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方从哲行礼,朱由校淡淡的应了声,却让他稍等片刻。
“方爱卿,你来看看,朕的这篇文章如何?”朱由校又把写好的文章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没有什么错误纰漏。便交给内侍,让内侍给方从哲送去。
方从哲恭恭敬敬的接过文章,一看题目便愣了——《我们为什么要收税》?方从哲不由得一阵苦笑,皇上这是对黄尊平的言论不满,想找回场子。
“陛下,”方从哲斟酌着言辞,向皇帝做出了保证,“……臣和沈大人,一定会严查黄尊平一案,决不让类似事情发生。”
“方爱卿和沈爱卿办事,朕自然放心。”如何处罚黄尊平,朱由校并不想多说。可如何应对无政府言论的影响,朱由校却觉得是当务之急。
朱由校对方从哲的保证淡然应对,却催促道:“方爱卿还是先看看文章,看朕写的如何。”
方从哲无奈,只好仔细阅读圣上的文章。刚一入目,方从哲便是一愣,忙粗粗的浏览了一遍。
“这,这文章,”方从哲抬起头来,满脸都是吃惊之色,“陛下这文章,怎么全篇都是白话?”
“对,”朱由校点了点头,解释道:“这篇文章,是交个《京华日报》刊登的。能看这份报纸的,多是些乡野村夫。用白话写,可以让他们更明白些。”
见方从哲还是一脸震惊,满是不情愿的样子,朱由校只好作出让步。
“方爱卿好好看看文章,再帮朕写上一篇,发在《真理报》上。”说罢,朱由校一阵苦笑,“……方爱卿当知,朕看文章还可以,写文章就不行了。”
方从哲嘴角抽动了两下,却强忍着笑意低下头。“皇上还真能异想天开,不过也真难为他了。算了,我还是先看看文章,再帮着写写吧……”却对皇帝独创的白话文不看好。
《为什么要收税》分三个篇章,其分别是,其一,税收对朝廷财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二、国朝的税收制度和历代改革;其三、本朝财政和税收遇到的难题……
在文章中,朱由校全面阐述了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家财政的用途,并对过往的税收、以及财政政策进行了检讨。最后,又将朝廷目前遇到的困难,一一作了简要分析……
但是,出于保密的考虑,朱由校并没有将下一步税收改革的计划列举出来。而是准备看看风声,等舆论议论后再说。
起初,方从哲还是带着一种轻忽的心态阅读文章。可越到后面,方从哲就越是吃惊。由于白话文的琅琅上口、通俗易通,方从哲很快便适应了这种文章的文风。随即,却被皇帝文章中透露出的种种观点所深深震撼……
“……老臣能侍奉陛下这样的君主,真是老臣的荣幸。”方从哲老泪纵横。
浙党立足于浙江士林,本应顺从浙江民意,重视工商业发展,减轻民间赋税。可浙党却是执政党,方从哲更是内阁首辅。为了应对朝廷的财政危机,方从哲及浙党不得不主张征税。可这却违背了浙江士林的意愿,导致东林党乘虚而入,浙党成了无本之源……
“爱卿言重了,”朱由校淡淡一笑,却又问道:“方爱卿以为,这篇文章可堪入目?”
“此乃一篇上佳之作,”方从哲精神一振,提议道:“臣建议,明发天下,令天下官吏士绅,尽数阅读……”
“可是,这是白话文啊?”朱由校故意为难道。
“启奏陛下,”方从哲却反驳道:“以老臣之见,此文只能以白话书写。如改用公文,却难免有辞不达意之嫌……”
“既是这样,”朱由校不再犹豫,吩咐道:“方爱卿可将此文遍送阁部大臣、以及乾清宫诸资政,令他们阅读并提出意见。等修改之后,再明发天下。”
“臣遵旨。”方从哲连忙应允,却又迟疑道:“陛下,臣有一个想法,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爱卿只管讲来。”
“臣以为,此文明发天下后,可仿辽东粮行之例,令士林广为探讨,并摘录于报纸之上……”方从哲敏锐的感觉到,这可能是个机会。只要朝廷趁机挑动民意,税收改革必能顺利实施。而自己、浙党,也能得到莫大好处。
能想到借机挑动民意,推动税收改革,这首辅倒也称职。朱由校心中嘀咕着,却开口笑道:“方爱卿既有此意,那就大胆的去做。”
方从哲连忙应允下来,却又提起本科殿试的准备情况。
此次春闱,是朱由校登基以来首次开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恩科。朱由校便听从内阁建议,在本科中增加了一百名贡士名额,以加恩天下。又点了孙如游和解经邦为正副主考官,用两位内阁大学士压阵,来证明自己重视本科的意图。如今,贡士名单即将放榜,殿试的准备也需要着手准备。
“……按照国朝制度,殿试将于三月十五日举行。”方从哲奏请道:“请陛下开皇极殿(即太和殿,清顺治二年改名),令礼部布置考场。”
“准。”
方从哲见皇上准许,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奏章,“陛下,此乃内阁拟定的考题,还请陛下过目。”内侍连忙下来接过奏章,转呈了上去……
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殿试时间为三月十五日一天,只考试策论一题,由皇帝亲自命题。但皇帝却不是直接命题,而是在内阁拟定的题目中挑选一道。
朱由校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章,却不打开细看。而是沉吟了片刻,才徐徐说道:“殿试只考策论一道,为的是为国选材。故,选题时便需切中时弊,令考生阐述。”
“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考生秉性不同,所志向也不同。岂能用一题目取之?”
“陛下,”方从哲只听得一阵头痛,忙奏道:“有道是科场莫论文。这考试,自有几分天意在里面。如考生不擅长该项策论,却也不能怨天忧人。故历代考题,均切中当时时弊,为国家选拔亟需之才……”
朱由校点点头,心想,这就是所谓的‘考试指挥棒’,表明着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家政策方向。可是,我需要的又是哪方面的人才呢?
一时间,朱由校为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