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袁绍、曹操、李傕等十三路诸侯,拥立合肥王刘懋在洛阳城另立朝廷,与无极城的朝廷对峙。
同时,新朝廷大肆分封诸侯,袁绍是骠骑将军,刘焉是车骑将军,曹操是征东大将军,刘表是征南大将军,马腾是征西大将军,李傕是中军大将军,韩遂是镇西将军,刘岱是镇东将军,刘繇是镇南将军,张鲁是平南将军,韩馥是平北将军,王匡是安北将军,张扬是安西将军。
同时,为了拉拢其他的诸侯,新朝廷还册封袁术为卫将军,孙坚为镇军大将军,陶谦为上军大将军,王朗为平东将军,严白虎为安东将军,士燮为平南将军。
本来,新朝还准备册封孔融的,但是这被曹操和袁绍坚决反对。因为,此时袁绍和曹操二人正在出兵攻击孔融,要是这个决议通过了,那他们不是要马上撤军吗?所以,二人说什么都不同意。由于二人在联盟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诸侯只得顺从了二人。
但是,其他的诸侯,除了王朗、士燮和严白虎之外,都拒绝了洛阳朝廷的册封。陶谦等人还算是比较委婉,但是孙坚和袁术二人,却是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袁术此时手中有传国玉玺,而麾下兵多将广,正在图谋自立为帝,怎么可能承认洛阳朝廷的册封?
袁术此时占据南阳郡、汝南郡、九江郡和庐江郡四大富庶之郡,治下人口达到近五百万,拥兵四十万。这些实力,让他成为了大汉国仅次于曾炩的诸侯。现在,曾炩面临诸侯的围攻,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而袁术虽然和不少的诸侯关系不睦,但是却是比不上曾炩造成的威胁。所以,诸侯们自然的将曾炩当成了最大的威胁,必yu除之而后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术拥有传国玉玺,心思自然是活跃起来了。但是,他还是明白,如果他一旦造反,那么必定将面临周围诸侯的围攻。所以,在曾炩和诸侯的战争进入你死我活的状态之前,他是没打算采取行动的。
孙坚正在攻打士燮,要是他接受了洛阳朝廷的册封,他岂不是也要停止攻打士燮?甚至是还要和刘表、刘繇二人握手言和?
再说了,孙坚身受曾炩之恩,当年要不是曾炩赠予他的铠甲,在武陵之战的时候,他的小命早就已经交代在刘表手里了。不管是为了恩情,还是仇恨,都注定了他和洛阳朝廷的不对路。
本来,孙坚是比较倾向于攻打刘表的,但是考虑到消灭了刘表之后,他就得直接和袁术接壤。要是这样,他肯定得和袁术产生冲突。因为灭掉刘表之后,他和袁术的利益就是直接重叠了。但是现在,袁术拥兵三十余万,而他孙坚势单力孤,而且和旁边的刘繇等人关系也不太好,到那时,他孙坚就要倒霉了。
最终,孙坚决定南下攻略交州。交州虽然贫瘠,但是占领交州之后,他孙坚不但会有一个平稳的后方,而且还能对他的实力有所补益,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所以,在明了事情的利弊之后,孙坚毫不犹豫的决定南下,攻击士燮。
得到诸侯另立新君的消息,逃到北疆的大汉老臣们坐不住了,朱雋、卢植、蔡邕、崔烈、王柔等人在知晓这信息的第一时刻,就找到了曾炩。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天子如今在北疆,而且还组建了朝廷。那么诸侯的这一行为就是**裸的造反。而曾炩身为大汉国的骠骑大将军,掌天下征伐,面临如此情况,自然是应该行使他身为骠骑大将军该尽的职责,剿灭叛逆,让大汉国重新归位一统。
曾炩苦笑一声,说道:“诸位老大人,你们的心情,曾炩理解。但是,你们也要理解我的难处。北疆这些年来,几乎是每一年都有一场打仗,所以,北疆一直并不宽裕。而前不久,北疆才刚刚经历了辽东大战,军资消耗一空,此时,根本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战争。”
顿了顿,曾炩说道:“朱大人和卢大人都是沙场宿将,知道一场大战所需的耗费是多么的惊人。而如今袁绍等叛逆占据了大汉国一般的土地,六成的人口,一百余万的大军,实力尚在北疆之上。而且他们蓄谋作乱已经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情,肯定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如今,我们当务之急不是出兵剿灭叛逆,而是要做好防御的准备。”
