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兴贵发了一通火,肚子里的气也消的差不多了。他摇头道:“不。这事不能让你扛。”
安元寿争辩道:“父亲,错是孩儿犯下的,孩儿当然要为自己犯的错承担责任。”
“我说了这事不能让你扛。”安兴贵苦口婆心地道:“我已经老了,咱们安家以后全都指望你了。如果你扛了这事,以后只怕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那咱们安家就彻底没落了。所以,只能是为父扛起这事,这样才能保住你。为父的这份苦心你明不明白?”
“父亲……”安元寿顿时泣不成声。
“休要哭哭啼啼地做小儿女姿态。”安兴贵厌烦地道:“吃一堑长一智,希望你能牢记这次教训。”
安元寿赶紧抹干泪水,“父亲的教诲孩儿谨记在心。”
柴绍一路畅通无阻来到皇宫。李世民正与房玄龄、王珪、李靖、魏征等人正在两仪殿议事,他只能先在宫门外等候,让内侍前往通禀。
听到内侍禀告柴绍求见,李世民传谕宣召。房玄龄微一沉吟,道:“陛下,微臣等是否需要回避?”
李世民摆摆手,道:“不必。嗣昌虽然国戚,不过这次他来见我应该不是为了私事。你们猜猜,他这次来是为了什么事?”
房玄龄等都是朝廷重臣,大理寺监牢发生了那么大的事他们怎么可能没收到消息?柴绍与李潜的关系又不是什么秘密,现在柴绍求见李世民所为何事,这还用费脑筋猜吗?
所以听到李世民询问之后,众人交换了个眼色,房玄龄代表众人道:“若臣猜的没错,柴国公这次应该是为了李潜而来。”
李世民点点头,道:“应该如此。”
柴绍进殿,拜见了李世民。平身赐座之后,李世民才道:“嗣昌,我听说前一阵子你感染了风寒,可好利索了吗?”
柴绍脸色微红。前一阵子他为了不见麦紫澜故意装病,却不知怎地这消息竟然传到了李世民耳朵里。柴绍急忙拱手道:“多谢陛下挂念。臣的贱躯硬朗的很,修养了两日便已痊愈。”
“痊愈了就好。今日你来见我不知有何要事?”李世民也不再多说废话,单刀直入问道。
柴绍道:“臣这次来是为了李潜一事。”
“李潜?你要说的可是李潜在大理寺监牢被刺一事?”
柴绍点点头,道:“既然陛下已经知晓,臣就不再多费口舌了。”
李世民拿起一张纸笺道:“我也是刚刚接到大理寺的奏报。你来见我应该不是只想告诉我这事的吧?”
柴绍回道:“陛下,大理寺监牢乃是执法之地,代表的是律法的威严,朝廷的威严,更是陛下的威严。那些贼人胆敢公然在大理寺刺杀犯人,这分明是向朝廷向陛下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请陛下派人彻查此事,一定要揪出幕后主使,严惩不贷!”
“陛下。”李靖在柴绍说完之后紧跟着道:“臣以为柴国公说的对。此等恶行应严加惩戒,方能震慑宵小。”
李世民看到一向恂恂不能言的李靖这次一反常态,主动说出自己的意见有些惊讶。不过旋即他就明白了李靖的心意。李潜乃是武将出身,李靖也是武将出身,李靖自然心里向着李潜。更何况这次的确是那些贼人做的太过。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道:“两位卿家说的不错。朕也打算下令彻查此事。不过,两位卿家可曾听说另一件事?”
柴绍与李靖交换了个眼色道:“不知陛下说的是何事?”
李世民拿起一个奏本道:“长安府尹来报,从昨天开始长安接连出现十二起命案,已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搞的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这案子是否也该彻查?”
柴绍当然知道这些案子是怎么回事。他思忖了片刻,道:“陛下,这事臣也听说了。臣以为应该彻查。”
李世民对柴绍的意见不置可否,转头问房玄龄道:“房相,你乃朕的宰辅,大唐的大小事情按说都应交给你来处理。你说说,这事该怎么办?”
