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引导


本站公告

    早在6年7月11日,《人民报》就刊登过题为:《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报道,在这片报道中,按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加了一个按语:“建立革命委员会,要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走“精兵简政”的道路”。

    实际上,因为地方都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而领袖所说的“精兵简政”,此时期则主要是针对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来说的。

    机构精简了、干部编制压缩了,多余的干部怎么办?69年1月,伟大领袖作出了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

    其后在69年4月召开的九大上,伟大领袖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在精简原则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下,中央开始全面考虑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的问题。

    70年6月22日,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编制总数的1%(实际上,原干部留用少于1%,因为后派来的军管干部已经占了一定的编制)。

    各部委均建立革命委员会。在建立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级机构;有些部委被撤销。这样一来,在中央机关里,富裕出来的干部数量就更多了。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精简,直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及其下属的地、县一级干部的精简。接着,各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的干部也大量精简。

    精简之后,多出来的干部数量,虽然当时没有数量上的统计,但肯定的是,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如何安置精简出来的干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与此同时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被打倒的干部的安置问题。“大革命”中,批斗干部的热潮过去之后,有大批干部被关进了“牛棚”。

    但是,当各造反派把注意力转向争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时,大家谁也顾不上也不愿意管“牛棚”了。因为谁管“牛棚”谁就要花费人力,还要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者逃跑的风险。

    于是乎,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来推去,最后谁也不管了。被关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儿安置?这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许多地方的负责人,包括接管一些单位权力的军代表、工宣队负责人,都纷纷向上反映这一问题,请示如何处理关在“牛棚”里的干部。这个问题自然逐级地反映到了伟大领袖那里。伟大领袖一时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一时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被精简的干部等待安排,一大批被关进“牛棚”的干部等待安置的问题。

    正当中央高层领导人,包括伟大领袖在内,都为安置上述干部发愁时,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突然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

    原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也一直在为如何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而发愁。

    一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只是安排这些人打扫卫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杂活。但这些活毕竟有限,干完这些活,这些人仍然闲着无事做。

    后来,黑龙江省革委会负责人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农村,办一个农场,保留工资待遇,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派人经过专门考察选址,最后选定了庆安县的柳河,作为办这种农场的试点。

    柳河这个地方,自然资源比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问题。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后,还可以继续建房、开荒、种树、办小工厂,为安置第二批干部创造条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们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年5月7日,伟大领袖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种了不少地,又新开了一些荒地,盖了不少新房子,还种树,搞副业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

    这个材料最初在6年9月29日《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期上发表。经验材料中说:“办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

    这一期干校共有学员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机关干部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办农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亲临三大革命第一线,接近了贫下中农,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目前,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伟大领袖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月30日批示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姚大笔杆接到伟大领袖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伟大领袖的批语。这个由姚大笔杆写的按语说:伟大领袖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伟大领袖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伟大领袖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的青春“。

    姚大笔杆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伟大领袖审阅。领袖批示:“可用。”

    这样,6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姚大笔杆写的编者按。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伟大领袖肯定的典型。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上述这些,就是“五七”干校成立的起因和过程,而萧寒的出现,则在这个过程中间分开了一个小小的岔路,那就是,以临南的地域和地位,原本还要等到69年底至70年初这一段时间才会设立“五七”干校,现在则提早到了6年。

    这正是萧寒想要的结果,相比后来,越是早建立的干校,其干校成员就越“反动”,萧寒要的就是这些首先被冲击的专家、学者、学者型干部以及各大院校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后期的干校,是轮换的,长的三五年,短的几个月,很不稳定,而第一期这些则不同,有的甚至是进了干校之后,直到79年停办,萧寒,要的就是这十年。

    比起真正的北方,临南的冬天相对要暖和的多,这时候,稻子已经收割完毕,经过了充分的晒穗,现在已经可以进行脱粒了,萧家集也好,垦丰农场也罢,所有的劳力,都聚集在稻场里,验证着这个丰收年。

    相比别的谷物,稻谷脱粒的过程既复杂又简单,复杂的是需要人工较多,这个问题直到后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萧寒在后世的农村看到过那种号称半自动脱粒机的设备,可看守一台这样的设备最少也需要三个人,而现在采用的这种人手把稻捆的方式就更加费人手了,一台脱粒机,没有十来个人是看守不过来的。

