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孙黄(一)


本站公告

    汗~谢谢几位兄弟的票票~今天竟然有3票

    ………………………………………

    此时,南京,几多欢笑几多愁。

    南京城里面,市民们在光复的最初一阵子,似乎就把热情耗光了,随着南京城外战事停歇,如今人们的生活差不多又回到了从前,不同的是如今许多人多了一项每天读报的习惯。

    当初,黄兴进城的时候,全城市民几乎是倾城而来,欢呼这一**党的领袖人物,争相一睹他的雄姿。然而,胖胖的、一脸憨厚的黄总司令似乎缺乏奇理斯玛式的伟力,市民很快失去了对他的神秘感,黄大帅的派头似乎还似乎远远不及死去不久的张大帅呢。

    几万**军骤然拥进城里,开始的几天,秩序难免有些混乱,兵痞乘机抢劫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尤其军各部争相进城的第一天,失序的情况让不少市民提心吊胆,担心送走了豺狼(张勋),又迎来了更凶狠的老虎。

    对于绝大多数市民而言,**、不**什么的无所谓,最要紧的是自家生命、财产能够得到保障。张大帅在的时候,虽然大杀**党,但好歹还没有到纵兵抢掠的程度,但是,良莠不齐的**军入城的最初一段时间,几乎就有失控的情况发生。

    所幸还有蔡司令的一支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且持了黄总司令的手令,巡视全城,维持城里秩序,才没有出现更多的混乱。

    很快的,城里的秩序总算安定了下来,市民们基本上没有遭受什么损失,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去。他们心里对维持城内秩序的蔡司令和他的部队,都暗暗感激。

    入城几天之后,各支部队的风貌也充分显现了出来。除了蔡司令的部队,各支部队都在争着接收前清的官产,大肆招兵。**军的高级军官,也多数都搬进了逃跑清吏的公馆,南京城高档的茶楼、酒楼、戏院和ji院,常常能看到他们在卫兵簇拥下不断出没的身影。这个时候,南京城的富户们,对他们可是巴结得很。

    只有蔡司令和他的部队,一律住在营房,每天还按时操练。南京市民如今已经知道,这是从武昌赶来的首义部队,他们的直属上司就是如今名头最响的两湖王大都督。

    甚至蔡司令所在的营房,也不断有富户前往求见。没有要事的时候,年轻的蔡司令总会一脸和蔼的出来接见他们,温勉一番,却从不接受他们的“礼物”。甚至,在他们临走的时候,蔡司令还会送给他们一些“礼物”:新出炉的《大汉报》以及武昌军政府新出台的工商政策宣传手册。

    这些天,蔡司令部队中的随军文员,已经在南京城设立了几处报刊的售点,阅读五文钱一份的《大汉报》(还经常免费派发),很快成为了许多南京市民每天必做的功课。

    南京城内的许多年轻的小伙子,最为遗憾的是,蔡司令的部队竟然不像其他各支部队那样设置招兵点。许多年轻人大胆地来到蔡司令部队所在的营房外面,要求参军,然而,除非真有一技之长,又或者是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最终只能恹恹而返。

    几天前,苏督程德全,在前清状元公张謇的陪同下,也从上海来到南京屡任,重新掀起了一次小小的热潮。

    51岁的程德全见到比他小了14岁的黄兴的时候,一口一个“克公”,恭敬得不得了。

    据说是在蔡司令的劝说下,占据了前督署衙门的镇军林司令,才爽快地把地方让了出来。

    可是程德全通电就任江苏都督,着手组织都督府的次日,却差点发生部分士兵哗变的情况。

    原来,士兵们有几个月的薪水没发了,他们原以为程德全和张謇肯定带了饷银过来,没想到他们来的时候也是两手空空,最后还是蔡司令奉王大都督电令,把原先缴获的张勋带走的数十万两白银,交给黄总司令派发,才算把士兵们安抚下去。

    …………………………………………………………………………

    此刻,**联军指挥部的会议室里,几个年轻的指挥官一如往日在斗嘴,总司令黄兴已经习以为常,懒得呵止他们。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的一章椅子上,微眯着双眼,意态有些萧索。