房玄龄思忖了片刻正要开口。这时内侍忽然进来禀告,“启禀陛下,梁国公与东宫率安将军前来觐见。”
李世民思忖了片刻,道:“传。”
柴绍听到安兴贵和安元寿来了,立刻猜到两人也是为李潜遇刺一事来的。他猜想,应该安兴贵知道这事瞒不住了,觉得与其被追查出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不如主动认罪争取宽大处理,是以他赶紧来向李世民请罪。至于安元寿为什么会来,柴绍猜测应该是安兴贵将他拉来,想通过他向李世民求情。其实,不仅柴绍这样想,几乎所有人都这样以为。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派人刺杀李潜的是安元寿,安兴贵根本是替安元寿顶缸的。
安兴贵父子进殿,趋步上前,跪下自报家门道:“罪臣安兴贵(安元寿)前来向陛下请罪。”
李世民本来想让他们平身的,听到两人如此说只能问道:“安大将军,不知你所犯何罪?”
安兴贵痛心疾首地道:“陛下垂下罪臣不敢隐瞒。事情是这样的,罪臣因那李潜曾指证罪臣之弟安修仁抢劫颉利汗帐珠宝一事而对李潜怀恨在心。得知李潜被陛下下旨羁押于大理寺监牢,罪臣被仇恨蒙蔽了理智,派人到监牢刺杀李潜。罪臣做出此等卑劣(注意这词)之事,实在不堪为人臣子,是以罪臣特来向陛下请罪。”
听到安兴贵干脆利索的承认了罪名,柴绍、李靖等人有些诧异。按说安兴贵即便知道自己有罪,在向李世民认罪时也会避重就轻,在言辞上耍些小花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没想到他竟然这么痛快的全都认罪了,而且还将自己说的特别不堪(卑劣),让人想为他求情都不能。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望着安兴贵道:“此事果真是你做的?”
安兴贵点点头,道:“正是罪臣所为。”
李世民目光立刻变得冷厉,道:“那为何死在牢房里的刺客有很多事安元寿府上的人?”
安兴贵早就想到李世民回这样问,连忙道:“臣当时觉得若是派臣身边的人去,事后会查到臣身上。所以臣才派犬子身边的人去做这事。”
“你不怕连累你儿子?”李世民的声音渐冷道。
安兴贵也听出李世民语气越来越冷,心中暗喜。因为李世民越是生他的气,就说明在李世民心里越觉得安元寿是被自己连累的无辜。所以安兴贵用力叩头道:“臣该死,臣罪该万死。臣当时只以为犬子与李潜没什么仇怨,别人不会怀疑到他身上。后来臣才知道,臣此举分明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愚蠢之极,所以臣才赶紧前来请罪。”
安兴贵的解释合情合情,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问题。的确,安元寿与李潜没有任何表面上的恩怨,如果那些刺客顺利杀掉李潜全身而退,即便留下什么蛛丝马迹谁又会怀疑到安元寿身上?更何况安元寿乃是秦王府的旧人,与李世民的关系非同一般,即便是现在李世民仍非常器重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凭实据谁敢怀疑他?安兴贵是安元寿的父亲,他指使安元寿身边的人去做事自然非常方便。
但是,在柴绍看来安兴贵这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却难以让他信服。安兴贵是什么人?一个在中原没有多少根基西域粟特胡人,能在很早之前就与李渊拉上关系,率先投靠李渊,后来又在李渊争天下时鞍前马后效力,这等眼光比常人高了可不止一点半点。再看他在诛灭西梁李轨一事上的表现,简直就是个老谋深算老狐狸。象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除非真是老糊涂了,否则又怎会犯把自己儿子陷进坑里这么低级的错误?安兴贵老糊涂了吗?不可能!所以,柴绍将这件事从头到尾又想了一遍,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派人刺杀李潜的正是安元寿,安兴贵主动把罪名揽到自己身上就是想保住安元寿!
