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章 人界大危


本站公告

    om(接:东华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初,流传至元代。

    东华派自称其教始于元始上帝和灵宝天尊,祖述灵宝道士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尤以南朝宋道士陆修静为其宗祖。据此,可知该派乃是从灵宝、阁皂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灵宝派盛于南朝,唐以后衍变为阁皂宗,在两宋时虽与茅山、龙虎二宗并称‘三山符箓‘,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之兴盛。故常有灵宝道士另辟蹊径,企图独树一帜以振宗风,东华派即是从中分衍的支派之一。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之《宁全真传》看,东华派的肇始者为王古和田灵虚(名思真),创建人为宁全真。据称,北宋末,有尚书王古,‘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又有道士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玄受三洞经教,与东华丹元玄旨会合。‘陆修静逝世后,被谥为简寂先生,宋徽宗教封为丹元真人,故上文所云丹元真人、简寂先生,皆指陆修静。陆修静是南朝宋时的道士,故北宋末的田灵虚所谓‘遇陆简寂于庐山‘者,纯属伪托,作为创教的准备。但他二人并未创立东华派,而是把创教任务交给了他们的弟子宁全真。

    宁全真(1101~1181),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人。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风角鸟占卜术‘。①家贫,无以自给。尚书王古曾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知全真有道,乃檄充史椽。又闻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而得道,遂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指宁全真--引者注)根器深重,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yu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

    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②此后不久,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宁全真亦奉其生母到南方,又得仕子仙所授‘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生母亡后,复为宁姓。绍兴(1131~1162)中,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加‘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礼,皆命其主典。孝宗(1163~1189)朝,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士夫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弟子何淳真家,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逝世,享年八十一。宁全真所传弟子甚众,知其名者有:赵义夫、宋扶、何德阳、王承之、章友直、宗妙道、胡元鼎、胡次裴、赵怀政、胡仲造、杜文豫等。可见在宁全真周围已集合起大批弟子,他所创建的东华派已初具规模了。

    东华派以元始上帝、灵宝天尊为最高神,以《灵宝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崇尚斋醮科仪。编纂有道法与斋醮方面的经书,《正统道藏》第五十一册所收的《上清灵宝》六十六卷,题宁全真授,王契真纂;第十二册所收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题宁全真授,林灵真编,是后人在林灵真所撰的《济度之书》十卷基础上扩充编写的。

    东华派在南宋初形成后的传播情况在《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中,列有其传系:王真人,讳古,字贤孙;田真君,讳思真,字清夫;宁真人,讳全真,名本立,字道立;王真人,讳谼,字光宝;赵真人,讳德真,字义夫;宋真人,讳存真;张真人,讳洞真;

    孔真人,讳敬真;卢真人,讳湛真;薛真人,讳熙真。上列宁全真之后的王、赵、宋、张、孔、卢、薛诸人,不见他书记载,其事迹不详。

    张宇初《岘泉集》卷一谈诸符箓派的源流时,曾谈到灵宝派分衍为东华派及东华派的承传谱系:‘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而玄一三真人阐之。次而太极徐君(徐来勒)、朱阳郑君(郑隐)、简寂陆君(陆修静)。倡其宗者,田紫极(田思真)、宁洞微(宁全真)、杜达真、项德谦、王清简、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谦之、镏冲靖,而赵、林、白、陈而下,派亦衍矣,是有东华、南昌之异焉。‘所述田思真、宁全真为东华派的开教祖师,已如上述。其后诸人中h入寇谦之、杜光庭,是时序颠倒,可以不论;金允中、镏冲靖二人可作简略介绍。

    金允中,南宗道士,于理宗(1225~1264)时编著《上清灵宝》四十四卷,该书卷十七有云:‘允中经师高君,自京南渡。绍兴之初,化行江淮间,所行上清灵宝乃古书也,自唐末五代时流传者。高君归老于新安,……其法则主于《度人》一经,其斋则遵广成(杜光庭)之科。先籍师唐君受传,以付刘副观,刘君受传以付金允中。‘‘允中度师刘君再行奏受斋法于正一宗坛蒋君九思,奏法于田君居实。‘

    卷二十三又云:‘允中先经师高君章本云,臣姓高,属徽州祁门县紫元庵焚修。‘看来从绍兴初的高某,传至刘某,再传至金允中,是南宋东华派传承的一个分支,但因资料缺乏,其传播情况尚不得其详。他编著《上清灵宝》时,十分强调封建伦常对行法的作用:‘惟忠惟孝,遵守礼法,是科教之本也。‘又称:‘求仙之道,礼法为先,灵宝乃孝道明王之教,以孝悌为主。忠直孝敬,自可动天地,感鬼神‘。③又十分强调善恶报应,要修道者行善远恶。说:‘夫yu学道慕生,上隶真人,玄心栖邈,恭诚高灵者,当得世功相及,祸恶不侵,阴德流根,仁心下逮,乃可步真索仙,度名青府耳‘。④

    《岘泉集》所云镏冲靖,实为宋宁宗、理宗时道士留用光,曾封冲靖先生、冲靖至德昭应真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末,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和张雨《玄品录》卷五皆有其传,所记略有出入。留用光,字道辉,江西贵溪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之《留用光传》谓其‘少解悟玄学,受法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道士蔡元久。元久,宣和间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王道坚三世孙也。既入道,……诸法书靡一不练,专以玉府五雷法正一法为宗主‘。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留用光传》则谓其年壮时遇汉天师传法,所得为‘天心五雷法书‘。该传云:‘既壮,无所闻道,往游南岳,至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道逢一道人,自言是张辅元,与用光偕行。……次长沙(今属湖南),张谓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观子之变,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编书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启视,乃天心五雷法书。‘张雨《玄品录》卷五《留用光传》所记同此,只‘五雷书‘讹为‘吾雷书‘,且前无‘天心‘二字。《龙虎山志·留用光传》又称:

    ‘宋庆元(1195~1200)间,衢州(今浙江衢县)旱甚,郡守沈作砺……延命祷雨,而雨。郡上有事,后复祷雨于朝,亦雨。用光年四十,未得度为道士,至是即御前赐冠服,制三授至左右街都道录,太一宫都监,赐号冲靖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撤(龙虎山)上清宫新而大之。嘉定(1208~1224)间,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后理宗立,复召用光,(辞谢)……越旬余……而化。向之张辅元者,或谓为汉天师也。‘《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留用光传》谓,光宗时授冲靖先生,升左街道录。元代追封为‘五雷宗师冲靖至德昭应真人‘。观上面诸传所记留用光的行谊,很像神霄派道士,其得‘天心五雷法书‘又似天心派道士。但张宇初为明初正一道首领,其《岘泉集》将留用光归入东华派道士,或许是有根据的。

    入元以后,东华派的主要传人为林灵真(1239~1302)。

    灵真,名伟夫,字君昭,法名灵真,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今属浙江)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经纬史传、诸子百家、若方外之书,靡不洞究。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犹为加意。因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复庵先生戴公煟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曾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

    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⑤其所云虚一先生林公,不详,东华先生薛公,即前举《灵宝源流》所列之薛熙真,亦不详其事迹。《灵宝源流》在薛熙真之后,继列水南先生林真人,讳灵真,证明后世东华派道士确已承认其为‘绍开东华之教‘的‘一代真师‘了。大约在元世祖至元末,被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退居琳宇,尽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一教法,撰辑为篇目,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即对灵宝斋醮科仪书进行整理增补,写成《济度之书》等,是东华派著作的撰述人。

    林灵真于逝世前,所传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

    在方外则天师门下高闲董公,宗师堂下闲闲吴公,金华谢公,括苍雨峰周公,武林隐王公,吴门静境周公。派孙有庐山钟岳于公,赤城天乐赵公,武陵廛隐方公,练溪岩谷周公,虚舟平公,竹外张公。此玄门之表表尤著者。……可谓一时授受之盛‘。⑦上列诸人,除闲闲吴公为吴全节外,余皆不详。