    垦丰农场还没有传输电力,所以扬场机就不能够使用,只能人力用木锨扬场,所以,稻场上看去是热火的一片。

    对比去年,单茬稻和双茬晚稻的产量虽然略有降低,但是却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单茬稻的产量在每亩1000斤,而双茬的晚稻,产量则比单茬稻略高一些(这个情况,正跟有些地方的重生稻相反)。

    0万亩的土地,这一下子就是将近40万吨的稻谷,按照试验出来的近八成的出米率,那就是30多万吨白花花的大米,够整个临海地区60万的人口吃三年,这还不算,晚稻和单茬稻米的口感,能让吃惯了长粒线米的人吞掉自己的舌头,刚刚磨出来的大米,晶莹如玉,米粒坚实整齐,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

    而此时,刚刚到达的第一批五七干校成员,正赶上这番丰收景象,人还没有站稳,就吃到了喷香的大米饭,倒是让这些在“牛棚”里和揪斗中受尽煎熬的人们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如萧寒所愿,萧家集这边的小院,接纳了46名成员之后,剩下的都分到了垦丰农场那边,看着这些疲惫、颓唐的面孔,萧寒心中却有些欣慰的笑了,到这里,就到这里吧,你们其后的十年,就交给我啦!

    原本还惶惑的人们在进入小院之前,对这个外表看上去十分粗糙简陋的建筑群难免心中打鼓,因为盖这些房子,都是采用的本地粘土砖,而萧家集这里的粘土砖,因为其中诸如贝壳、碎石等杂质过多等缘故,烧的时候往往会裂开一道一道的缝隙,不过,别看都裂了口,又扭曲的厉害,但是这种砖却结实的可怕,敲上去都是那种叮当的金属声,用来盖房那是相当的不好看,原来的时候,这种说红不红、说青不青的歪巴砖,是萧家集这边的农户用来打地基、砌猪圈等用的,因为都成了半陶状,最是抗碱,现在盖成了院落,看上去怎是一个惨字了得,而且,房屋还很矮!萧寒却是要的这砖的难看模样,以免太过显眼。

    等这些人进了院子,发觉里面的房间也小的可怜,苦笑之余,倒是也认命,原本就没指望能生活的多么好,只要不受罪就满足了,可进了小小的屋子之后,顿时就喜上心头,因为虽然很是狭小,但是却是两间一连,并且,里面的小火炕上,分明就是一个结实美观的蒲草垫子,更重要的是,垫子是每一处一个,那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在集体关押了这么久之后,终于又拥有了一个比较私人的空间,虽然这个空间有些小,却让他们格外的满足,搭了火炕的房间是窄小了些,但是,睡三个人或者是挤四个还是能够的,这就意味着,在某些时候,自己的家属来探视或者干脆就过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家!

    “将个人的随身物品都摆放好,还有呢,咱们施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所以大家的行李被褥等等必须要叠放整齐,虽然环境有些简陋,但是,我们可不是来享受的,所以还需要大家的克服,好了,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后逐步的训练,今天大家刚到,等吃过了饭就自由休息吧,明天正式的组织训练“!干校负责人对这个看上去简陋,实际上却很温馨的小院很是满意,将大家集中讲了几句之后,就宣布解散了。

    “怎么样老常?”陶自强微笑着问道。

    “好!这种布局……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陶书记,真是感谢您啊!”负责人姓常,听了陶自强的问话,感激的回答,就他个人来说,实在没有想到,自己都到了下放的地步,竟然还能住上这种房子,两间一户,自成小天地!

    “呵呵,这你得感谢一个人,不过,现在这小东西没在这儿,估计明天一准过来,到时候你在谢他吧,不过,光说可不行,得拿出点真格的东西来才行”!相互已经有些了解,加上陶自强本就是一个自来熟,说话间显得很亲密。

    “我现在就这么光杆一根,哪有什么真格的谢人呀”!老常已经有些了解陶自强的性格了,显得也很随意。

    “不要你别的,要的是你脑袋里的东西,嘿嘿,别人我还没来得及看档案,对你老常我可是先看了的,你可是有名的水产养殖专家,看了没,那一丛丛长着芦苇的地方,就是一个个不小的池塘,现在有灌渠了,加上今年再修整一下,供水就不成问题了,剩下往里面撒什么,我们可都听你的”!陶自强笑嘻嘻的说道,对于有本事的人,他向来就没什么架子,哪怕你的职位很低。

