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除了辽东和北京地区以外,西北地区的捷报也在三月下旬传来,李定国率颌中华军基本以经收复了陕西、甘肃地区。
西北地区,也是中华军北伐的一个重点方向,因为西北地区也是中国全盘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连结着蒙古西部、新彊、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明朝建立之后,设立的九边重镇中,就在四个属于西北地区。因此西北地区收复不了,也就不能算是初步完成了国家统一。
不过虽然西北地区的战事,是中华军北伐战斗中开战最晚的一路,但却是结束得最早的一路。而且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北京,中华军和清军之间,都发生过一些战斗,有些战斗的规模还不小。但在西北地区,确确实实没有发生过一场超过千人以上的战斗。淸军几乎是一路退让,完全撤出了陕西。
驻守西北地区的是清廷的世袭礼亲王瓦克达,和顺亲王勒克徳浑叔侄两人。这时两人手下的总兵力己超过了七万人。实际是等于一个半独势力存在。
在中华军进行北伐之前,清廷屡次下诏,要求瓦克达、勒克德浑放弃西北地区,退守山西保护北京。但瓦克达、勒克德浑对清廷的命令置之不理,一心守着西北地区。不过就在二月中旬的时候,李定国从南阳出兵,向西安发动进攻,也展开了西北地区的进攻。
瓦克达、勒克德浑当然知道,以现在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中华军的进攻,好在是两人早就己经做好了后路准备,和蒙古的伊克昭盟的盟主,郢卾尔多斯左翼中旗旗主,扎萨克多罗郡王额磷臣达成了协议,额磷臣答应接纳他们。因此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抵抗,马上就放弃了西安,向北撤退。
中华军占领了西安之后,继续北进,而淸军一路退让,基本就是清军退出一城,然后中华军立刻过去占领。双方都表现得十分默契,清军一步一步的退让,中华军没有过份紧逼,只是跟在清军的后面,一步一步的接收,结果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清军从西安一直退到了延安府榆林镇,从榆林镇出关,退出长城以外伊克昭盟地区,基本全部让出了陕西地区。而其他西北地区的清廷官员也都陆继向中华军投降。李定国一面派遣人马,接收陕西的其他各地的投降, 一面又分派部队驻守陕西地区的各处长城关隘, 以防蒙古的进攻。
内阁于四月四日下达內阁令,取消北直录,除北京地区以外,设立河北省,省会设在真定府;将陕西分设为陕西、甘肃两省、省会分别为西安府、肃州府;辽东地区设辽宁、吉林两省,省会分别为沈阳府、吉林府,各省地区,基本与后世差不多。目前暂时实行军管,内阁将在今年以內,在各地陆续建立行政机构。
而在第二天,统战部也正式下令,改淮南军区为北京军区,总部设在北京,暂时兼管北京、河北地区;原山东军区第四、五、二十四军组成辽宁军区,兼管辽宁、吉林、以及朝鲜,由周少桓出任军区司令官、童大勇任副司令官;湖广军区改为甘肃军区,兼管甘肃、陕西地区。
这样一来,帝国的八大军区也以经全部完成,总计有二十四个军分区,其中南京、北京两个军区为四个军分区,山东、广东两个军区设有二个军分区,其余匀为三个军分区,再加上直属于商毅指挥,并付责保卫皇室的中央警卫军,总计兵力在六十五到七十万之间,再加上海军部的兵力,这也就够成了帝国的主力常规军队。将付责保卫帝国安全,抵御外敌,维护帝国的统治及领士完整,以及开拓彊域。当然还有各地方还有各地方的留守部队,以及维持地方治安的机构,也将由统战部来逐步完善。
到这个时候为止,中华帝国才算是将过去明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部收复为己所有,因此国家的初步统一,也基本完成。现在只剩下东北北方的宁古塔地区,和西北方边境的蒙古、青海、新彊、西藏等边远地区。不过在这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对这些地区形成过有效的实质性管理,因此只能逐步来现实,不能急于一时。
不过这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整个南京城也大街小巷也都张灯结彩,庆贺国家统一的基本完成。
而就在四月十日, 耗时达两年零两个月的访欧使团船队, 终于顺利回到中国, 并且到达南京外金川门码头靠岸.