    林灵真临终前,贻书弟子林天任,命嗣其教。林天任,《仙都志》卷下有传,号横舟,昆阳(今河南叶县)人。曾出仕为修职郎,后归心玄学作道士,尝‘采摭道典,黼黻教科,屡阐黄箓大斋‘,曾被授命为凝和通妙观明法师、玄学讲师。

    林天任虽被授命嗣教,但《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历代宗师名单中,却未列其名,而是在林灵真之后,列:太极高闲先生董真人,讳处谦,字巽吉;三十九代天师太玄真人,讳嗣成。这是该书所列的最后两代祖师。《林灵真传》称‘高闲董公‘(即董处谦)是天师门下弟子,即正一派龙虎宗道士;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于元延皊三年(1316)嗣教作正一教主,表明此后东华派即融入正一道而不单传。

    神霄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宋末,流传于南宋至元明。

    ‘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并对之作了如下的描绘:‘高上神霄,去地百万。……

    神霄之境,碧空为徒。不知碧空,是土所居。……况此真土,无为无形。不有不无,万化之门。积云成霄,刚气所持。履之如绵,万钧可支。玉台千劫,宏楼八披。梵气所乘,虽高不巍。内有真土,神力固维。太一元jing,世不能知。‘可见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盖取其高远尊贵之义。

    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王文卿。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称,王文卿,字予道(或曰字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建昌南丰人。自称早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泽),遇一老妪(据说是电母),授以嘘呵风雨之文,再经汪君指点,乃能役鬼神,致雷电。此后,除旱治疾,济人甚众,名闻江湖间。据赵与昔《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载,永嘉道士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该《传》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

    在神霄派创建过程中,林灵素对该派亦有建树。据称,他游西洛时,路遇一道人,姓赵,与之交游数载。一日,道人去世,遗囊中有书三册,名曰《神霄天坛玉书》,或称《五雷玉书》,写明‘付与林某‘。后复见赵道人,告之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受《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云云。据说该书‘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雨符咒‘,林灵素得此书后,‘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jin治疾苦,立见功验。‘政和六年(1116),因徐知常引荐,被徽宗召见。为了迎合徽宗私意,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号长生大帝,陛下是也。‘

    徽宗大喜,诏将福宁殿东所建之玉清和阳宫,改名玉清神霄宫,诸州之天宁观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宫,中祀长生大帝君(实为徽宗)、青华大帝君像。由是神霄派声势益盛。

    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亦对创建神霄派有贡献。张宇初《道门十规》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陈、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其中的张,即指张继先。张继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颂》,以阐发雷法理论。

    神霄派为了标榜其教之古远,称其教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或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火师汪真君则为阐教之祖师。宣称王文卿之法术即为火师汪真君亲传。但火师汪真君何许人也?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火师汪真君传》载,汪真君,名子华,字时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生于蔡州汝阳县(今属河南)。年四十,而三举不第,乃弃儒学道,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李约,再师赤城先生司马承祯。后遇安禄山之乱,弃家南游,住南岳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山。再遇紫虚元君幸南岳,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备,于德宗贞元五年(789)飞升。据此,火师汪真君虽有其人,但无传习神霄雷法之事迹;然而有关王文卿之传记皆云其于北宋末亲授王文卿劾召雷雨之术。但此时去枉真君逝世已三百余年,何得亲授?由此可见主文卿辈劾召雷雨之术,并非出于火师汪真君,实乃王文卿辈之自创,因而神霄派之历史,也只能始于王文卿。

    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这是神霄派区别于其他道派的主要特点。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jing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内丹修炼),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王文卿云:‘斩勘五雷法者,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而修之,斩灭尸鬼,勘合玄机,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日炼月烹,胎tu神化,为高上之仙。外而用之,则新除妖孽,勘合雷霆,呼吸五气之jing,混合五雷之将,所谓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旸而旸,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

    继王文卿之后,有萨守坚者,以神霄雷法闻名于两宋之际。倪岳《青溪漫稿》和《明史·礼志》谓其为蜀人,在宋徽宗时,从王文卿、林灵素学法;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则谓其为山西汾阳人,自称汾阳萨客。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称他‘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他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文,以阐述神霄雷法。其《雷说》云:‘法本诸道,道源诸心。能以吾之jing神,融会一气之jing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气,二气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运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气不在二气,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质之。‘因此神霄派道士都非常重视内丹修炼,以之作为行法的基础。

    至南宋,神霄派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有称传自王文卿者,有称传自林灵素者,有称传自张继先者。虞集《正侍宸记》谓王文卿于南宋初逝世后,得其传者,唯新城高子羽,子羽传临江徐次举,次举传金溪聂天锡,天锡传临川谭悟真,人称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仍活动于人间。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云:建昌王文卿既以道术著名,其徒郑道士得其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若响若答。

    南宋理宗时道士刘玉(字清卿)为《神霄金火天丁》作《后序》,记有林灵素所传一系,称:‘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

    《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绪余论》又记张继先所传一系,称:‘地*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引者注),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浙、闽、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以上所列诸人的事迹皆不祥。

    南宋时期的金丹派南宗亦兼传神霄五雷法。白云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称,火师汪真君命其弟子辛忠义传法给陈楠,陈楠传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曰:‘真师(指白玉蟾--引者注)告元长曰:……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道法会元》卷一百四《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所列师派即为: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火师真君汪康民,辛忠义,陈楠,白玉蟾。《道法会元》卷八十三《先天雷晶隐书》所列师派稍有不同,为:

    李亚,汪守真,王文卿,白玉蟾、金逵……。说明南五祖之陈楠、白玉蟾确系神霄雷法的重要传人。

    由上可见,南宋时期传习神霄雷法的支派甚多,神霄派在当时传法颇盛。不仅如此,当时各个支派中又随时分衍出若干小支系,使该派的传衍既盛且杂。《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绪余论》称,起于虚靖天师的地一法,传至后来,‘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矅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之分,使学者莫之适从。‘明张宇初说:‘神霄则雷霆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师汪真君阐之。次而侍宸王君、虚静真君、西河萨君、伏魔李君、枢相许君。倡其宗者,林灵素、徐神翁、刘混康、雷默庵、万五雷、方贫乐、邓铁岩;而上官、徐、谭、杨、陈、唐、莫而下,派亦衍矣。‘又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酆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可见神霄派在南宋时期传播十分繁盛,但也十分杂乱。

    入元以后,传林灵素、张继先者转衰,传王文卿者较盛。

    其主要传人为莫月鼎(名起炎)。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约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1294)。初从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徐无极受五雷法,继闻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

    虽嬉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元世祖曾召见试其术‘有验‘,有旨令掌道教事,以老耄辞,遂给驿南旋。此后,佯狂避世,浪迹江湖。莫月鼎之弟子甚众,但所得王文卿之秘籍,一如邹铁壁,不轻易授人,因此得其真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二人。后‘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玄真尤号伟特‘。周玄真,字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迁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后,祈雨治疾,颇有奇验,享誉于元明之际,明初卒。前引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又记王文卿所传高子羽一系,传至谭悟真时,已由宋入元。后谭悟真传庐陵罗虚舟,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二人。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道玄,波阳人,人称‘神霄羽客‘,行道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此外,又有金善信(1273~1331),字实之,吴之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曾得莫月鼎不传之秘,被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起为广德路道录,元室赐号体仁守正弘道法师。还有王惟一亦传莫月鼎之学。王惟一(?~1326),号景阳子,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其所著《道法心传》称,曾得莫月鼎和邹铁壁之秘法。该书对雷法多所阐扬。

    元代神霄派除莫月鼎一系十分昌盛外,还有其他一些支系同时活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莫月鼎传》云:莫月鼎‘与同郡西野沈震雷真人同师事铁壁邹真人‘。‘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指莫月鼎--引者注)与西野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即莫、沈两系皆分别传衍于苏、浙、赣、闽、广等地。唯沈震雷一系不见其他记载,故未得其详。

