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据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
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当然,这里含有些老师对他的看法)
文德接着回忆,大约两年前吏部中曾有文案记录有董卓的发迹经历,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
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
这次经历可是董卓发迹过程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这可是乱世中崛起的重要本钱。
想到这儿,文德记起老师对他讲过的一段故事,借以纠正他对董卓因直觉上的厌恶感而产生的轻视。(老师就是这样,总不爱直接指出,非要拐弯抹角;还沾沾自喜的称其为启发式教授,每每故作姿态的叹息道:吾从不好为人师啊!。我看哪,也是一十足的自恋型书生,呵,呵)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温的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温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缎九百匹。
董卓称,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百匹缎全部分给了吏卒。
从这就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么看来,董卓现在成为西凉军阀首领也就不足奇怪了。
如此人物在这西凉谣言四起,人心不稳;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藏匿于幕后,究竟在布什么局呢?
应该说董卓野心勃勃,犹如虎狼之人,决不会甘心情愿的于西凉偏安一隅;年内京城必乱之势,凡有为之士皆拭目以待;他也决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那他为什么不急着除去韩遂这个后患,安定自己的根据地,然后调和好部下四将的关系呢?
时间可不等人啊,他为什么不急呢?
“嗯,嗯?……哦……如果这样……难道?!”文德被脑海中冒出来的新点子深深的吸引住。“去将隐匿游击的韩遂军找出来,一个一个将各地的叛乱平定,那样做太浪费资源了,需要花的时间及人力物力,不可计数。”“将敌人主力吸引出来,让他们自己集中起来,然后再集中兵力一网打尽,这个构想还不错,很符合现在的局面,当前董卓的攻略应该是尽快的解除韩遂的威胁,好腾出手来南下关中,进逼京城。”“若是这样那问题就来了,首先,他怎么让分散隐藏的敌人主动集结在一个地方呢?敌人之所以会分散隐藏,目的就在于想分散我们的兵力,怎么可能会放弃目前这种优势,而集中到一起呢?韩遂他们也会知道若集结到一起的话,我们不也就可以将兵力集中起来,全力攻打他们了吗?”而且把敌人集中在一处,他们的战斗力会增强,基本上是违反分散敌人兵力然后各个击破这项兵法基本原则的。“当文德若有所得的时候,从郿郡往凉州的大道上奔驰着一队骑兵,大约有一百多人。他们所骑的全是关外骏马,时而加鞭飞奔,时而缓奔,以便使冒着汗水的马匹稍得休息。马蹄声在霜冻的、寂静的、夜色沉沉的旷野里像一阵凶猛的暴雨,时常从附近十分残破的村庄里引起来汪汪犬吠。一些惊魂不定的守夜人躲在黑影中向大道上张望。
身为西凉军阀首领董卓首席参谋李儒,骑着董公最心爱的骏马云电骥走在中间,心头上压抑不住的兴奋着。从一月间,军事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起色后,他曾经连上十疏,详详细细的向董公阐述了这个他认为是目前他所献出的最为出色的谋划。
也是最为及时,冒险的谋略。而现在,已到了整个计划发动的关键时刻,由此以后,协助董公临阵指挥,独当一面就非他莫属了!因此当他听到韩遂主力来袭后,胸中禁不住一阵激动。
李儒在心中暗暗发誓:“仰仗董公之天命,此役成功,以尽展微臣之所长。臣即肝脑涂地,亦所甘心!”
伴着狠劲,激荡的马蹄一起一伏。他低声吟哦:“四海如鼎糜,千里鞠茂草;抚剑惊四顾,何为守蓬蒿!
我来了,我之剧本,我之舞台!“此时谁也未曾看到,一幕远比现在更为华丽和广阔的舞台已悄悄的铺开在西凉群雄的面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