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喜得贵子,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在三月十五日举行的殿试中,他又收获了一大批人才,统治的基础又厚了几份。
这次壬戌恩科的人数很多,共有四百人。这也是有明一来,单科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
而在以前的历史里,最少的一次是五十余人,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二百八十多人。而天启二年这一科,真正做到了大扩招。并且,还做到了开放性考题,考生可根据自己所长,自择题目进行答卷。
不过,此次录取人数虽多,朱由校却并没有因此放松要求,还本着自己的意愿,在殿试中加入了面试环节。
整个面试从三月十六日开始的,考生们要按照事先排好的次序,一一入宫觐见。而面试的过程,则是分两步举行。首先是考生做自我介绍,并扼要叙述自己所写策略的要点。其次是朱由校就所关心问题进行发问,让考生答辨。整个过程类似于后世的大学论文答辩,这也是朱由校针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弊端所采取的小小改革。
有明一朝,科举制度极其完善,完全能够使有才能的人脱颍而出。可完备的制度,反而使明朝的士大夫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自己能中进士,进而做官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他们可以感谢家族载培,恩师教诲,却不认为自己受了皇恩。这种心态太平之时尚可,而到了动乱年代,大臣们便首尾两端,坐视君难而不顾。明末的种种闹局,便是因这种心态引起。
朱由校认为,在殿试中加入面试。一则是方便自己发现人才,二则是想让新科进士沐浴皇恩,在心中能有一个感恩的种子,故此,他驳回了大臣劝阻的奏章,又拒绝了方从哲等人帮忙的建议,独自完成这四百人面试工作。
不过,这考生有四百个,而面试官只有一个,任务量还是太大了。尽管朱由校起早贪黑,尽量延长工作时间,整个面试还是整整进行了十天。到了三月二十六日,朝廷终于贴出皇榜,给期盼已久的士子一个满意的交代。
最终,江苏广信府士子王宜昊、广东广州府士子钱熙、南直隶常州府士子卢象升三人,分别获得了本科壬戌科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桂冠。
这三人的折桂,体现了朱由校的一个用人准则。即重视经济人才,提倡实用,同时还关注军事……
三人中,王宜昊主张发展对外贸易、重视工商业发展,又对国家收税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一切,都非常符合朱由校的主张。朱由校便把他点了状元,即为重视人才,也为了进一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态度。
至于钱熙,才华虽好,可在对经济理论的认识上,却和王宜昊相差甚远。有王宜昊在前,朱由校本不愿点他为榜眼。而是想着,把榜眼这个名额让给那些比较传统的士子,以示平衡。然而,钱熙策论的内容却帮了他大忙……
钱熙出身广州,离澳门极近,也曾多次和那些佛郎机人打交道。这钱熙倒也敢赌,见本次考试着重考察经济,便把佛郎机人带来的‘鹰洋’掂了过来。向皇帝提议,要废两改元,模仿鹰洋铸造银币。
这对钱熙来说,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完全是应付考试。而从考卷上看,他并不明白废两改元的重要性,一些关键的部分都没有讲透。可朱由校却不一样了,学过历史的他,十分清楚废两改元的意义所在……
传统上,中国以银子重量的‘两’做衡量单位。在使用时需要剪切,极为不便,还会造成虚耗。而官府使用时,又必须要熔铸,这给那些贪官污吏创造了极大便利。可铸成银元就不一样了,不需剪切,也不需熔铸,少了很多麻烦。
同时,朱由校还有更深的考虑。明朝中后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可惜的是,这些财富只是被少数人掠取,不是用来买房置地,就是装入坛子埋入了地下,进入流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废两改元后,朝廷可以通过禁止非货币白银流通,促使这些银子重新进入流通流域。而且,铸造银元时,朝廷也可获得部分钱息,缓解朝廷财政……
一念至此,朱由校便下了决心,点了钱熙为榜眼,为日后‘废两改元’造势。
至于卢象升,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他生于万历二十八年,现年也不过二十二岁。论起文采来,少年得志的卢象升并不十分出众。但卢象升却另有自己的优点所在……
在策论中,卢象升并没有去碰那些理财之道。而是用自己所长,来写了一篇关于军事的策论——《选用奇兵疏》。
在这篇策论中,卢象升提出,要组建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队,专门用来劫营和奇袭。这让朱由校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想起了这位明末的名将。
而历史上,卢象升也正是靠着自己精湛的武艺、高超的人格魅力,以及这长途奔袭,直捣黄龙的战术思想。在郧阳、洛阳、滁州等地,屡败闯王李自成,立下了赫赫功勋。而在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受制于人,不得不在兵少粮缺的情况下,放弃了机动灵活,和建虏死战,以至于身死军灭。
既是前世史上留名之人,朱由校怎肯放过。大笔一挥,卢象升便捡了个便宜,成了新科探花郎。点了探花后,朱由校还不肯罢休,又多次召见,并赐予衣食,使尽收买人心的手段。
可面对卢象升的感恩戴德、誓死效忠,朱由校却自认为自己捡了块宝。这卢象升,允文允武,是大将之才不假。还赤胆忠心,被后人比作岳飞。这样的一个人才,自己往哪里找去?至少,自己日后创办特种部队,或派遣海外军团,这司令官是有了着落了……
PS:大年初二,石头在此向大家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