。

    二、

    项羽坑杀秦军之谜:民间遗址未被官方记载

    两千多年前,20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遗址是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

    风蚀雨淋,渐渐颓败,周围生长着青翠的庄稼和白杨。不过,在河南文物分布地图上,并没有对这个遗址的官方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真的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

    残暴的杀戮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秦地进发。在这支进攻秦朝大本营的军队里,收编着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在军营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屠杀。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告诉记者,距离新安古城百余公里的山西晋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赵军大战的遗址,那里是秦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地方。而在相隔54年后,新安古城却上演了另外一场惊天悲剧。

    只不过这次施暴者是曾经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国兵士,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把秦军当年的暴虐还给了秦军。

    历史学家认为,此次大屠杀的根源,依然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个君王在统一中国后,不惜民力,频繁征调六国劳役建陵墓、筑长城、修驰道,让那些被奴役的人们饱受屈辱。义军的兵士们没有忘记这些屈辱,现在他们有了机会,开始在路上随意虐待秦兵俘虏。

    我们无法揣测降兵当时的心态,为了保命,他们或许只有忍辱负重。可是当队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马上就要西出函谷关,秦军将士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他们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将是难免的。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

    《史记项羽本纪》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据说向项羽报告秦兵降卒动态的是九江王黥布,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是真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种小道消息,会给20万秦军降卒带来如此惨重的杀身大祸。

    项羽得到报告后,就跟黥布、蒲将军商议,最后三人拿出意见,认为“军队里秦兵众多,如果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那么取胜就非常困难,不如及早杀掉,以免后患”。于是,“楚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悲怆的新安古城

    根据史料记载: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地方,是新安古城千秋镇,这里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人们通常所说的位于新安以南的楚坑,也是指的这里。《括地志》说:"汉新安县城,即坑秦卒处。"同样的说法在《史记项羽本记》中也有记载,说"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新安古城就是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

    不过记者从地方史志办公室了解到,彼时的新安,并不是今天那个自隋代重建的新安县城,而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设立的县治。新安古城位于新城东北方向,二十里铺村下石河一带,西距渑池13公里。呈长方形存在的古城遗址,东部边缘大部分被涧水淹没了,考古曾经发现地下夯实的城墙土层,同时存在的,就是那个裸露在地面的、经历过若干风雨的"楚坑"。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历史早已经历若干次轮回。那座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被称为"楚坑"的遗址,在二十里铺附近居民的眼里,只是收藏了无数游魂的“万人坑”,很少有人去考量,两千多年前,它是否真的见证了一场暴虐的屠杀?

    坑中挖出大量人骨

    今天的“楚坑”遗址,在当地被称作“万人坑”。它的南面,是发源于陕县境内的涧河,坑的北面则是土岭和李杏湾村,东西为平地。记者翻阅义马和渑池县志发现,"万人坑"遗址右面原来还有一座白龙庙和一口八角青石井。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它们全部被毁,原貌不复存在。

    可是,历史的发现和巧合,往往就在这样的毁坏和重建中生成了。当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李杏湾村施工时,深入地下的铁镐却从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当地的地方志记载,这就是历史上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遗址,只是此时军阀混战,遗址并没有得到继续挖掘或保存。

    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有关专家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在坑内平整土地时,还常常挖出大量人骨。

    如今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楚坑虽然风蚀雨淋,其势颓败,而规模却依旧清晰可辨。它完全掩映在高大的白杨和葱绿的麦田当中,同远处几家散落的农家小院一样,守候着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任人如何想象,都无法把它与20万秦兵降卒的葬身之地联系起来,拼接出尸骨铁矛、悲叫连天的杀戮年代。

    但是,历史毕竟来过。只是,真的有20万之众在这里被一夜间杀掉吗?

