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往事


本站公告

    “啪”的一声,一本奏折在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随即落到了地上。

    楚晔一拍御案,人已经站了起来,略带稚气的脸上隐隐带着怒意。宽大的明黄色袍袖拂过御案,将御案上的奏折带落了满地。

    一旁服侍的小太监忙趴在地上去捡奏折。

    楚晔背着手走了几个来回,突然高声喊道:“拟旨。”

    在外候命的尚书匆匆跑进来,跪伏于地:“微臣在。”

    楚晔一挥袍袖,那名尚书忙又磕了一个头,这才站起身来,走到一旁的书案后。

    楚晔走了几步,吩咐道:“拟旨,太史林伯礼大逆不道,妄言天象,妖言惑众,罪在不赦。传朕的旨意,林伯礼凌迟处死,诛灭九族,家中女眷充作营妓。”

    楚晔说完,目不转睛的看着站在一旁的许怀恩。

    许怀恩垂手侍立,表情木然。

    楚晔看了一会儿,冷哼了一声,随即吩咐那名尚书道:“拟好后呈上来。”

    那名尚书忙躬身答道:“遵旨。”

    楚晔一甩袖子,人已经出了上书房。

    楚晔一走,许怀恩就冷冷的看了那名尚书一眼,那名尚书的额头上不由冒出了冷汗。

    早有小太监将楚晔刚才摔在地上的那本奏折拿给许怀恩,许怀恩接过奏折,顺手翻开,一目十行的看着。

    林伯礼奏折上不外乎是说他夜观天象,见星象有异,因此预言国将有大乱,劝楚晔修德敬天等语。

    许怀恩不由在心中喟叹:这个林伯礼虽是当世大儒,可却如此的不识时务。如今楚晔刚刚亲政,他就上奏折称天象有变,这岂不是说楚晔不适合为君,难怪楚晔如此动怒。

    想到这里,许怀恩轻叹了一口气,吩咐小太监道:“好生侍候着,咱家要去太皇太后娘娘那里。”

    许怀恩虽是说给小太监,实际上却是说给那名尚书听的。

    那尚书也知楚晔虽然亲政,可朝中大权还是掌握在太皇太后何氏手中,许怀恩如此说就是告诉自己,这件事要请示太皇太后的意思,因此只做沉吟,却迟迟不肯落笔。

    许怀恩朝太皇太后所住的永信宫匆匆走去,等到了永信宫,却见兰陵大长公主也在座,一时有些不知该如何开口。

    太皇太后见许怀恩有些吞吞吐吐,知他是顾忌大长公主,就对大长公主说道:“韦太后昨日略有些不适,你过去看看她可好些了。”

    兰陵大长公主闻言,知自己不便再坐,也就起身告辞走了。

    兰陵大长公主一走,许怀恩就将刚才的事情一一回明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沉吟了一会儿,叹道:“林伯礼此时上这道奏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我不肯还政于皇上,所以才指使林伯礼上的奏折。如今有人虎视眈眈图谋天下,如果我与皇上再起嫌隙,只怕将在朝中掀起新的风波。”

    太皇太后说到这里,不由长叹了一口气:“只是可惜了林伯礼这个人才,我曾读过他写的文章,倒是难得的才子。”

    太皇太后挥了挥手,许怀恩已经明白了太皇太后的意思,那就是此时太皇太后不会干涉此事。

    许怀恩行了一礼就躬身退了出去,在往回走的路上,他不由有些黯然:这就是宫廷,林伯礼是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太皇太后同意杀他,是因为杀了他可以稳定朝局;而楚晔要杀他,不过是借杀他立威,告诉群臣谁才是朝堂的主人。在政治这盘棋上,谁都有可能被牺牲,那么自己呢?

    许怀恩不敢再想下去了,不由加快了脚步。

    许怀恩一离开,太皇太后就疲倦的叹了一口气,手臂支在扶手上,用手撑着头:天下,有太多的人觊觎,所以才会纷争不休,杀戮不断。

    陶嬷嬷忙低声问道:“奴婢去给娘娘端一碗参汤来?”

    太皇太后微微点了点头。

    陶嬷嬷心中一喜,忙快步走了出来。

    原来林伯礼是当世大儒,许多学子都师从于他,陶嬷嬷的侄子陶景文也是林伯礼的弟子。

    陶嬷嬷听了许怀恩的话,知道林家将有灭门之祸,怕混乱中自己的侄子被误杀,所以急着送信出宫。如今找到了这个由头,她忙出了永信宫,令自己的心腹出宫带信给自己的侄子,告诫他千万不要去林家。

    陶嬷嬷的心腹到了陶府,恰好陶景文刚要出门,那名心腹忙将事情禀明了陶景文。

    这陶景文虽然年少,可却天生的一副侠义心肠,听说老师有难,岂能袖手旁观,故此虽然满口答应,可等信使一走,陶景文就骑了一匹快马飞奔林府而去。

    陶景文到了林府,也不等下人通报就迈步走了进去。林伯礼平日里素喜陶景文,因此下人们倒也没阻拦。

    陶景文快步朝书房走去,一进书房,就见林伯礼正端坐在书案后看书,忙喊道:“老师。”

    林伯礼闻言抬起头来,招呼道:“快过来坐。”

    陶景文顾不上客套,忙走到林伯礼身边,将事情讲述了一遍。因为陶嬷嬷只是匆匆交待了几句,所以陶景文所知也是有限,只知林伯礼因上表获罪。

    林伯礼闻言起身道:“老夫所为者是这天下社稷,岂能因人君的好恶而巧言逢迎,置江山社稷于不顾。”

    陶景文急道:“陛下此时甚怒,只怕老师难逃这牢狱之灾,不如暂避一时,徐图后计。”

    林伯礼慨然道:“老夫清高一生,岂能受那些狱吏折辱?又岂能做出负罪逃亡之事?老夫已决心以死进谏,只求陛下能修身慎德。”

    陶景文还想再劝,可见林伯礼心意已坚,也深知不可再劝。

    林伯礼自幼学儒,笃信“文死谏,武死战”,如今有机会能以死进谏,得全令名,倒也丝毫不以为意。

    林伯礼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表章,这才整肃了衣冠,悬梁自尽,不过他临终的时候倒是郑重托付陶景文照顾自己的两个女儿——丽光、徽光。

    林夫人闻知夫主身亡,也整整齐齐的装束了,悬梁殉夫。

    林府上下已经乱作一团,管家忙着指挥下人料理后事。

    陶景文忙问下人“小姐在哪里”,下人回说小姐们被姑母接去了,陶景文要去接林伯礼的两个女儿回府。

    陶景文出了林府,刚转过林府所在的巷口,就见大批的羽林军朝林府的方向行去。

    陶景文见了羽林军,心中暗惊,如果不是十恶重罪,决不会出动羽林军,看来老师的事情利害非小,忙催马快行。

    等他到了林伯礼妹妹的家中,才知道羽林军已经来过,而林伯礼的妹夫惧祸,早已将林伯礼的妹妹和两个女儿交给了羽林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