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七 烈焰


本站公告

    何恭礼和何兴礼被拿问后不久,王致中就上奏称两人均已伏罪,且事连大司马何勖礼。

    楚晔接连下诏,先是令王致中审问何勖礼,那何勖礼自幼生长在锦绣丛中,如何经得起王致中的严刑拷问,不到一天,便已伏罪。楚晔随即下诏,废陈留王为庶人,赐死;何勖礼等三人弃世,株连何家九族,何家男子凡十五岁以上者全部处斩,十五岁以下者全部发配到远州恶地。

    楚晔接着下诏称虽然何勖礼身犯恶逆,可与太皇太后娘娘无关。且太皇太后娘娘有大功于国,故此供养如常。

    显赫一时的何家犹如大厦倾塌,转眼间家破人亡。

    陈留王被逼自尽,何勖礼等人也已伏诛。

    这日楚晔下了早朝,刚进上书房,就见潋滟托腮坐在桌边,蹙着眉,似在想心事。

    楚晔摆手示意来喜不要出声,悄悄的走到潋滟身边,突然出声问道:“想什么呢?”

    潋滟这些天来神思一直有些恍惚,那天太皇太后召见自己时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说完这句话,太皇太后就让自己离开了。

    潋滟反复揣摩太皇太后的用意,可却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她猛然听见楚晔说话,不由大吃了一惊,直觉的站起身来,就见楚晔已经站在了自己的身侧,忙福身行礼,道:“奴婢见过陛下。”

    楚晔轻笑:“想什么呢?想得这般入神。”

    潋滟已恢复了平静,心思一转,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吞吞吐吐的说道:“奴婢没想什么。”

    楚晔看着潋滟那闪烁的目光,不由笑道:“撒谎也不会撒。”

    潋滟垂了头,迟疑了一会儿才说道:“奴婢斗胆请陛下恕罪。”

    楚晔转身朝书案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朕赦你无罪。”

    潋滟故意迟疑了一会儿,方才说道:“奴婢听说何勖礼的幼子只有五岁,也要随着一起去远州恶地。这样小的孩子,加上旅途奔波,只怕没到地方,就要一命呜呼。奴婢刚才想到这个孩子,不由有些心酸。”

    潋滟说到这里,已是红了眼圈。

    楚晔自幼生长在皇宫,所见的皆是争权夺利的冷酷与残忍。如今他听了潋滟的话,心中不禁也有些恻然。且那个孩子他曾在太皇太后处见过,粉雕玉琢的一个娃儿。

    想到这里,楚晔开口道:“你放心,朕会吩咐有司将这个孩子留在京师。”

    潋滟一脸喜悦的看着楚晔:“奴婢谢陛下。”

    楚晔见潋滟那高兴的模样,不由笑着摇了摇头。

    潋滟随即敛去了笑容,有些为难的看着楚晔。

    楚晔问道:“怎么了?”

    潋滟咬了咬下唇,沉吟了一会儿,才道:“奴婢不敢说,怕陛下说奴婢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楚晔见潋滟一脸为难的神色,可眼中却闪着急切的光芒,心中不由觉得有些好笑。他背靠着椅背,手抚着下巴,故意沉吟不语。

    潋滟急切的看着楚晔,楚晔见了,故意拿起一本奏折,也不看潋滟,只是低头去看奏折,可眼角的余光却一直瞟着潋滟。

    潋滟眼巴巴的看着楚晔,不停的绞着手中的帕子。

    楚晔这才放下奏折,眼中含着笑意看向潋滟:“什么事情,说吧。”

    潋滟垂下眼睛,暗自欣喜,自己刚才的一番做作,终于让楚晔上钩了,可口中却道:“奴婢是想那孩子只有五岁,却要和母亲分别,不知该如何伤心呢。奴婢如今也常常思念父母,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

    潋滟说到这里,眼睫上已挂上了晶莹的泪珠。

    楚晔听了潋滟的话,也是默然无语。他不由想起自己年幼的时候,父皇早逝,只有母后陪着自己在这险恶的宫廷中度日。全靠了母后的委曲求全和小心翼翼,自己才能活到今天。

    想到这里,楚晔不由长叹了一口气,半晌才道:“朕令有司寻一处房子,给他母子居住。”

    潋滟忙跪下叩头道:“奴婢谢陛下。”

    楚晔看着潋滟道:“这事对你没有一丝好处,你谢它做什么?”

    潋滟抬起头,微笑道:“陛下仁慈,令他母子团圆,奴婢当然要谢陛下。”

    楚晔不由失笑,道:“你起来吧。”