    数字悬疑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

    按照史书的说法,20万秦军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杀似乎是确凿的事实,除了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没留。《项羽本纪》透露,“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但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个数字是值得怀疑的。既然项羽让长史欣统领秦兵降卒,就证明秦军已经接受改编,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被裹挟前行”。这样以来,让20万士兵一夜之间消失,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擅长古代战争史的秦汉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豪分析说:被杀的秦军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随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乱的秦军士兵,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降军通常有一种胆怯心理,缺乏斗争的勇气。当他们的一些伙伴面临杀戮时,根本没人站出来真正反抗。这样以来,投降的秦兵编制被打乱了,这个20万建制的部队也就不复存在。

    “另外,也不否认虚报杀敌数字的可能。在古代战争中,有的将军打了胜仗,出于邀功的需要,会故意多报。”

    秦军降卒是如何被坑杀的

    关于这一场残暴的杀戮,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要杀数万手持武器的兵士,难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难来临,恐怕没有人会甘心引颈待杀。所以,在坑杀秦兵降卒之前,项羽应该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兵士的。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描述的“羽诈坑杀”,历史研究者推测,降兵必须首先被集中起来,去做一件事,这件事或许就是挖坑。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里,秦兵降卒被六国的兵士驱逐着挖坑。当然,或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被胜利之军欺负惯了而逆来顺受的秦军降兵,忍气吞声的按照楚军的吩咐,开挖大坑。当大坑开挖到兵士无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监督他们干活的六国士兵,突然变得狰狞起来。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的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着,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就在我们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蔓延开来。

    历史无法忘却

    杀人如麻的项羽,骨子里始终燃烧着征服的欲望,面对不服气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赋予其兵器,与自己的军队重新来一场厮杀,惟一的方法是让他们彻底灭亡。那些投降的兵士,命运注定是被放逐的,只是他们不会料到,从他乡到他乡,归宿却在坑中。在他们中间,或许有人想过,再往前走一点,就可以穿过崤函故道,回到故里。可惜大祸突降,没有人能够逃脱。

    一层层尸骨堆砌、血泪覆盖的秦兵降卒被尘土掩埋之后,那些连绵不断的嚎叫,也在瞬间消失了。时光倏忽千年,项羽及他所"制造"的楚坑,以及里面所掩藏着杀戮和血腥,都结成了历史的疤痕,供历史学者无穷无尽的寻觅和追踪。

    旧时的悲鸣飘渺苍茫,今日的和风平静流淌。原来,没有任何一种气概可以穿越时空长廊,继续影响今天的生活啊,哪怕曾经的腥风血雨。

    在无声无息掩映在郊野之中的“万人坑”遗址上,据说惟一让人心惊的是夜晚偶尔闪现的磷火,那些从腐烂的尸骨中分解出来的气体,总是不经意间悬浮在地面之上,并随着气流淡淡的飘移,公元759年,大诗人杜甫途经这里,留下"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的诗句。

    而今天,几乎不会有人在夜里专门去看那里的磷火。这个早已风平浪静的所在,在刚刚到来的春天里,生长出了鲜艳的桃花,还有碧绿的麦苗、高大的白杨和金色的油菜花。远远近近的村庄,都笼罩在油画般的色泽之中。一瞬间,几乎让人忘却,这里曾经埋藏着让人心惊胆颤的历史。(王杰/文)

    多少年来,关于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有人说被当地的村民挖掉了,有人说被项羽一把火烧尽了,也有人说是《史记》记载错了,还有人说阿房宫根本就不存在——

    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地方拥有超过3000年的繁华,西安就是其中之一。生长在这里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华美的宫殿。20世纪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建的阿房宫考古队来到西安古城。这次,由权威考古专家组成的工作队,就是为了要寻找被累累黄土尘封了两千多年的阿房宫……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句子。所以,考古队此次西行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毁的宫殿遗迹。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陕西省考古工作者的建议,考古队顺利地找到了传说中阿房宫前殿的遗址,但接下来,挖掘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是不是项羽烧的阿房宫?