    入明以后,仍有神霄道士的活动。除前述莫月鼎一系传至周玄真,享誉于元明之际外,又有周思得显名于永乐间。据钱谦益《列朝诗集》载,周思得,字养真,钱塘(今杭州市)人。‘行灵官法,先知祸福。文皇帝(成祖)北征,召扈从,数试之不爽。招弭祓除,祈雨禬兵,咸如影响。乃命祀灵官神于宫城西,……思得历事五朝,年逾九十,赐谥弘道真人‘。

    据《万历野获补遗》卷四和《明史·礼志》载,周思得所行灵官法,是萨守坚弟子王灵官(名善)传下的。因周思得行之有验,成祖乃封萨守坚为崇恩真君,王灵宫为隆恩真君,并建庙祀之。此后传奉萨守坚道法的道士,继续传行,称‘西河派‘,或‘天山派‘,其详无考。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造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翙(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翙)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笔。二许去世后,翙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箓,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五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皈依上清经箓的新道派--上清派渐次形成。

    此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修静。陆又兼得《灵宝经》《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三洞经书目录》,继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孙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书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

    为弘扬上清经法,他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ren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登真隐诀》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

    《正统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道教认为: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黄庭内景经》。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著。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jing神内守,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个人jing、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

    龙门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

    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赵道坚(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今属甘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其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马钰于华亭(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南,命其往龙门山师事邱处机,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于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尹志平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①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观上述赵道坚行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似无创立龙门派的行为和打算;而龙门派以之为宗主者,恐系出于依托。

    后世龙门派道士为了证实赵道坚为该派创建人,却另有一番描写。《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律师传》曰:‘师姓赵,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闻七真演教,独携瓢笠,谒长春邱祖,诚敬jing严执弟子礼。邱祖与语而奇之,曰:‘此元门柱石,天仙领袖也。他日续心灯,而流传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阐教,……祖乃传以清虚自然之秘,栖隐龙门者多载。复出侍祖于白云观,统大众。师于至元庚辰(1280)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

    祖乃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师谨识之,未敢妄泄。是为第一代律师。……

    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郑重其礼,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此传本之王常月《钵鉴》,其文稍简。将此传与《长春真人西游记》《祖庭仙真内传》比较,除改变籍贯外,主要是略而不提赵道坚的真实经历,而将其时代延后,着重叙写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邱处机传三戒,付衣钵等事。意在标榜龙门派的建立是出于邱处机的旨意,他所选定的赵道坚是邱处机衣钵的继承人,即龙门派的创建人。

    但邱处机和赵道坚已分别于1227年和1221年逝世,怎会在此之后五十余年发生传授经戒、衣钵之事!而且即使他们在世时,因二人生当金末全真道尚处于发展初期,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不会有另创支派的企图。因此《钵鉴》和《金盖心灯》的上述传记并无事实根据。

    据《钵鉴》《金盖心灯》等所记,赵道坚下传第二代律师为张德纯,号碧芝,河南洛阳人。元皇庆元年(1312)受教,隐华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陈通微,不知所终。

    第三代律师陈通微,号冲夷子,山东东昌(今聊城)人,原为正一派道士,受教后,周游各地多年,隐入青城山,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传周玄朴。第四代律师周玄朴,号大拙,陕西西安人,受教后,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后他适,不知所终。

    此后,龙门派第五代分张静定和沈静圆两支传播。张静定,号无我子,浙江余杭人,受教后,还隐天台,于嘉靖元年(1522)以教传赵真嵩。第六代律师赵真嵩,号复阳子,山东琅琊人,于天台受教后,隐王屋山,后传法与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于崇祯元年(1628)逝世。

    另一第五代宗师沈静圆,号顿空氏,江苏句容人,正统十四年(1449)受教,隐浙江金盖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卫真定,后无人见之者。第六代宗师卫真定,号平阳子,浙江嘉兴人,受教后,云游各地,至于蜀,传法与第七代宗师沈常敬,传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岁。

    以上第一代赵道坚为上托的开教祖师,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其事迹难以全部凭信,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据此,明代实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徒众甚少,还未形成道派。如第四代律师周玄朴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传记曰:‘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致湮没。‘②第五代宗师沈静圆于明天顺三年(1459)至金盖山,挂单于书隐楼,亦发出:‘慨仙踪之不振,吊逸绪之无承‘的浩叹,而‘有终焉志‘③其后,终明之世,不见起色。

    明至清初,形势有所变化。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条件。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尖锐,使一批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又耻于剃发易服的明遗民,不愿事清,而愿隐居山林或遁入佛道,为道教的复兴扩大了道士来源。在上述情况下,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不久移住白云观,在那里传戒收徒,方使龙门派一度获得复兴,一改明代衰落的旧观。

    王常月,号昆阳子,潞安府长治(今属山西)人。两遇赵真嵩传道,居华山多年。清顺治二十年(1655)离华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④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宫、湖州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二十余年间,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全真道顿呈中兴之象。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

    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如黄虚堂(派名守正)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门下有孙碧阳。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金筑老人盛律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黄赤阳(派名守圆),住持杭州大德观,下传周明阳,启杭州金鼓洞支派。吕云隐(派名守璞),启苏州冠山支派,门下有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翁朝阳、金玉衡,徐艮阳、邱寅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徐鹤岭、潘无尽等,十分兴盛。其中邱寅阳又启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又启无锡长春宫支派。另外王常月还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传道,或隐居一地修炼。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白云观。后来吕云隐门下鲍三阳继任该观住持。

    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一系,门庭亦盛。沈常敬门下有孙玉阳、黄赤阳,黄赤阳又从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传承于一。孙玉阳住持茅山乾元观、下传阎晓峰、周明阳(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青)。周明阳又从黄赤阳受戒,开杭州栖霞岭金鼓洞支派,一时影响颇大,从学者千余人。其中高东篱(1621~1768)晚年继范青云主持天台桐柏观,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派名一得),门庭最盛。

    以上是龙门派传衍繁盛之区,集中于江、浙一带,是为龙门派传播的中心。除此之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皆有龙门派的传播。如东北辽阳道士郭守贞(?~1673),隐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三十余年,为关东全真道始祖。康熙初,盛京将军乌库伦迎请至盛京,尊为师长,建三教堂以居之,后扩建,改名太清宫,即今沈阳太清宫。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从道光三年至光绪五年,该宫就传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递增,前后凡数百人。

    后有陈清觉(1606~1705),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辞官去武当山太子坡,礼龙门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为师。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后去成都青羊宫。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见而异之,捐银命建二仙庵,请其住持。后又得康熙帝召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号碧洞真人。从此开龙门派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为龙门派著名丛林。从清初传至现在已历二十四代,成为近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别。

    据《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于康熙间入广东罗浮山。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1619~1671),度弟子百余人。清末,有儒士陈铭珪(1824~?)嗣其传,派名教友,住持罗浮山酥醪观。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收集全真道史料颇富,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资料。其卷七云:‘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

    在西北地区,有龙门派第十一代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山西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人。出家后,云游晋、陕、川、甘一带,遇龛谷老人传丹术以后,隐甘肃榆中县牺云山修炼,并著书立说,所写丹书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成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

    在云南,还有被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据《金盖心灯》所述,该派祖师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龙门第八代。该派以鸡足山为活动中心,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长春观,在清末,‘著屋千间,道友万数‘,⑤与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璿,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于光绪十年(1884)赴白云观传法,开霍山派。又有龙门派第八代徐守诚(1632~1692),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传净明道,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综上可见,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jing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道人施亮,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jing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闵一得、曾一贯、王来因、陈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门道士,大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

    玄教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

    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赵阙觐元世祖,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术‘有验‘,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赐号上卿,铸宝剑与之。

    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宠遇不衰,屡蒙加封,由上卿加特进上卿;由知集贤院事到领集贤院事;由玄教宗师到玄教大宗师,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至延皊二年(1315),头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留孙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以后,即陆续从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都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以这批人为骨干,逐渐发展组织,最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辖域较广的一个道派,时人称之为玄教。

    玄教的组织规模是比较大的。单就其领导骨干而言,即有几十人至百余人。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中,即载其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为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其次,以真人佩银印者三人:夏文泳、毛颖达、王寿衍;以真人制书命者三人:余以诚、孙益谦、陈日新;以玺书命者九人:何恩荣、李奕芳、张嗣房、薛廷凤、舒致祥、张德隆、薛玄曦、徐天麟、丁应松;其他弟子三十八人:上官与龄、何斯可、……