    潋滟起身站到一旁,心中暗自欣喜。倾楼少主曾令自己救下秦氏夫人,可如果自己贸然去求楚晔,只怕楚晔会心疑,如今自己虽是绕了一个圈子,可也救下了秦氏夫人。

    楚晔随即令来喜传旨,令有司安置秦氏母子。

    负责此事的官员接到诏令,自是不敢怠慢,忙安排手下人去京郊找了一处小小的院落,以作安置秦氏母子之用。

    秦氏和何府的其他女眷同何府的男丁一起被发配到远州恶地,次日即将启程。

    乍闻圣旨,秦氏倒颇有些意外。

    那负责押解的官员听说了此事,立刻客气了许多,安慰了秦氏几句,就令秦氏带着孩子随那宣旨的官员一道走了。

    那宣旨的官员将秦氏安置在那处院落,随即也告辞走了。

    院落虽有些简陋,可毕竟不用再受颠沛流离之苦。秦氏也就随遇而安,带着孩子住下。每隔一日,就有人送来薪米等物。秦氏的日子虽然清苦,可倒也能勉强维持。

    这日晚上,秦氏一如既往的早早熄了灯,上床歇下。

    秦氏刚刚躺下,就听窗户上传来轻轻的敲击声。秦氏以为是风吹窗纸作响,倒也没放在心上。

    可过了一会儿,那响声越发的清晰。秦氏不由有些害怕,这座宅院只有自己和五岁的孩子,如果真有人闯进来,只怕……

    想到这里,秦氏爬起身,战战兢兢的走到窗边。

    窗外的响声停了下来,秦氏不由长出了一口气。

    可在下一刻,门却无声无息的被打开了。秦氏瞪大了眼睛,吃惊的盯着门口处。

    门口处突然亮起了一盏灯笼,昏黄的灯光在漆黑的屋子里显得越发的明亮。

    秦氏借着灯笼的光芒看清了来人,来人戴着一副狰狞的面具,身穿一件青色的长袍。

    秦氏终是见过世面的女子,虽然还是有些慌乱,可已镇定了许多,开口问道:“你是什么人?”

    那人慢慢的踱进屋中,反手带上了门,这才不慌不忙的开口说道:“母妃难道不记得孩儿了吗?”

    秦氏目瞪口呆的看着来人,一时竟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那人似乎轻笑了一声,颇有些自嘲的说道:“母妃不记得孩儿也对,母妃离开的时候,孩儿才刚满周岁。”

    那人边说边从腰间解下了一枚佩玉,将佩玉递给秦氏,道:“母妃纵使不记得孩儿,也该记得这块玉佩吧。”

    秦氏接过那块玉佩,借着昏黄的灯光看了一眼,手抖得仿若秋天里的树叶。半晌才发出声音,可那声音却抖得有些破碎:“你是宇儿?”

    那人将手中的灯笼放在桌上,这才在桌边坐下,看着秦氏道:“真难得母妃还记得我,我以为母妃安享荣华富贵,早已将我忘了。”

    秦氏本是大燕皇朝最后一位皇帝顺帝的妃嫔,在宫中颇得顺帝的宠爱,曾育有一子。秦氏闺名一个“兰”字,秦氏生下皇子后,顺帝大喜,令人将一块血玉雕琢成兰花形状的玉佩,并在玉佩的后面刻了一个“秦”字。秦氏甚爱这块玉佩,将这块玉佩戴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

    不想大周太祖皇帝联合崔、高两家发动政变,篡夺了大燕的皇位。顺帝沦为阶下囚,与顺帝皇后一同被拘禁在皇宫的北苑,而顺帝的嫔妃都被太祖皇帝赏赐给了有功的将士,秦氏则被赏赐给了何勖礼的父亲。

    秦氏一下子瘫软在了地上,垂泪道:“宇儿,你莫怨为娘,为娘当时也是不得已。当时乱兵一下子冲了进来,乳母带着你住在后院,为娘来不及去救你,就被乱兵带走了。”

    那人也不说话,只是看着那朦胧的灯光出神。半晌,他才幽幽的说道:“当时要不是张福和寒武拼了命保我出去,只怕我早已不在人世了。”

    秦氏的脸上浮现出极为恐怖的表情,她的思绪已回到了那最为血腥的日子。顺帝不久就被太祖皇帝毒死,不过对外宣称顺帝是得了暴病而亡的。太祖皇帝接着就开始了对大燕皇室的屠戮,所有的宗室子弟都被诛杀殆尽,甚至连孩子也不放过。很多还在襁褓的婴儿,被士兵扔上天空,然后再用长矛接住。

    这些宗室子弟的尸体都被抛置在京师北郊的漓水河,漓水河为之不流。京师的许多人一年之内都不再吃鱼,因为剖鱼肠肚的时候,经常能在里面发现死人的指甲。

    那人站起身,走到秦氏身旁,蹲下身子,慢慢的说道:“母妃有没有想过,我被人抛上天空,然后身子落在长矛上的情景?”

    秦氏听了,不由失声痛哭。

    这时窗外传来纷杂的脚步声,那人忙站起身,吹熄了桌上的灯笼。

    可在下一刻,这座院落就燃起了冲天大火。原来,崔光烈为人心狠手辣,他认为斩草务必除根,所以暗中派杀手将那些被发配到远州恶地的何家人全部狙杀。他后来又想起在这里还有何家人,所以派人连夜烧屋。

    次日一早,就有人向楚晔禀告了这场火灾。楚晔沉吟了一会儿,才问有没有人活下来。那人禀告说屋子已被烧成了白地,只留下了两具大人和一具孩童的尸体。

    楚晔不由有些疑惑的看着那人,那人忙解释说昨晚有人看见一个穿着一身青衫,戴着面具的人进了那间屋子。

    楚晔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潋滟随侍在侧,听了这番话,不由暗思道:听那个人的打扮,应是倾楼少主,且倾楼少主曾让自己救过秦氏,想来必是倾楼少主无疑。只是倾楼少主为人心思缜密,难道就这样被人烧死了?

    (第二卷完)

    ――――――――

    小江说几句,那个屠戮宗室之事,不是小江故意写得那样血腥,历史上确实时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如北齐对北魏宗室。

    还有,小江周四出差,这几天在赶稿,所以第二卷人物表等小江回来整理后再上传。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