    会不会因为2000多年过去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侵袭,已经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

    为了更确切地了解被焚毁的遗址究竟是什么样子,阿房宫考古队来到了汉代长乐宫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汉朝首都长安城中最为华美的宫殿之一,是汉武帝母亲的居所,相传2000多年前,长袖善舞的阿娇就在这里遇到了年轻的汉武帝刘彻成就了“金屋藏娇”这样一段流传千载的风流韵事。然而,东汉末年,长乐宫也和汉代其他宫殿一样,逃不过被焚毁的命运,2000多年过去了,火烧过的痕迹仍然历历在目。

    阿房宫考古队的队员张剑峰把两处遗址做过仔细的比较之后,心中越来越忐忑不安,因为在他看来,阿房宫一点也不像是经历过一场大火的样子。

    如果同样是被烧毁,这两座年代相差并不遥远的建筑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的不同呢?张庆峰在汉代宫殿中徘徊着,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却不敢说出口来。

    阿房宫被项羽烧毁,这个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2000年,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引用为典故,在考古界也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所以尽管当时几乎每个阿房宫考古队的成员心中都有相同的念头———阿房宫没烧!可是没有一个敢说出口来。

    是不是挖掘的面积太少,而错过了被烧的那部分?

    是不是由于挖掘的地方太少了,而且刚好错过了阿房宫被烧的那一部分?几百个日子过去了,找不到焚烧过的痕迹,领队李毓芳开始心焦,就像2000多年前的那场大火烧在她的心里。

    经过反复考虑之后,李毓芳决定改进方法,用大面积密探来证实这片土地究竟有没有遭遇大火,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很快的探查到地面以下数十公分的情况。为了寻找那场2000多年前的火灾,阿房宫考古队在遗址范围内每一平方米内打了5个探测孔,然而结果还是令他们失望了。这个时候李毓芳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她认为掀开谜底,说出真相的时候到了。

    “阿房宫根本就没有烧过”,2000年来人们相信的传说其实是一种误会,这一论点刚提出就引发了中国考古界的争论,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是不是你们把地点搞错了,挖了半天根本就不是阿房宫?

    会不会是《史记》记载错了?

    考古队员孙宏福认为根据史书记载: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曾经请来无数的巫师,寻找了咸阳附近的风水宝地,最后他认为在周朝两个都城之间的地方最为合适。根据前人所做的工作和阿房宫考古队这一次的亲身经历,考古队认为目前的发掘地是惟一的可能。

    尽管考古队自认为证据确凿,但他们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些学者认为,如果承认阿房宫没有被烧过,那么就是《史记》错了。千百年来《史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研究古历史的最佳典籍,甚至有些人认为推翻《史记》就等于动摇了中国的古代史。对此,孙宏福认为该动就得动。

    孙宏福回忆,十几年前人们破译殷商历史的时候,也碰到过相似的情况,据《史记》记载,残暴的殷商拥有近千年的统治,这使他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然而根据人们的考古发现,商灭亡的时代比司马迁所记述的早得多,这其中的谬误足足有500多年,这一次在阿房宫的问题上,《史记》会不会也发生了错误呢?

    与其他史书一样,司马迁也是希望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处于这个目的,他会不会虚构了2000年前的那场大火呢?

    经过仔细分析史料,孙宏福为《史记》中“烧火秦宫,三月不灭”的句子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了验证孙宏福的说法,张剑峰专程去了一趟咸阳,在咸阳清理出的堆积物中,他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大火的痕迹。

    看到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那场大火真的发生在咸阳,那么又是谁把这场火灾移到了阿房宫?或者说2000多年曾经有过两场大火?

    明确地指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牧,直到今天还有些学者以他的《阿房宫赋》为依据,坚持说李毓芳的结论有误。

    但仅仅以杜牧是个文学家为理由,否定考古队的观点是不足以服众的。

    是不是烧过的阿房宫被村民挖掉了?

    2003年底,阿房宫考古队在阿房宫的北墙上发现了大量的碎瓦,这让李毓芳颇为振奋。大量的汉代瓦片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什么会出现在秦代的建筑上呢?