安元寿还年轻且是秦王府旧人,如果这次能不受牵累,日后前途还很远大。反观安兴贵,他已经老了且是李渊的旧臣,根本没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对安兴贵来说牺牲行将就木的自己,保存一个年富力强前途远大的儿子非常划算。
柴绍想到这些之后便开始琢磨是否该把这些告诉李世民。他悄悄抬头打量了一下李世民,却看到李世民嘴角隐隐露出一抹笑容。柴绍心中一惊,立刻明白安兴贵耍的这招李代桃僵之计根本没能骗过李世民!于是柴绍立刻放弃了打算准备静观其变。
安兴贵说完一个劲的叩头请罪,李世民思忖了片刻,道:“安兴贵,你该当何罪?”
安兴贵道:“臣罪当诛。臣不敢乞求陛下开恩,只想恳请陛下开恩,莫因臣的罪责连累犬子。”
李世民怒道:“现在知道会连累你儿子,当初你怎么不这样想?你这个老糊涂!”
安兴贵磕头如捣蒜,“是,是。臣是个老糊涂,臣……”
“够了。”李世民摆摆手,道:“你先回家等着,此事朕会决断。元寿,你也回家好好反省反省。”
安兴贵听到李世民这样说,知道目的已达到了,立刻叩谢了李世民与安元寿退出两仪殿。
等他们两人走了,李世民忽然道:“这个老家伙倒是舔犊情深。”
柴绍听到李世民如此说便知道安兴贵的目的达到了,安元寿保住了。想到这他心中有些不爽。不过,他转念一想却也轻松了许多。因为李世民既然不想追究安元寿,那么他肯定得一碗水端平,不会再追究李潜。否则别人肯定不服。至于那些别人是谁,嘿嘿,李世民刚才说的那就话,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出来是什么意思。若是听不出来也不配站在这两仪殿上了。
柴绍拱手道:“陛下,李潜遇刺一事现在已水落石出了。只是李潜一案该如何处置?”
李世民道:“李潜勾结江洋大盗,你说该如何处置?”
柴绍想了想,道:“不如交给有司审理?”
李世民望着柴绍,柴绍有些诧异地回望这李世民。两人就这么对望了片刻,李世民忽然放声大笑。他这一笑,倒让所有人倍感诧异。
李世民笑了片刻,房玄龄道:“陛下何故发笑?不如讲出来让臣等也开心一下。”
李世民与房玄龄、李靖等人之间君臣关系极为融洽,虽然经常在商议政务时各执一词争的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不过那是在涉及政务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平时君臣之间经常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互相打趣两句。以前也经常会出现李世民忽然放声大笑的情形,这时如果有人询问李世民何故发笑,李世民都会说出原因来。
不过这次李世民没解释,他停住笑容道:“这事朕觉得开心,你们就未必也会觉得如此。嗯,刚才嗣昌说要将李潜交与有司审理,不知诸位对此有何看法?”
魏征道:“臣赞同柴大将军的提议。李潜既然犯了罪就应该交给司法机关来审判,否则要律法何用?”
魏征的不满已经明明白白写道了脸上。其实也怨不得魏征不满。李世民下诏缉拿李潜并未通过政事堂,也没有通过刑部或大理寺来办,存粹是一纸中旨(即皇帝自己的意思)。按大唐律法,这种没经过门下副署的中旨是不被认可的。也就是说,如果李潜愿意可以不必遵从而不算抗旨。
只是魏征不知李潜是不知道这个规定呢还是另有什么缘故,他竟然遵照圣旨乖乖去了大理寺监牢。这让魏征很不满。因为李潜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他这样做虽然是对皇命的服从,却是典型的媚上行为,有违臣子的道义。此风一开只怕那些急于求宠的大臣争先恐后谄媚皇帝,令圣上飘飘然昏昏然,进而蒙蔽圣听,然后扭曲圣意,那时正直之臣将备受排挤,朝廷正气荡然无存,国家必然发生动乱。魏征是个一心要致君王为尧舜的忠臣,所以他要想尽千方百计刹住朝堂的歪风邪气,对某些不好的兆头予以严厉打击,这其中就包括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