    等。显然这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干。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谓张留孙有弟子七十五人。元明善《大元敕赐上清正一万寿宫碑》谓张留孙弟子中,‘制授主名宫观者百许人。‘由此可以推知其规模之大。

    据玄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看,其传播范围也很大。现存资料记载,除张留孙坐镇京师崇真万寿宫外,又选派大批弟子主持各地宫观。如余以诚领镇江路诸宫观。孙益谦领杭州佑圣观、延祥观。陈日新除提点大都崇真万寿宫外,又领龙兴路玉隆万寿宫,还领杭州宗阳宫。何恩荣提点信州真庆宫。李奕芳提点南岳庙,兼领潭州路衡山昭圣宫、寿宁宫住持提点。

    张嗣房提点潭州岳麓宫。徐懋昭主常州路宜兴州通真观,并在信州龙虎山建仙源观、神翁观。上官与龄任常州路通真观住持提点。王寿衍提举杭州开元宫,兼领杭州路道教诸宫观。

    薛玄曦住持镇江乾元宫,又住持杭州佑圣观,兼领杭州诸宫观。薛廷凤领镇江马蹟山紫府观,后领杭州四圣延祥观,再后兼领镇江道教。徐天麟、冯志广住持龙虎山仙源观。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观等。以上这些,仅是现存资料中的部分记录,分别见于有关传记、碑刻。实际上玄教弟子所领主要宫观,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加上在北方两京附近的宫观,可见传播地域是比较广的。组织规模、社会影响都超过当时南方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萨满教,在思想上较易接受龙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箓道术;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势力发展过猛,对群众影响过大,引起了统治者的疑忌,从其统治的利益着想,必须对其略加制约,而把扶植道教的重点转到张陵听创道教这方面来。其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具体表现在玄教首领所受的尊宠上。前面说到,玄教创始人张留孙,从元世祖起,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宠,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他与他的弟子吴全节(玄教第二任掌教)还参与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①多次受诏外出访贤,向朝廷推荐官员;官吏间发生矛盾纠纷,又主动为之疏解。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说,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赖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

    他们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将他们‘比于亲臣‘;另方面,交结大臣并在其中获得令誉。当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时,仁宗为之大举祝寿,‘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②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吴全节年满七十,庆典一如张留孙。张留孙死后,送回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③张留孙辈利用元室对玄教首领的尊宠和优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获得很大的发展。

    玄教是从龙虎宗分裂出来的,张留孙和他的许多弟子,都出身龙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术,亦与龙虎宗无异。但是,它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的组织体制。因而它是一个的道派,与原龙虎宗有别。

    其传承系统共历五代。第一代掌教张留孙,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号,除开府仪同三司以外,其余各项,皆为其后历代继任者所承袭。第二代掌教吴全节(1269~1346),字成季,号闲闲。龙虎山道士。于张留孙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1322),继任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1277~1349)。字明适,号紫清。龙虎山道士。延皊七年(1320),张留孙预将教事付吴全节时,命夏文泳继吴之后嗣教。至顺二年(1331),吴全节告老,夏即遵嘱嗣教。至正六年(1346),吴全节逝世后,正式继任掌教。但仅四年,于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张德隆(生卒不详)。字元杰,自号环溪。张留孙从子。早年学道龙虎山。至正九年继夏文泳掌教。时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的白莲教和刘福通的红巾军相继起事,天下大乱,元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张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见记载。

    一般学者皆以张德隆为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从王祎《马迹山紫府观碑》和苏伯衡《梁道士传》的记载中,发现继张德隆之后,还有一个于大宗师掌领玄教,而据《汉天师世家》卷三《张正言传》考之,此于大宗师当为于有兴。他先后拜师何恩荣、薛廷凤、薛玄曦,为张留孙之再传。考上述诸文所记,至正十四年,于有兴已任掌教,至正十八年仍在掌教任中。此时离元亡已不到十年,他可能是玄教最末一代掌教了。

    在玄教掌教的嬗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掌教传承制度。主要的有:第一,除第一代掌教张留孙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后的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选定,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降‘玺书‘加以任命。第二,继任掌教在接任时,除必须有皇帝正式任命的‘玺书‘外,又须以张留孙遗下的大宗师印和宝剑相承传,以为内部凭证。据袁桷《玄教大宗师家传》记载,宝剑为至元十四年由元世祖所赐,上刻‘大元赐张上卿‘;印则是皇庆二年(1313)仁宗所赐,上刻‘玄教大宗师‘,手授曰:‘以是传教俾永远‘。这种以印、剑象征教权的传承办法,是模仿历代天师以张陵都功印和佩剑相传承的制度而来。但玄教大宗师的印、剑都来自皇帝所赐,比张陵的印、剑更具有权威性。玄教掌教所受的玺书和印、剑,又明确表明其教权直接来自皇帝,他们可以凭借这些象征教权、皇权之物,自主地行使对该教派的管理权,不必再听命于天师。因此,无论该教派所辖区域道官的任命、宫观的建立,以及道士的吸收等,都是由玄教历任掌教独自处理。

    玄教又有的组织领导体制。其首脑机关在大都崇真万寿宫,最高首领是玄教大宗师。下设玄教嗣师、崇真万寿宫提点、江淮荆襄道教都提点等职,以辅助大宗师工作。其下根据元朝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路设道录司,职其事者为道录、道判;州设道正司,职其事者为道正、道判;

    县设威仪司,职其事者为威仪;最基层是宫观,设住持、提点、提举。可见其组织体系已经相当完备,这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

    玄教在元代虽然兴盛,但它在道教理论上却无建树,倒是有不少弟子在儒学方面有相当造诣。其中以玄教第二代掌教吴全节最为突出。其师张留孙‘每与廷臣议论,及奏对上前,及于儒学之事,必曰:‘臣留孙之弟子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是以武宗、仁宗之世,尝yu使返初服,而置诸辅弼焉‘。④当时大儒吴澄也对吴全节的儒学十分称赞,谓:‘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吴澄《题吴真人封赠祖父诰词后》)许有壬曾奉敕给吴全节的画像写赞语,其中有两句云:‘人以(公)为仙,我以(公)为儒。‘

    (许有壬《特进大宗师闲闲吴公挽诗序》)吴全节自幼向空山道士雷思齐学《易》,对《易》学有相当修养;又十分推崇陆学,向文宗皇帝进陆九渊《语录》。第三代大宗师夏文泳对‘三教九流之书无所不读,而深明于先儒理学之旨。又尝受《河图》于隐者,有昔人未睹之秘。而于《皇极经世》之说,亦了然ing臆间‘。⑤在文学上有造诣的弟子则更多,如吴全节、陈义高、朱思本、陈日新、薛玄曦等,皆工诗能文,尤以诗著名当世。吴全节有诗集名《代祠稿》(现已不存);陈义高有诗文集名《沙漠稿》《秋岩稿》《西游稿》《朔方稿》(四库全书现存其《陈秋岩诗集》二卷);朱思本有诗文集名《贞一稿》(现存《委苑别藏》中);陈日新诗文集不存;薛玄曦有侍集《上清集》《樵者问》(现仅《茅山志》存诗几首)。他们的诗文皆博得当时许多诗文大家的好评。

