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徐家


本站公告

    朱由校和徐光启以及商会的一众头目来到货场的休息室,屋里有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徐光启此次带来的西洋作物产品,有地瓜,玉米,土豆番茄等物,一名商会伙计按照朱由校的指点把玉米脱粒,地瓜切成小片,朱由校领着众人一边看一边介绍:

    “地瓜此物我也是听说过,这是西洋传来的作物,开始先是在福建一带种植,北方还是很少见的,我还知道地瓜的产量极大,又不占良田,要是推广的话就可以让粮食产量大增,缓解大明粮食缺乏的状况,但现在大明国内并不认同此物,想推广也推广不了,更重要的是地瓜难以当作主食食用。虽然推广很难,可是人是活的,只要想真正推广,办法总能想得出来,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推广此物。”朱由校说着,大家在一边看着,伙计们把地瓜和玉米处理得差不多了以后,拿过一个盆来,先放进去一些地瓜片,再放进去一些大米、小米、豆类等,看着按一定比例掺合着显得很美观的一盆杂粮,一众人等惊疑不定。伙计并没有管这些人想些什么,他按照朱由校的吩咐把盆里的杂粮倒进一只锅里,然后加水放在火上煮,等了一阵子以后,锅里飘出一股异样的香气来。徐光启到此时算是明白朱由校想干什么了,不由抚掌大笑,说道:“李公子倒真是聪明过人,地瓜难以当作主食推广,那么就混在杂粮当中作为煮粥的粮食,即能降低杂粮的成本,又能增加煮出来的粥的口味,实在是一举两得啊,公子此法当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朱由校听完后不由汗颜,心想这徐光启夸起人来到真挺让人不好意思的。和着徐光启,商会的一众人等都夸赞起来,倒真让小朱有些飘飘然了。正好在这个时候粥煮好了,大家就不再说话了,各人拿了一碗粥来尝个鲜。这一尝不要紧,每个人都不由得挑起大指来称赞,真好喝啊,大米香软,地瓜甜腻,玉米豆类加味,没想到这几样东西掺和在一起竟能煮出这么好喝的粥来。喝完之后都回味不已,朱由校看着暗自好笑,把这些东西煮成粥大概是后世才有的吃法,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在做米饭的时候在锅里放上几块地瓜,煮出来的米饭,和着地瓜一起吃,平常的一顿饭就变得很好吃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经历,他才想出了地瓜的使用销售办法,但是有一点朱由校没有说出来,这东西不但能平抑粮价,量大养人,还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当然要做的事情可不是随便可以向人说的。那些精明的商会成员已经看出这种办法的好处,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计算着用这个办法能获得多少收益起来。最高兴的是徐光启,看着新作物以这种方法来推广,大有可为的时候,他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地瓜虽小,却承载着徐光启一个大大的强国之梦啊。

    接下来朱由校开始和徐光启谈起生意来了,这次徐光启虽然把自己在天津种植推广新作物以来所产出的全部带了过来,但和朱由校心里期望的数量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于是朱由校和徐光启商定明年要大量的新作物,有多少要多少,还要他派人过来指导种植,又让商会里家中有地的人员划出一部分不是良田的地来种植这些新作物,收获后进行加工,再在商会旗下的粮店出售。众人听后均是大喜,一时间大家都感觉前途是无比的光明。

    诸事办完后,朱由校和徐光启谈兴不减,因而徐光启邀请小朱到他家中一坐。朱由校当然很想到徐光启的家好好看看了,在他心中徐光启的家就象是这个时代中国的科学圣殿,他更想的是和徐老先生好好谈一谈科学技术,再到他家里捞点科技书籍回去看看,应该很不错,于是两人相携一起向徐光启在北京的住所走去。