几人心中都是一惊,曾炩说的是实情。
辽东之战,北疆出动二十多万大军,隶属四个月方才取胜。四个月的高强度大战,消耗的军资根本是难以计数。而在此期间,留守后方的军队也是时时处于战争动员状态,毕竟周边的诸侯们也是对北疆虎视眈眈。可以说,这几个月中,留守后方的军队的消耗,并不比出征辽东的军队少多少。
北疆虽然富庶,但是也经不起五十余万大军几个月的大量消耗。此时的北疆,的确承担不起再一次的大战。
几人都沉默了。
其实,曾炩这是对几人加以误导了。按照北疆军队的战斗力,此时完全可以发动进攻并取得胜利。只是,这需要他曾炩付出比较重的伤亡,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不符合曾炩的意愿,他只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曾炩很清楚,诸侯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暂时形成合力,那不过是诸侯们慑于曾炩的强大实力,这让他们感到极度的不安。但是只要拖过一段时间,等他们之间的矛盾渐渐爆发,那么,到时候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自然要少上不少。
朱雋几人并不清楚北疆军队的战斗力,只是以一般大汉国的军队来估量北疆军,这就造成了他们认为曾炩所说是真实的。当然,他们还是知道北疆军的战斗力的强悍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强悍到了什么程度。
打发走了几员老臣,曾炩开始了自己的布局。虽然在短期内曾炩不打算主动出击,但是却是不得不做好战争的准备。诸侯结盟,自然是对北疆有所图谋,肯定会主动向北疆发起攻击。
此时的北疆军队,再次经历了整编。而规模,也在征服了辽东之后再次扩大,达到了六十四万。
骑兵还是保持二十九万没有变。骑兵的花费至少是步兵的两倍,如今北疆维持二十九万的骑兵,已经是达到了饱和状态。再说,今后的战争,曾炩相信步兵更能发挥威力。毕竟,以后的战争,主角将渐渐转移到炮兵和火枪兵身上,再维持大规模的骑兵,完全没有必要。
步兵被曾炩扩充到了三十三万。其他的,还有一万炮兵和一万水军。
对于军队,曾炩在步兵方面也没打算再有太大规模的扩充。在今后的几年内,至少是一两年内,曾炩将扩充的主要兵种放到了炮兵和水军身上。曾炩打算,在两年的时间内,将炮兵扩充到一个整编军三万人,而水军则会相机扩充到五到六万的规模。
蔡邕带着陈群找到了曾炩,提出了一个让曾炩很是意外的事情,那就是朝廷改制。
蔡邕笑着说道:“近两百多年来,我大汉历经劫难,其中尤以王莽之祸,梁翼之祸,奸阉之祸和现在的董卓之祸对大汉社稷的摧残最为严重,炩儿知道发生这些劫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曾炩稍加思索,恭敬地回道:“因为外戚、奸阉把持权柄,祸乱纲纪。”
“那外戚和奸阉为什么能攫取到国家权柄?”蔡邕又问。
“因为内廷权重,皇权至上。”曾炩立即回道。对这些事,曾炩还是非常清楚的。虽说对这个时代的政体没什么研究,但是随着官爵和权势的逐渐增大,尤其是最近一段时期,曾炩也在开始思考这个时代的律法、国策中的利弊了。他所了解的太过于超过这个时代了,要是按照他的意愿,他想实行的政令肯定很多都得不到其他大臣的赞同。所以,必须加以适当的改变。
蔡邕赞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内廷为什么权重?外廷为什么权轻?皇权为什么会凌驾于相权(相权,宰相之权。泛指朝廷的权力)之上?为什么皇权和相权不能互相制约?”
曾炩想了一下,摇摇头。这个问题,他想过,如果皇权和相权能够互相制约,能够象军权一样被层层分割和互相监督,特别是实行后世的三权分立,这样的事情基本上能够避免,外戚和奸阉或许很难窃取权柄。但事实上,本朝除了建国初期皇权和相权有过很短时间的制衡外,其他时间都是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土地建诸侯的制度,改为朝廷统治下的郡县制度,这时出现了一个困扰秦始皇和大臣们的巨大难题:皇室和朝廷应该是什么关系?皇室是朝廷,还是朝廷的一部分?若把皇室和朝廷分开,那这两者之间的权力又如何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