    玄教在修习方术上杂采兼收。除承袭龙虎宗的符箓斋醮外,杂采众家。如吴全节既向南宗道士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夏文泳对‘道法、斋科悉加考订、折衷,下至医药、卜筮,莫不jing究‘。徐懋昭‘游衡庐名山,遇真人授异书,能役鬼神致雷雨,祭星斗,弭灾沴,所至,人迎候之唯恐不及‘。⑦陈日新‘道书丹经,大洞玉诀,灵宝黄箓斋科等书,皆极jing诣。‘‘又能论人生甲子,推之以言其祸福寿天,奇中‘⑧。陈义高‘旁通百家,用于致雷雨,役鬼神,于卜筮、推步,俱有大过人者‘。⑨玄教随元世祖统一江南而兴,随元亡而亡,历世既不长,对道教的建树也不多,但在促成江南诸道派在元后期合并为正一道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历代天师虽然受命掌管江南道教,但他们却长期住在远离京城的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而把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在京据点崇真万寿宫,交给玄教历代掌教居住。因而历代玄教首领实际成了天师在京的常住代表和代理人,由他们担当起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责任。通过他们的工作,帮助江南各派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它们的团结,为江南诸派最后联合成正一道大派作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玄教组织的发展,又壮大了龙虎宗的力量,为正一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因此元代后期正一道的出现,不能忽视玄教所发挥的作用。它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应予以应有的肯定。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

    清微道士为了将自己的道派托之古远,宣称传自元始天尊。陈采《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名毕道)。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陈少微)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渊黄先生(黄舜申),奇之,悉以其书传焉。‘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到的清微派源流和历史最早的记载。所云元始天尊传衍为二,再衍为四派等语,事属教内传说。但所云:‘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云云,是否可信呢?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传》云:‘祖舒,又名遂道,字昉仲,唐广西零陵永川祈阳县人。……九月九日生。寿一百三十二岁。遍游名山,师事许真君(许逊)、郑真人(郑隐)、灵光圣母,……遇太玄夫人降于溪滨,又从而师之。乃授以元始大道。……由是会四派而一之。职位清微元上侍宸。复化身为清微察令昭化无君,又号通化一辉元君,统辖雷霆,变相不一。……功成冲举,居金阙昭凝宫,主清微洞照府。‘观此,即使唐代有祖舒其人,已被完全仙化,是清微派道徒所奉的一代祖师,似不可能是清微派的创始人。即清微派在后代尚未出现。该书又谓:从祖舒以后,八传而至‘混隐真人南公‘,据该书和《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等所记,系指祖舒下传的休端、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等九代宗师(实为九传。诸书所记名字略有差异)。诸书对李少微以上八人的事迹所记极简,且未注明其活动的时代,故难据以判定清微派在当时已经成立。对南毕道的记载稍详,但仍多歧异而仿佛。《清微仙谱》云: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珪,丙辰十一月初三寅时生于眉山(今属四川--引者注),幼擢儒科,登仕版。尝倅湖右。夜梦神人语以师至,达旦郊迎,果肖梦中之相,询其姓名,即保一真人(指李少微--引者注)也。迎归待以师礼,数以难事试之,坚心如金石,遂悉付以隐奥。……后佐宋理宗,数谏不从,归隐不知所在,人以为仙去。‘《清微斋法》云:‘南毕道,字斗文,乃清微保元仙卿,眉州人,丙辰十一月初三日寅时降生眉山,性淡荣利,学通天人,仕宋累官至广西宪。

    尝遇保一真人授至道,能役使神*。……隐青城山。‘《道法会元》卷二云:‘讳毕道,号西滨,眉州人。……十月初三日生。……李真人数试之,不怠,以四派玄奥授之。……后西滨仕至广西宪司,休官入青城山。‘略其岐异之文不论,南毕道盖生于宋理宗之前的丙辰年,即宁宗庆元二年(1196),至理宗即位之甲申(1224),已三十岁。他在理宗朝仕至广西宪司。曾受李少微传清微法,后隐青城山,不知所终。观南毕道一生,除传授弟子黄舜生外,别无二人,故尚未形成为一个道派。清微道派的形成,盖始于南毕道之弟子黄舜申时。黄舜申(1224~?),名应炎,字晦伯,舜申为其法名。福建建宁人。出身闽中世家,少通经史百家之学。年十六,侍父于广西幕府。某日染疾,遇官于广西的南毕道,以符疗之。病愈,授以清微雷法。宝皊(1253~1258)中,出任检阅。理宗召见,御书‘雷渊真人‘四字赐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应诏赴阙,奏对明敏。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黄舜申有弟子近百人,使清微道法大行于世。

    可以说至黄舜申时,其教派组织始正式宣告成立。

    黄舜申既是清微派的组成者,又是清微法理论的集大成者。陈采《清微仙谱》序云: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张宇初《道门十规》也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正统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清微元降**》《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盖皆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

    清微派亦以行雷法为事,其雷法理论,亦类于神霄派。仍主天人合一,内(炼)外(法)结合,而以内炼为基础。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清微斋法》卷上云:‘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

    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又:‘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时所劾召的鬼神。意谓能劾召鬼神,全在于心诚意正和深厚的内炼工夫。《道法会元》卷一《法序》也称:‘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气融。

    ……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机在此不在彼。‘故该宗著《清微丹法》,专言内丹修炼之道。其《发用章》引雷渊真人(黄舜申)之言曰:风、云、雷、雨、火等,皆以行法者深厚的内炼工夫为基础,待临场时,靠运气从体内发放出来:‘耳热生风,眼黑生云,腹中震动即雷鸣,汗流大小皆为雨,目眩之时便火生。入息静定良久,神息既调,直待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觉身非我有,天地虚无入定光中,……次复收敛运一气七遍之妙,……酿成五事,临坛之际,拨动关捩,随窍而发也。‘

    清微派在南宋形成之后,至元代,取得很大发展,名目甚多。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序》:‘正一法外,别有清微法雷,名逾数百。‘元代清微派,仍以黄舜申一系所传最盛,他的弟子分为两支向南、北发展,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一支以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从而使清微道法很快传播于大江南北。南传一系为黄舜申弟子西山熊道辉(号真息),道辉传安城彭汝励(或作砺),汝励传安福曾贵宽(号尘外),贵宽传浚仪赵宜真(号原阳)。因未见熊道辉、彭汝励、曾贵宽等人的传记和其他资料,唯知赵宜真活动于元未明初,故此系在元代的发展情况不详。北传一系的主要传人是黄舜申弟子张道贵,其主要特点是全真道士兼传清微法。

    张道贵先为全真道士汪真常的门徒,《武当山志》载,张道贵,名云岩,号雷翁,长沙(今属湖南)人。至元(1264~1294)间入武当,礼汪真常为师。随后又‘同(叶)云莱、洞阳(刘道明)谒雷渊黄真人(黄舜申)得先天之道。归五龙宫,潜行利济,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行其奥旨,唯张洞渊(张永清)焉,终于自然庵。‘①可见张道贵是兼传全真与清微的道士。

    叶云莱与刘道明也是黄舜申弟子,同样是兼传全真和清微的道士。据上书所载,‘叶云莱,名希真,号云莱子。辛亥年(1251)三月初五日巳时生,唐天师叶法善之后裔。生于建宁(今属福建),得清微道法之妙,避兵迁古禳,入武当山。

    至元乙酉(1285),应诏赴阙。……至元丙戌(1286),钦受圣旨领都提点,任武当住持。‘刘道明,号洞阳,荆州(今属湖北)人。与叶云莱同师雷渊黄真人,授以清微上道,居五龙(观),搜索群籍,询诸耆旧,纂为一书,命曰《总真集纪胜录》。‘②

    张、叶、刘等人下传张守清,清微法由此更盛。张守清也是一身而二任的道士,先为全真道士鲁大宥(或作有)弟子。陈友珊《长春道教源流》卷七云:张守清,‘名洞渊,号月峡叟,宜都(今属湖北)人。幼习举子业,未成,弃去,更为县曹掾。年三十一,……闻鲁洞云(大宥)名,投礼出家。

    洞云传以道要。……后由张云岩(道贵),复得叶云莱、刘洞明之道。至大三年(1310),皇后闻其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

    皇庆元年(1312)春,京师不雨,召守清至,祷而雨。逾年春不雨,祷而雨,又祷又雨。两京大悦,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赐虚夷宫额曰:天一真庆万寿宫。置提点甲乙住持。延皊元年(1314)春,奉旨还山致祭,管领教门公事。‘由于张守清在当时颇有名望,所传弟子又多,故被后世清微派北系道士尊为一代祖师,《清微神烈秘法》所列‘师派‘,在黄舜申之后,即列:叶云莱、张道贵、张守清,张守一。