    到了徐家后发现得到消息的耶稣会的一众会员也都等在那里,见到徐光启后纷纷上前来热情地打着招呼,“亲爱的徐弟兄,再见到你真是太好了。”接着这些个洋鬼子一个个地上来行拥抱礼,不光徐光启不习惯,连小朱看着都摇头,洋鬼子的热情实在让谨守中庸的中国人难以接受。等他们拥抱完了后才发现后面跟的朱由校,这些个洋鬼子更高兴了,一个个赶紧过来拱手行礼,说道:“亲爱的世子殿下,在这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你给我们定的项目如今已经完成了,真希望你能早点去看看我们制造出来的四轮马车,做出来可真不容易啊,中国的道路状况实在太差,材料又不过关,最后我们只能加强一些结构,结果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完成的。”这几个洋鬼子说得热闹,却让徐光启听得很是糊涂,有些惊疑地看着朱由校,不明白他的身份是什么,这倒底是怎么回事。一边的王徵赶紧过来把朱由校的事情一讲,徐光启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等回过头来后赶紧大礼参拜这位未来的皇储,现在的皇太孙殿下。朱由校笑嘻嘻地把徐光启给扶了起来,说道:“徐老不用客气,我可不喜欢别人没事老跪来跪去的,在这一方面西方人可比我们强多了,老跪来跪去的,麻烦,还浪费时间,有这空多干点正经事才对,另外我是用化名私自出来的,徐老千万不要把这事给泄露出去,要不然的话家父就有麻烦了。”徐光启赶紧称是,接着恭恭敬敬地请朱由校到书房坐下,一众人等都到书房谈论起来。朱由校一边聊着,一边四外看,徐光启到也不以为意,小孩子都这样,到别的地方就觉得新鲜,就爱四处看看。

    徐光启的书房里摆着大量的书籍,朱由校些到很感兴趣,他知道徐光启著述颇丰,而且多是科技书籍,于是就在书房里四处打量,想找点自己喜欢的科技书籍以后看看,要知道在后世想看到这个年代的科技文献不容易啊,但他在书房转来转去倒没看到几本他能看的书,和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一样,徐光启的书房里的多半的书籍自己看不下去。正转悠着,无意中突然发现了一部手稿,拿起来一看,竟是他很久没有见过的西方文字,看到这他好怀念从前那些学英文的时光啊,正高兴着呢,徐光启发现他对这本手稿很感兴趣就走了过来,小朱就对徐光启说,“徐老,你这本书倒挺有意思的,上面的字象蝌蚪似的,曲里拐弯的,好玩。”

    徐光启哈哈一笑,说道:“世子殿下,这部手稿是老夫最近所作,是介绍西方的拉丁文字的书稿,还没有写完,世子殿下如果喜欢就拿去看好了。”朱由校当然得拿去看看,以缅怀过去的时光。另一边利玛窦凑过来说道:“想不到殿下还喜欢看我们西方的文字,我这还有一份书稿,名叫《西字奇迹》,很是有趣,我将中国的一些文字用西方文字来注音,殿下感兴趣的话,不妨拿去一起看看好了。”

    朱由校接过他的书一看,更是高兴万分,这本书里他看到了一些自己很熟悉的东西,那就是拼音,利玛窦用一些拉丁字母给书中的汉字注音,朱由校心中狂喜,这就是汉语拼音发明的开始啊,原来自己以前熟悉的汉语拼音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明的,而发明人竟然是利玛窦。

    说来有趣,任何一个人学习外语都会感觉很吃力,于是就会用自己熟悉的办法来简化学习外语的难度,这种事小朱前世的时候就干过,记得从前学习英文的时候,英文发音也太难了,大家都喜欢在英文单词后面加上汉字的注音,比如:英文-Thss下面的学生就有注音为雷死一兹的,当然这种行为是很受英语老师痛斥的,英语老师经常说你要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的话是根本学不好英语的,但学生们就爱用这种办法学习。记得从前还看到过更雷人的用汉字标注英文单词的,必需的英文单词被标为妈死,公共汽车的英文单词被标为爸死,到学校的英文单词被标为死光。那个时候他不得不感叹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他更听说过汉字用英文标音的,美国人学汉语就有用英语音标来标音的,想来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学习交流都有这种情况吧。现在他看到这本书后,感觉到了那种很熟悉的从前的学校生活的气息,想来这个利玛窦大概觉得用自己熟悉的拉丁文字母给难学的汉字注音是一种简化了的学习方法,更是快捷方便的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于是他就写了这样的一本书,却想不到这是汉字拼音的发明的开端,朱由校手里捧着这本书十分激动,有了开端,那么就会有以后的发展和完善,呵呵,中国可以提前进入汉语拼音时代了。