    难道阿房宫一直沿用到汉代吗?这个可能让专家们兴奋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西安考古所的专家们都说阿房宫没烧,信息传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对阿房宫又有了新的兴趣,他们说这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过了阿房宫?这里面一定有着什么奇事儿?一时间,阿房宫一带比2000多年前还要热闹。

    让人费解的是项羽为什么要放过阿房宫?就连考古队的专家们也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他已经烧掉了咸阳宫,兵马俑等秦代瑰宝,又为什么在阿房宫这儿高抬贵手呢?正在李毓芳为2000多年前那位古人绞尽脑汁的时候,那些来看热闹的农民却为她提供了一条线索,81岁的杨怀山老人回忆说,他记得70年代的时候,附近几个村子曾经在这片遗址附近动过土,会不会是那时候他们无意中把烧过的那层阿房宫挖掉了。

    杨怀山老人所说的事情在当地叫做“大会战”,那时候几个村子甚至几个乡的村民集合起来,挖土填庄子。如果这片阿房宫前殿遗址在当时被挖去了2米多深,那么一切都没有了。但从这裸露在外的阿房宫城墙,考古队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时代的地层,秦代在下,汉代在上,农民怎么可能绕开上面的地层只挖去了下层的约20万平方米的一大片黄土呢?

    领队李毓芳抛出爆炸性的观点——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到2004年初的时候,“阿房宫没有烧过”终于成了考古界的一个结论,这时,几乎每天都有成群的老乡到现场来看,都有人问,挖出什么宝贝没有?因为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描绘过阿房宫藏宝。相传秦灭六国,统一中原之后,把六国收藏的宝贝都搬到了阿房宫。一时间,阿房宫的宝贝何时出土成了当地人们最爱聊的话题。就在这个时候,考古队的领队李毓芳又抛出一个爆炸性的观点———阿房宫根本没有建。这让等着看宝贝的老乡们大失所望,也使整个考古界大为吃惊。

    当我们对“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其实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忽略———那如诗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阿房宫传说两千年,凭什么断定它的存在?

    阿房宫存在与否的铁证只能是当时的文字记述或实物。然而,阿房宫考古队的领队李毓芳坦言,迄今没发现任何这样的史物实证。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像秦咸阳宫遗址那样,有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可怎么连一个破碗片都不见呢?

    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孙福喜:《史记》记载得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在历史之中,阿房宫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毁过,它只是秦始皇一个未尽的梦想,它那过分的美丽与奢华加剧了秦王朝的噩运,这使它成为一座骂名昭著的宫殿,秦之后,近两千年中国历代君王再也没有兴起相似念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

    项羽究竟火烧阿房宫没有?

    我年初写了一篇《莫须有的阿房宫》,各家网站转载后,引起了很大争论。有人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明明白白,项羽放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熄”,怎么能说阿房宫是莫须有的呢?

    我并不是凭空瞎说,也是根据历史资料及现有考古挖掘综合而成的。这不,今天报纸报道,国家考古部门经过五年挖掘考证,公布了结果:阿房宫仅仅打了前殿的地基,根本没有建成,所谓“蜀山兀,阿房出……三步一阁……覆压三百余里”云云,不过是唐诗人杜牧借秦始皇这个酒杯浇晚唐腐败之块垒罢了。

    因此有的网站转载我的文章时,就把题目改成耸人听闻的“项羽火烧阿房宫是杜牧栽的赃…..”好像杜牧有意陷害项羽似的,其实杜牧虽然是“借秦讽唐”,文人不是考古学家,事事都能确证,但他也绝非望风捕影,请看《史记》这一段: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於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原来秦始皇得了天下,要享福了,嫌首都咸阳人多,宫殿太小,就想建造一个“世界一流”大宫殿,这个宫殿建在叫“阿房”的地方,所以起个临时名字“阿房宫”,接着,太史公特别声明:“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一,阿房宫根本未建成;二,阿房宫只是因地所取的临时名字,这么重要的体现始皇式思维的宏大建筑,怎么会用土得掉渣渣的“阿房宫”做殿名呢?你看太史公在这里那个“欲”字用的多好,”欲”者”想”也,那个伟大的宫殿包括它的名称,只是秦始皇“希望中”的东西,并未成了现实,这与我们现在考古专家的考证多么吻合!