    张守清弟子最著者有张悌、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等。

    从他们开始,清微派的传法即由元入明。张悌,字信甫,号无为子。浙江象山人。奉亲能备孝养,早从方士学。既壮,出游南粤北燕,后止武当,师张守清。守清启以道要,署为首众。三年而化。黄明佑,字太霞,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人。

    ‘早岁抗志烟霞,历诸名岳,礼武当太和张真人(张守清),嗣清微法派,凡有祈祷,无不感应。‘彭通微,‘原名宏大,号素云,河南汝阳人。大德十一年(1307)二月十五日生。年十二,事刘月渊为师。至正四年(1344)游武当山,时太和张真人主紫霄宫,素云服劳执役三年,得真人授炼气栖神之旨。……明洪武十四年(1381),始至细林山,结茅居之。……

    明太祖遍求天下高人,有司以闻。二十七年(1394)秋八月返真。是岁中使入山宣召,以羽化闻‘。单道安,‘均州人,从南岩张真人(张守清曾住南岩天一真庆宫--引者注)学,jing究道法,执弟子礼,勤恳弗怠。……洪武初,游西华、终南诸山,仍居重阳万寿宫。一日,以所授玄秘付与门人而去,弟子李素希携冠履葬于五华仙茔‘。③但此后传承情况缺乏记载。

    明初除张守清弟子传清微法外,还有其他武当道士传清微雷法。如金台人李德渊(号古岩),‘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宫出家,《道德》《南华》三教经书,得其要旨。壮年游武当,于紫霄宫礼高士曾仁智为师,授以清微雷法,明先天之理,知体用之源。徙居元和观。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来谒武当,嘉其有修炼之功,赐住荆州长春观。一日,谓人曰:吾将返矣。作颂曰:‘八十余年光阴,不染不著‘。黎一泉,均州人,‘幼出家于紫霄宫。元末游江右诸名山,访道寻师,……

    再谒毛公坛、张公洞,得林屋洞天王无伪授以太极上道清微底(法)妙,仍归紫霄宫,八十余翛然蜕去‘。简中阳,字钦和,武昌人。‘不喜荣达,得异人授以中黄上道清微秘法。洪武辛未(1391)来武当,居紫霄之巅,辟谷坐忘,葆和养素,江右学人闻风而至,见其才器,可入道者必纳之,于是道价益增。永乐丙戌(1406)召见,问以玄帝(真武)升真事迹,一一奏陈,赐以祠部护身符牒。还山后隐于福地峰之上,杜门守静,凝神太漠。一夕,……端坐而去‘。④

    前述南传一系,至元末,传至赵宜真(?~1382)。宜真,号原阳子。其先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元时徙安福(今属江西)。早业儒,后入道。初师清微派道士曾贵宽(号尘外,黄舜申嫡传),嗣清微法;继师道教南宗和全真道士,得南、北派内丹之学;又师徐异,得净明忠孝之道。师承多途,所传亦杂,但他对上述诸派的理论多有所阐扬。如他曾据师传,再补以他书,对清微雷法、斋法,加以整理,疏解,并对其理论加以阐发,作《玉宸登斋内旨》《玉宸经法炼度内旨》等篇。强调道为体,法为用,道与法皆具于我心。心地诚明,就能通天感神,‘天人合德,此感彼应‘。如奏章斋科,首在于存思凝神,方能感通天地,如果相反,‘但以宣科念咒、掐诀烧符、令色华音、驰心外想为务,徒以乱其神思,困其肢体,……尚何望有所感格哉!‘⑤超度亡灵也如此,‘矧鬼神之于人,非可以声se相通,惟可以心诚相感。若我悟,他亦悟;我迷,他亦迷。其幽冥境界,亦随心念化现。我心昏昧猥小,则幽冥之境亦成夜府穷乡,我心广大光明,则幽冥亦成天宫净界,我能修持正道,则鬼神感悟,亦返邪归正矣‘。由于赵宜真对清微道法多所阐扬,故后世清微派南系道士奉之为一代祖师。如《道法会元》卷三十二《上清龙天通明炼度》和卷四十六《上清神烈飞捷五雷》等中,皆在黄舜申之后,列熊道辉、彭汝砺、曾贵宽、赵宜真。

    赵宜真所传弟子中,以刘渊然为最著。刘渊然(被净明道尊为第六祖)传邵以正,邵以正传喻道纯、胡守法。刘、邵、喻、胡诸人皆是明代有名道士。刘渊然在永乐间受命任道录司左正一,仁宗朝被封为‘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宣德初,进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邵以正在正统中迁道录司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间,赐号‘悟玄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喻道纯在成化十年(1474)受封为‘体玄守道安恬养素冲虚湛默演法翊化普济真人‘,任道录司左正一,领道教事;胡守法在成化十一年受封为‘冲虚静默悟法从道凝诚衍范显教真人‘,弘治改元,授道录司左正一,掌道录司事。以上诸人皆通法术。但诸传中皆未注明曾受清微道法的传承。故在赵宜真之后,清微派南系的传承如何,现尚难于稽考。

    《东岳庙志》之‘灵济先祠神牌表‘,列有明代清微派的历代祖师,为:故始祖南京朝天宫道录司右玄义禹贵黉,称为‘明朝清微派第一代‘。其下有‘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刘守谊,第五代都全皊、李全安、朱全皊,直至第十五代庞源本等。据上面第四代神牌所书‘皇清‘二字推测,从四代至十五代,盖皆为清代清微派的传人。但皆无事迹可考。且此‘神牌表‘中称道士禹贵黉为清微派第一代和始祖,又与上述南毕道、黄舜申等不相接,或许是清微派传至明、清时所分衍的支派。

    闵一得《金盖心灯》卷二《吕云隐律师传》中,又记有清微派第二十三、二十四两代传人。该传云,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律师吕守璞(号云隐)之父吕贞九,在明末清初弃儒为道,嗣清微法,为第二十三代法师。吕守璞在十七岁时,受其父传清微法,其后才拜龙门派七祖王常月为师,入龙门派。

    故该传曰:‘师(吕守璞)于清微为二十四代,于龙门为八代律师。‘他下传弟子吕徵,为龙门派传人,但不知并传清微法否。且此二十三、二十四之代数,又不知上承何人。明中叶后,道教衰落,清微派详情也就难以考知。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南郊二十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风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共分六大景区,包括: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王湖。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观,山因成名”。张道陵,jing诚修道,创立道教的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正一派也叫符?派,以符咒为特征,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在宋元明时期,张天师被赐封一品,统领江南道教,总领三山符?,成为中国道教传播发展中心,天师世家世代相袭,显赫一方,与山东曲阜孔子世家并受朝廷重视,故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冬天不很冷,夏天很凉快,所以四季都适合旅游。

    上清宫、天师府

    龙虎山上清宫汉天师府,是历代大师的生活起居之所。位于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中央。北靠西华山,门临沪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被历史上门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天真人府”,尊为道教祖庭。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筑有府门(头门)、仪门、二门、私第、家庙、万法宗坛、真武殿、玄坛殿。灵宫殿、知教厅、赞教厅、法得局、提举署、书院、花园、占花塘等,计房屋220余间,占地40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格。私第建筑尤为豪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壮观,俨然是“龙虎山中宰相家”。院内豫樟成林,古树参天,绿树红墙,交相辉映,还有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还有古钟、古碑等众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罗汉松、青翠yu滴,世所罕见,堪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从1991年以来,国内外道友游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师府已成为弘扬我国道教文化,促进海内外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理想之处。

    声溪河、仙水岩

    “一条涧水流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这是宋人白玉蟾对芦溪河风光的真实写照。龙虎山景区,以秀美迷人的芦溪河为中心,“一线五点”。即芦溪河水上游览线和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排衙石、马祖岩五大景点。

    芦溪河因两岸长满芦苇,深秋芦花ue白一片得名。河水深处泓遂莫测;水浅处可见游鱼;水鲺处,船筏如箭离弦;水滞处,河面平滑如镜。可谓:水从天上来,芦溪仙镜流,船筏直落画图间,飘飘逸逸,逍遥自在。难怪宋文学家晁朴之在游完龙虎山后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千越上溪滩”的名句。