    不提他在一边高兴,坐中的人可以说是言谈尽欢,大家都是喜欢科技的,谈起科技话题来都是一脸的兴奋,徐光启听说王徵在想办法复制古代书籍中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时,很是感觉新鲜,当下就要去工坊去看看,了解一下这些车辆的制作进程怎么样了。于是大家就都起身来向外走去,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向郊外的主工坊走去。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一路走来,看着郊外的迷人的田园风光,当真让人精神振奋,小朱看着这片热土,看着不时忙碌着的人们,感受到了一股浓烈的生活气息。此时城外的庄稼已经开始收割,一大堆一大堆的稻草堆积在田间地头,看着还在忙活的农民们,朱由校真心的希望今年是个丰收年。他记得历史上从万历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小冰河期,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苦难历史,如今的大明正处在气候变化灾害频起的前夜,他知道过不了多久,中华大地上就会上演一幕极其可怕的灾难图景,无数的历史书上的可怕记载竟让人不忍去看,其灾难之广大让人极为吃惊,更可怕的是这灾难竟一直持续了近七十年。我那苦难的中华民族啊,小朱在心里哀叹,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带领着中华民族渡过这场灾难。

    正感叹间,突然他感觉自己想到了点什么,仔细想着却又抓不住那一丝飘忽的思绪,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所以然来,朱由校不由得暗恼,心想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自己总是有这种莫名的想法,可就是想不起来自己该想什么了。最后实在想不出来自己应该想什么了,就只能放弃,转而欣赏起周围的景物来。

    到了工坊以后,众人看到这里正忙得欢呢,如今这座工坊虽经一再扩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工匠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徐光启饶有兴趣地在内参观,看着水力驱动的长锯把一段段的木材变成板材,经过处理后变成可用的木材,再上到车床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制造,其速度之快,机器之利,运用之妙让徐光启惊讶不已,等看到制成的产品后更是爱不释手,工坊里的一切都让徐光启感觉到新鲜。他更感觉到一种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座工坊中闪现。朱由校皱着眉头看着工坊里忙碌的人们,工坊生产量大了,就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刨花、锯未堆得到处都是,碎木块也不少,是该想个办法处理这些东西了,突然间他想到了个主意,等他把一切都想通了以后才发现,原来在路上抓不到的思绪竟是这么回事,自己从前怎么没想到呢?

    几个洋鬼子制造的四轮马车已经造好了,就摆在工坊院内,众人看了一翻,朱由校叫过工坊的负责人,让他找人把这辆四轮马车好好装饰一下,有些地方更是要加强一下结构,以后就作为自己的专车使用,并且一定要派人弄清结构和制造方法,以后是要开个马车制作工厂的,到时候就生产这种四轮马车,那个负责人急忙点头答应。

    接着由王徵领着大家去看他主持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研制现场,记里鼓车已经制造出来了,其原理无非是先测量轮子的周长,再根据轮周设置齿轮结构,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也驱动齿轮转动,等齿轮转动到一里路程的时候,由齿轮驱动的安装在车辆上的机器小人就挥动鼓槌,敲一下鼓,以表示一里到了。众人看得是一阵新奇。朱由校心中不由哀叹,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中国在远古的时候就发明出了这种车了,可惜的是后来失传了,东汉的张衡又把这种失传的车辆再制造出来,可惜的是这样伟大的发明竟不受人重视,汉一亡,记里鼓车再次失传。当然也许后世的现代人对这种车不屑一顾,但这种车辆的设计理念是现代车辆里程表设计思路的前身,中国人有了这么好的设计理念,竟不能好好发展,以至于后世现代的汽车工业成就了外国人的强大,而让朱由校感觉更加凄凉的是,王徵复制出了这项伟大的发明相信根本没有办法在京城里引起轰动效应,更没办法推广使用,现在的大明真的很让人觉得无奈,皇帝不上朝理事,官员缺乏,政务荒疏,士子书生们只知道八股和女人,还有妄议朝政,大话连篇,就是不干一点正事,这辆记里鼓车可能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中国已经开始衰落了,相信几百年后的人们也只能在历史记录中得知中国曾经有过如此伟大的发明,但要问到为什么没有人重视这项发明,为什么不把这项发明继续进行下去呢?不知道有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指南车目前还没研究好,只摆了几个车架子,耶稣会的一众人等和王徵徐光启一下子围了上来,对着这些个设计方案指手划脚,纷纷讨论起如何实现的方法来。朱由校此时却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因为他还有事要去办,于是小朱叫来王徵,让他好好招待徐光启,带着徐光启去工坊看看,研究一下什么的,交待完了以后,他急匆匆地向外走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