    由此看来,杜牧的《阿房宫赋》,并非完全胡说八道,毕竟是有“影子”可以“望风”而“捕”的。其实他不过是借用“阿房宫”的大名,演绎秦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企图总结点教训而已。但是,他文章中细数的那些宫殿宏伟景象,却并不是捏造,只不过不叫阿房宫而已。请看《史记》记载: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始皇巡回北地之后,修建了长信宫,并且建筑了甬道,直通骊山。为什么要直通骊山?骊山有他的陵墓啊,他一上台就开始在骊山修建他的“冥宫”了,死了也得要享受的啊。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呵呵,除了把天下富豪12万户迁到都城咸阳,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就把那个国家的宫殿“写放”到咸阳“北阪”上,灭一个复制一个,并且把抢来的美人钟鼓都藏在里面,自雍门以东一直到渭河、泾河,宫殿连着宫殿,都用“复道”链接起来——这得多少房子啊!

    对照这个,咱们再看杜牧的描述:“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虽然一个是史家之笔,简练而准确,一个是文人学士,华丽而藻饰,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杜牧的这些描写,都不过是根据太史公言简意赅的记述进行了有血有肉的再创作而已,其核心的事实并没有捏造,不是么?那些抢来的亡国美妇,在新君面前能不强颜欢歌么?能不梳洗打扮么?所以杜牧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渭水涨腻,弃脂水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不过是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丝毫没有夸张的,难不成秦始皇建那么多宫殿是做摆设的?

    再谈“烧”的问题,仍旧引用《史记》原文说话: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项羽本纪》)

    你们看,太史公多严肃?人家说项羽确实烧了秦宫殿,而且大火三月不灭,那么多宫殿啊,从咸阳一直通到骊山,烧起来容易吗?所以要“大火三月不灭”——这里需要补叙一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挖掘兵马俑时,管理还不严格,笔者曾经亲自下到正在挖掘的俑坑里考察,在坑壁上发现一层层烧焦了的木炭,摸一下,满手黑灰,说明就是兵马俑这样的“禁卫部队”,也是“住在”房子里的,并且确实是被火烧毁的——但是,人家司马迁可不是杜牧,绝对没有说火烧阿房宫,就是“火烧秦宫室”一句带过,不让你后人抓住丝毫破绽,厉害不?

    由此得出结论,项羽烧没烧?烧了,而且烧得“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但是却没有烧阿房宫,因为所谓阿房宫根本不存在,就是一个夯土台。

    那么项羽为什么要火烧秦宫殿呢?

    首先我们看看项羽为什么要残暴坑杀秦降卒20万。项羽本纪记载,秦朝章邯投降以后,项羽的战士都曾被秦始皇逼到咸阳、骊山服过徭役,受罪不说,也受尽了秦兵的欺负,这下胜利了,秦兵投降了,俘虏啊,正好乘机报复,打骂侮辱的事是家常便饭了。因此,那些投降的秦兵认为上了章邯的当,人人愤慨,军心不稳了。有人给项羽报告这个情况,项羽觉得,这还得了?咱们进入咸阳后,他们一造反,咱就前功尽弃了,于是决定,“楚军夜击坑秦降卒二十万人新安城南。”

    同样的道理,秦始皇修长城,筑宫殿,营秦陵,发天下穷苦老百姓七十余万,常年不绝,那些苦工受了多少苦难?于今胜利了,想到当年的千辛万苦,看到眼前那些几乎要了他们命的陵墓宫殿,能不气么?那是几千年前的农民啊,他们可不知道什么文物古迹,恨不得一把火烧他娘的解气!项羽只是他们的代表,他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绝非他自吹的全靠“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要是光凭匹夫之勇,完全不懂争取军心,绝不会有那么多死党跟着他卖命,所以他火烧秦宫室,也是争取军心的一种手段,当然也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刻骨仇恨。

    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秦王朝,项羽一把火,真的就成了“可怜焦土”。

    秦,“虎狼之国”也,终以残暴亡;项羽横行四海,以暴易暴,终以残暴而为汉王所灭。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安知虎亦反噬于己焉?悲乎!

    (资料转自网络)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