访欧使团船队是从后明五年(1649年) 二月十二日从南京出发, 二月三十日到达吕宋, 然后驶向欧州的. 出航的时候, 中国方面派出了五艘帆船, 英国出动了一艘帆船, 一共六艘船足成了船队. 而在途中还被毀坏了一艘船, 但到达南京的船队却有十八艘之多, 除了中国方面的四艘船以外, 英国也又派出一支由四艘船组成的使团回访中国, 而且这一次英国是希望与中国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 另外十艘船都是欧州各国, 以及南洋地区的其他国家派出的船只使都, 随使团一起, 访问中国. 当怨也有一些国家没有派船, 但搭乘中国的船只, 或其他商船, 也随船队一起, 来到中国. 而商毅也决定, 将亲自到码头去迎接船队的返回到港.
这一些访欧使团船队回归, 自然又一次引发了轰动, 因为在年削, 中华时报 就己经报导了船队回平返回到南洋, 并不日将抵达中国的消息. 因此在船队抵京的当天, 到码头上迎接船队达港的人员也达到了十余万人,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出海人员的家属, 毕竟这一去就是两年多的时间, 现在终于回来了, 当然也都十分激动. 同时由于商毅决定亲自去港口迎接船,
虽然这时中国人海洋意识并未完全觉醒, 并没有意识到, 这一次访欧使团船队的欧州之行的重大意义,除了出使人员的家属以外,其他人大多都是怀着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前来, 当然这也是因为现在帝国正处在上升时期,而且南京的百姓生活也比较稳定富足,因此人们的兴致都很高,才会对其他新奇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已的温暧都保证不了,谁还有心去管其他的事情呢?
虽然商毅并没有要求其他官员们也去迎接船队到港,都不过皇帝出动了, 大臣们当然也不能再稳坐钓鱼台,都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坐着。最后也成了倾朝出动, 内阁、各部的部长,还有正在筹备中的国会人员也全都出动,都到码头去迎接船队的归来。因此这一次迎接船队返航的规格也提得很高。商毅当然也不会反对,因为这样也算是一次表示自己以及政府对航海外交活动重视的态度。
而在商毅的后宫当中,亚莉桑徳拉和林凤舞都是对航海持支持态度的人,而且在出访使团中,还有她们的亲属,因此也陪着商毅一起出迎。另外一个就是朱媺婕,当然她纯粹是想出来看热闹的。不过商毅也没有反对, 也把她带出来了. 其他人则留在皇宫里.
虽然众大臣们对商毅决定亲自迎接船队归来,都觉得有些礼遇过重了,但毕竟南京地区的风气相对开放,而且绝大部份官员都知道,现在帝国的财政有一半以上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支撑,而且一些老臣也知道商毅对航海、经商活动十分感兴趣,因此也都理解商毅的行动。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商毅的行为,就有少数官员直接上疏商毅,对商毅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认为如此礼遇,确实太过了,如果只是对一个从海外归来的船队就给以这样的礼遇,那么以后还有为帝囯建立奇功者,又当以何礼相待呢?
而在民间也同样有一些反对声音,有一部份学者甚致认为,航海行为纯属劳民伤财之举,与海外诸国交流来往,也不过是可有可无之事,海外诸国之事,与中国并无相干,并非国家发展的正途;致于海外经商贸易,更是微未小道,而治国大道在于恪守圣贤的教晦,推崇教化,以礼治国,这才是正途。而现在朝廷重小道而忽大义,实在是舍本求末,因小失大。
原来随着局势的安定,经济恢复,士大夫、读书人也都逐渐开始活跃起来,中国的读书人天生都有喜欢议论政治的习惯,而在帝国建立之后,许多制度与过去相比,都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许多地方更致与中国传统的观念相违,因此也引发了不少争论的地方。一些传统道徳的维护者对帝国的政策制度都有许多不满之处,当然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指责商毅,因此只能把矛头指向帝国的政府部门,这一次多少也是有些借题发挥。
商毅一向主张放宽言论禁止,不过放宽言论的负面效应就是各种理论观点都会出现,那怕是明知不对,错误的言论观点,也都必须容忍,不能以行政手段强行干涉,只能够让全社会来参与讨论,或者是用实际的结果来检验各种理论的对错。
因此对于这次关于访欧使团出现的争论话题,商毅也只说了一句话:让历史来评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