    他刚刚接到了上海发来的改选自己为大元帅的电报,却并无得意的感觉,反而心中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大元帅一职竟然是一个后辈小子推让的结果

    南京城外**军被北洋军压制着,作为总司令,他本来就有些脸上无光。各省代表初次推举临时政府的大元帅与副元帅,他居然被一个后辈小子压了一头,这更让他情何以堪

    黄兴自问对权力不是很在乎,但发生这样的事,他脸面上不免觉得有些过不去。经此一事,对于孙武,他虽说不上憎恨,但也绝无好感。

    哎,想不到我**半辈子,威望竟然还抵不上一个参加**才区区两三个月的后生小子黄兴忍不住自嘲的一笑。虽说他笃信“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但当真面临一个小辈后来居上的情况,他的心里还是有股酸溜溜的味道。

    说起来,他对王麟的感觉却是比较复杂。如今聚集在南京的数万**军,算是亲黄系的部队只有粤军和沪军的一部分,但是真正对他奉命惟谨的,却只有蔡济民指挥的湘鄂赣联军。镇军司令林述庆是个骁将的性子,而浙军、光复军,对自己就最多只有表面的客气了。这样说来,自己这个总司令,能够勉强维持下来,还是承了王麟的情。更不用说自己在总司令任上唯一发的一次饷,其来源乃是鄂军缴获的张勋掳走的库银。

    黄兴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南京打下来后,局面竟变得更为棘手。打南京之前,各部队基本上都能遵奉自己号令,南京一克复,各部却几乎完全把自己的号令抛弃于一边,争相抢夺饷械,大肆扩充人马。黄兴是个宽厚而差不多公而忘私的性子,的确当得上后世“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评论,况且他很早就党的二号人物,没有更进一步的**,因此他不能理解那些年轻的**党军头,初尝权力滋味之后,还想更进一步的心理。

    南京城各部大肆扩充,造成如今饷械俱缺的局面,黄兴束手无策,只有扼腕而已。好在还有蔡济民指挥的湘鄂赣联军,一直坚守着前线,直到与北洋军暂时休战,仍牢牢地掌握着浦口港,总算军事上不是太难看。

    黄兴约束不了各军,不是他无能,实在是他并无把各军整合成自家私军的心理,用后世的话说,他实在不是个军阀或枭雄的料子。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但这也正是黄兴之所以为黄兴的根本所在。

    黄兴想起上海方面转发过来的王麟的那封电报,电报中,王麟坚称自己不是担任大元帅的适合人选,“无论从何种角度,大元帅一职非克强先生莫属”。嘿嘿,此子的性子,看来还是个可交之人,可是自己也无颜接受他的推让啊。况且,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使得自己不便担任此职。

    黄兴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不就大元帅一职。

    “一鸥”黄兴突然高声喊道,吓得正在斗嘴的军官们赶紧停止了争吵,暂时安分了下来。

    很快,从门外跑进来一个胖胖的少年军官。他是黄兴的儿子黄一鸥,黄兴从香港启程时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此时他是黄兴的副官。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早在7个多月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之时,他就追随在父亲黄兴身边,差点父子同殉**。

    “父亲,什么事?”黄一鸥虽然已经1岁了,但脸上还是有几分青涩,他的少年朋友们偶尔笑他是“虎父犬子”,他也只是羞愧的笑笑,不以为恼,他不缺少胆量,但限于天分,他的能力确实远远无法和他父亲少年时候相比,不过,他父亲的宽厚勤勉的性子,他倒是继承了十成十。

    “给上海方面回电,就说‘顷接孙中山先生来电,他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就任大元帅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为鉴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是故,兴决不就大元帅之职,等待孙先生回国,再组临时政府。’记下了吗?记好了就拿去拍发。”黄兴一字一句地念完,等黄一鸥记录在了纸上,又接过来检查了一遍,方才吩咐他退下去。

    望着儿子渐渐离去的背影,黄兴脑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与孙文共事以来的点点滴滴,又想着自己当前的为难处境,胸中忍不住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滋味。

    **党中人皆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一定程度上自己与孙文的组合确实是黄金组合,**党能有如今这样的声势,孙黄携手实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两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协和,许多复杂微妙处,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