    龙虎山风景jing华多在芦溪河中段——仙岩景点区。仙岩分“旱仙岩”、“水仙岩”两部分,距龙虎山西5公里,还有“神仙洞府”、“人间仙境”之誉。

    旱仙岩之奇在岩洞,洞穴垒垒,散落于高崖绝壁千尺云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迹不能至。自古以来被视为神仙居所,夙号“仙人城”,最著名的为二十四岩,不仅位置险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装有门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学漠乘一小舟至仙岩观二十四岩后,根据洞穴形状,置放物品不同,分别命名为:仙仓岩、仙棺岩、仙犬岩、仙羊岩、仙船岩、仙棋岩

    在二十四岩南侧,有座奇异岩洞,洞口呈喇叭状,里面建庵。游人从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侧盘旋攀附,踏584级台阶,径三道山门,环行300米,至绝壁无路的庵堂。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后山有龙化池、清水塘、浊水塘。传说是蛟龙为报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滚成,解决了山上饮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清浊分明,来不见源头,去不见流向,堪称山中奇观。

    登上宫楼龙虎山十里翠屏,一览无遗。正如明成化年临川才子胡紫高游旱仙岩写道:“千尽云崖上,仙城白莲开,徘徊临绝顶,好景胜蓬莱。”

    水仙岩是芦溪河两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组成的景观。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芦溪河中南北两公里长的水面上遍布着奇石,形成各种维妙维肖人、花、兽、狗。观后让人拍手叫绝、惊叹神奇!

    这些奇峰怪石被称为芦溪仙水岩十大景点(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场岩”,披不得的“云锦石”,扯不得的“卷积石”,用不得的“丹勺岩”,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莲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两边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zhi器的“仙女现花岩”。

    水仙岩脚有座异庙叫“飞云阁”。阁高七层,石壁上修一栈道通庙。阁壁留下许多名人的石刻:“鹤为留影”、“神仙可栖”、“仙踪漂渺”、“仙岩环翠”。最显目者为明朝更言所刻2米见方的四个大字“玉壁凌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游神游,河须渡海寻瑶岛!

    仙水岩、悬棺

    “昔人骑鹤上天去,不向人间有蜕蝉;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这是唐代诗人游仙水岩看到崖墓悬棺后留下的诗句。

    仙水岩临水的高崖绝壁上垒垒洞穴里,散布着数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古棺,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最多洞内有10具棺木,安放着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现已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种陶器、青瓷器、丝麻织品、乐器、木竹器等随葬文物200余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经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鉴定,这些墓葬都是战国早期的墓葬。悬棺的主人是什么民族?又是如何放进去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绝壁墓葬?令游人惊叹不已,思索无穷。仙水岩的悬棺奇迹吸引着国内外考古工作者浓厚的兴趣,已成为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文物考古学的科研基地。

    作为正道大宗,剑仙以强大的御剑术成为五大门派的中坚力量。他不仅能远程御剑伤敌,还能以减速咒法化解攻势,甚至破空瞬移,甩开对手。在珠仙的保护下,剑仙能使用大范围剑阵伤敌,将御剑术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剑仙是修真界最古老,影响力最大的门派。相传掌门白眉祖师得到太极灵宝真君点化,在梦中经历五大劫难而得道创派。

    修真境界除去武道的后天、先天,道家洗筋发髓的‘百日关’不算,一直到道家混元混天之境,共分为十二个境界,分别为:引气、筑基、胎息、炼神、归真、空灵、原婴、移神、出尘、还虚、天人、混天

    前十个境界,乃是参照道家正宗丹决设定而成,后两个境界则是证得仙道后的事了,至于古人是否有修到这个境界,我便不得而知。

    根据道家典集上的几种流派归类,我对古时神洲道派做了大体的设定;其又分为正道与邪道,并又据其典上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臆想,把各派的灵山福地加了上去。

    这些设定都属于我自己的臆想,不过却是认真参照过道家典集,至于道家功法一说,这里没有设定,因为功法涉及的东西太多,所以我打算以后再做设定。

    希望这些东西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当然,照搬这些设定,我当然非常高兴,这证明我的臆想与君不谋而合,能够得到各位的赞同,我的目的便达到了。

    修真境界设定

    后天(武道)

    武术之中武是指各种力量,而术则是指利用形体的各种技巧。它将人体分为先天和后天,当人体内浊气被内息jing炼到近乎“无”的状态之下,便开始迈向“先天”的门砍。

    先天(真道)

    人体本身内在的一翻天地。气贯天地让自身气息形成一个整体,使得真气源源不绝,有天地未开前混沌状态的意思。一旦进入先天,后天浊气会被先天之气慢慢替代,这种境界便被称为“先天之境”。

    (百日关)

    所谓“百日关”,便是以元jing为药物,包括调药、采药、封炉、炼药、止火几个步骤,属小周天功夫。待入圜之后,行功百日,放可出关,便可正式开始修炼。

    (一)引气

    炼己存诚,惩忿窒yu、虚寂恒诚,识神退位,元神呈现;息断俗缘,退藏于密,凝神定虑,促开玄关一窍。此乃炼己。

    (二)筑基

    筑基培药之时,运其功法为择地入圜,身心意不动,收摄jing气神三宝归于中宫,时时觉照,刻刻规中,听其自呼自吸,采有气无质之壬水,以真意摄入中宫,与离中真阴会合。此乃筑基。

    (三)胎息

    坎离交靖。其功法要心息相依,身心不动,神羔凝结,于虚极静笃中,忽觉海底蠕动有光透出,似初三新月。或如粟如珠,照在腹部,乃金?懦跸种?蟆6?笠哉嬉庖?┐┪布洌??屑梗?赣裾恚?肽嗤瑁?尉殴??陨先?蜗氯登牛?菩研锔事叮?

    (四)炼神

    采药归鼎,以真意引转尾间,翁聚泥丸宫,不知不觉由鹊桥下重楼,凉如冰片薄荷,沁人心脾,送归土釜。此乃炼神。

    (五)归真(金丹)

    炼神后期,日时足以,行功周天火候,只要心息相依,自然运用,不可唱筹量沙,刻意追求。小周天功成后,便可得玉液还丹,补足后天破漏亏损,复归童真之体。此乃归真之境。

    (六)空灵

    待归真期后,功满大周天,行足周天火候,填回先天乾坤之位,于凝神大定之中,勃然机发,玄关一窍大开,顿觉虚灵空朗,进入齐天地、泯人我、混混冥冥的境界。此乃乾坤交靖之境。

    (七)元婴(元婴)

    须洗心涤虑、绵密寂照、常定常觉,如龙养珠,如鸡抱卵,暖气不绝,始得灵胎日渐坚固,天长日久,放能神全胎化。此乃胎婴之境。

    (八)移神(分神出窍)

    元婴阳神能超越时空障碍,透金穿石,隐显随心。达到移神之境,便可分神出窍,使得阳神tu体而出,终得阳神之jing炼。此乃移神出窍之境

    (九)出尘(合体)

    要居尘出尘,须入尘磨炼,静以养慧,动以炼慧。法惟冥心寂定,诀在一“诚”字,诚于静者神自明,诚于动者性自彻,天下无撇不下之凡情,无识不破之物理,乃由诚而明之性功。此乃通天出尘之境。

    (十)还虚

    具神通后,不可常动不还、用慧神疲,更应于群动之中。独抱静观自得之趣,一如得鱼而忘荃,行物我无间的还虚功夫。便进一步,粉碎虚空,真幻两忘,道合自然,神证太虚,与天地同其阖辟循环,浑化与无垠,动与天俱,静与天游,则为天仙还虚合道之境。

    (十一)天人及是天人合一,斩心魔,证大道,道家小圆满之境。

    (十二)混天意为“混天”,以人之力可抗整个天地,六界之内,哪里都可去得,便是混天。也是道家大圆满的境界。

    正邪宗派设定

    神州正道三教、五宗、八派

    三教:正一教(鹤鸣山)、太一教(闾山)、道德教(老华山)