    “这……不说废话了,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老常诚恳的说道。

    正说话间,却听着门外一阵喧哗,紧接着一群半大小子们呼呼啦啦的抬着一宗奇怪的物事从那边走了过来。

    “呵!说曹操曹操还就到了,你看你看,就在后边拱着架子的那个,叫萧寒,那就是你们需要感谢的小家伙,你们可是占了人家的地方呢”!陶自强指着萧寒说道。

    “这是个什么东西”?老常都没听到陶自强的话,他已经被小家伙们抬着的这宗怪东西给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嘿,不知道了吧,不过,现在我可不能告诉你,这样告诉你印象可不深呢“这原本是当初萧寒对付他这个表爷爷的话,现在让他转手贩卖给了老常。

    圆圆的一个大锅,或者说是一个大伞,上面满满的沾着闪光的镜片,在中心部位,竖出来三根铁棍形成了一个架子,下面的那一根是活动的,通过后边的一个把手能够调整角度,这东西应该是水泥做的吧,看上去就不轻巧,老常有些疑惑,这是什么?怎么越看越像是雷达的伞形天线呢?

    “陶爷爷,我把这东西给干校搬来了,以后烧水什么的就方便多了“!老远就看到了门口的情形。笑嘻嘻的,萧寒对陶自强说道。

    “呵呵,你把这太阳炉搬这边来,那你们用什么“?陶自强问道,这东西的功用,前天来的时候,陶自强已经见识过了,所以是知道的。

    “我们好说,都是小孩,也喝不了多少开水,倒是这些叔叔伯伯的,老远过来,直接的喝咱们的水,怕是不适应“!萧寒说道。

    “嗯,想的很周到,不错“!陶自强宠溺的摸了摸萧寒的小脑袋。

    “这东西能烧水?点什么?……你刚才说是太阳能灶,难道说是利用太阳能的?老常是养殖上的权威,对太阳能这方面却不太懂。

    “嗯,我亲自试验过,对准太阳,要是普通的那种绿色铁水壶,,十分钟吧,十分钟就能烧开,快的很呢”!陶自强自豪的说道。

    萧寒他们抬过来的正是要到几年后才会研制出来的伞式太阳炉,其实这东西因为个头太大,并不是很实用,虽然很节能,却没有多少人费心弄这么一个,到了后来电热加煤气,方便又经济,几本成了淘汰货,不过,萧寒却把这东西当成了一个引子来用,他相信,这宗新奇的东西摆放到这个小院,会刺激这些专家、学者的思考欲望的,要不是材料不凑手,萧寒甚至会把后世的太阳能热水器给制作出来。

    于此同时,收割完稻谷之后,大量的稻草这时候还只是当成好烧的软柴禾而已,可萧寒却知道,稻草的用途很广泛,萧寒就想到了诸如太阳炉、沼气灶等等农村适用的途径,尽量省下稻草。

    因为整个荒滩已经成了良田,原本拾柴就能满足平时生活的人们,现在只能烧稻草,看着成垛的稻草被烧掉,萧寒怎不可惜。

    这时候,已经收拾好了各自行李的人们也被吸引了过来,听了几句,有人便惊奇的对萧寒问道:“不用实验,一看就知道可行,小家伙,你是怎么想到的这种方法”?

    “是火镜儿,我想透镜能聚集太阳的光线把小虫子给烧死,那要是用个凹镜反射太阳光的话,岂不是也能起到加热的作用,先做了个小的,果然可行,于是就又弄了这个大的啦!”萧寒解释道。

    “嗯,道虽简单,可难得的是这份灵智,真想不到,小小的年纪竟然能做这么一个奇妙的好东西”!有人夸赞着。

    “也就是凑巧想到了而已,没什么的”!萧寒轻描淡写的说道。

    “是啊,可最难得的就是这份凑巧,瓦特不就是凑巧看到开水喷塞子才想到的蒸汽机么(虽然已经证实这只是个传说,不过,这年月也还在用着)?你由照火镜想到了反射镜,真是不简单!

    “呵呵,这算什么?我可听说过,伯伯们里面可有很多的专家,要是能琢磨出点啥来,肯定比这个东西要顶用的多“!萧寒终于将话题引了上去。

    一时间,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其中,不乏太多的无奈和不甘。

    *************************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