    五宗:正一宗(中岳河南嵩山)、南宗(南岳湖南衡山)、北宗(北岳山西恒山)、真大宗(东岳山东泰山)、太一宗(西岳陕西华山)、

    八派:道德派(yu霞山)、先天派(武当山)、灵宝派(青辰山)、少阳派(霍山)、清微派(峨嵋山)、净明派(遇山)、玉堂派(随山)、天心派(崂山)

    神州邪道一门、两宗

    一门:万妖门

    两宗:魔宗、邪宗

    道教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它之所以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渊源,并经长期的酝酿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历史背景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战国进入秦汉时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发达的领先地位。但是,秦汉的社会发展,又受到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呈现时起时伏的波浪式延展的趋势。即使在秦汉鼎盛时期,社会矛盾也很尖锐。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土地兼并也日益加剧,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囚徒)半道,断狱岁以千数‘。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也日益增多。封建统治者如何对付农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刑峻法,仅凭**以加强其统治,又迷信神仙方士,大搞鬼神祠祀,梦想由一世至万世,但却转瞬之间即为农民大起义的怒涛所覆灭,从而震撼了整个地主阶级,迫使继起的汉王朝统治者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其所谓‘治国理民‘的理论和策略,实行约法省jin与清静无为相结合的‘黄老政治‘,以安定社会秩序。于是,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汉武帝即位之后,他凭借几代经营积蓄起来的雄厚资财,连续发起反击北方匈奴的侵扰和开拓西南疆域的大规模战争,扩大和巩固了边防阵地。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空前强盛时期。但同时却‘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蓄)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②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愈来愈尖锐。到武帝晚年,‘郡国盗贼群起‘,③农民纷纷起义。‘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④

    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便由盛而衰,最后终于灭亡。光武虽号中兴,但这个东汉王朝却是建立在农民起义的火山上的,只有光武、明帝和章帝三代,社会稍为安定。

    从和帝开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并在政治上逐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政治权力,把持朝政;地方官吏则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特别是在外戚、宦官两大集团激烈争夺政权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丧失土地后,一部分沦为依附豪强地主的佃农或雇佣,受着极其残酷的剥削,更多的农民则变成无家可归、辗转道路的流民,处境尤其悲惨,被迫起为‘盗贼‘,甚至出现‘贫困之民,或有卖其首级以要酬赏,父兄相代残身,妻籋相视分裂‘⑤等目不忍睹的悲惨景象。加以当时自然灾害频仍,疫病流行,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造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一方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摆tu秦王朝的奴役之后,又受到新建的汉王朝日益沉重的压榨而痛苦不堪。但他们当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局限,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人民群众既无法避免、也无法理解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不平与人世苦难的根源,他们渴望摆tu苦难,而又找不到出路。

    因此往往幻想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并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护皊上。这是产生宗教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君权神授,借以消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祈求‘长治久安‘和个人的福寿康宁。在上列两种条件下,宗教的产生,就成了客观的社会需要。

    第二,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也直接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秦王朝的覆灭,b露了单靠严刑峻法和,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治国安民。汉初奉行黄老之术,虽然使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也未能防止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发展,以致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盗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官府的事件‘不可胜数‘的严重社会问题。为了在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鉴于历史上‘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威力,加强‘文武并用‘的‘长久之术‘,以使黎民百姓成为规规矩矩的顺民。

    《淮南子》明确主张‘因鬼神为禨祥,而为之立jin‘,‘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⑦

    汉武帝更是身ti力行,他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相‘,⑧重用神仙方士,大搞祠神求仙活动。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的需要,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也应运而生。他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把‘天‘说成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具有无上的权威,是‘百神之大君‘。⑨认为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吉凶祸福,都是由这个‘大君‘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帝王则是‘承天意以从事‘。⑩当帝王的行为体现了天意,积善累德,天就降符瑞任命他、嘉奖他;当帝王违反了天的意志,有了过失,天就降灾异警告他,让他改过;如果屡告不改,就要受到天的惩罚。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善恶报应‘思想的表现,是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宗天神学,纵贯于昭、宣、元、成、哀、平各代,在政治生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一个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宗天神学家,而且还是神仙方术的鼓吹者。他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创造求雨、止雨仪式,登坛祈祷作法,集儒生、巫师、方士于一身。他将儒学加以宗教化,促使儒生与方士合流。以董仲舒为前导,在汉王朝的支持下,谶纬之学逐渐兴起。‘谶‘是一种假托神意制造的政治预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⑾源出巫师和方士,由来已久。‘纬‘是以神意来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把儒家六经宗教化,把孔子神化为超人的教主。二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就其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来说,则是一样的。所以,‘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⑿合称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这种谶纬之学极为盛行。汉光武也是靠图谶起家的,即位以后,更是大力提倡,使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之学,于是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之中。

    这种气氛,显然是孕育道教极为重要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佛教在汉代的传入,也给某些神仙方士创立道教提供了启示,成为道教产生的助产剂。可见道教的产生,乃是当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当然,有了这种气候和土壤,还必须要有产生道教的种子。没有这种种子,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凭空产生。道教既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因而这种种子的来源也只能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它的思想渊源。

    思想渊源

    道教的思想渊源是‘杂而多端‘的,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因素: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⒀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⒁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⒂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这说明哲学家老子和哲学范畴‘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因此,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教的命名,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便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不解之缘,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思想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道家使人jing神专一,动合无形,赡是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事少而功多。‘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司马谈的这种观点,被东晋道士葛洪所采用。

    葛洪依据司马谈的这种观点,从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于儒的思想,以为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来建树其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yu少留则且止而佐时,yu升腾则凌霄而轻举‘。⒄这就是他的‘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的本质表现,也是上层化的士族贵族神仙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纲常思想。这种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这种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道德思想颇力;在宣扬这些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⒅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并称: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⒆《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亦说:诸yu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它特别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中,更把儒家的许多封建道德规范都包括进去了,它说:‘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奴婢言,则慎于事。‘这样,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都讲到了,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如《河图纪命符》说: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yu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yu,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挥。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导修道之神;黄帝原本北斗黄神,即位后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后乘龙上天;五岳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齿、发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预示吉凶之说和召神劾鬼之术,如此等等,均是便于道教利用的资料。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相继不绝。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⒇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墨子在《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天志》下又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太平经》亦强调‘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墨子在《兼爱》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在《尚贤》下又认为‘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说,若‘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能以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会使‘天下之乱,若然‘。《太平经》亦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私人所独占。认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隐形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jing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ji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汉武对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jin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但从孕育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衍化的酝酿过程。早在战国之末,已有鼓吹长生成仙的所谓方仙道的渐次兴起。西汉末年,由于谶纬神学的盛行,黄老学向宗教化的方向发展,随即又有黄老学与方仙道相结合的所谓黄老道的出现。这些可视为道教的胚胎。不过它仍属于类似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为宗教组织,行其术者一般谓之方士,还未称为道士。到了前后汉交替的时候,开始出现方士又称道士的情况。《汉书·王莽传》说:‘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孛星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这个鼓吹王涉造王莽反的西门君惠,在桓谭的《新论·辨惑》中仍称方士。又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鼓动涿郡张丰造汉光武反的,也是道士:‘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后汉书·许曼传》载:‘许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后汉书·第五伦传》称:第五伦‘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姓名,自号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这个第五伦看来并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隐姓埋名于民间,热心为民众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经常为他们扫除垃圾,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便以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称之。说明道士之名在当时已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视为一种尊称。当时民间不仅有个别道士的活动,而且开始近于有组织的活动。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初,卷人维汜,訞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指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同书《臧宫传》云:‘十九年(43),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同书《桓帝纪》又称:建和二年(148)‘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从这些起义的组织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称‘南岳大师‘、‘黄帝子‘、‘真人‘和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妖巫‘等事实来看,表明当时民间已有类似于道教的组织存在了。

    由于上述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因而在经过了从方仙道到黄老道的长期酝酿之后,到东汉中后期,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便相继正式出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