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就是胡亥在咸阳登基称帝了。而就在他登基称帝的这一天,他的哥哥还好好的活在上郡的肤施城。只是此时的赵高已经等不及扶苏死了。因为,在咸阳已经发生了两次民变,要是始皇的死继续隐瞒下去,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咸阳民众已经相信,他们的皇帝已经死了,而他们此时从心里想着要长公子继承皇位,延续秦朝的统治。
胡亥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可以说是章邯在这里面起到了一个微妙的作用。本来,即使市民再爆动,赵高也不想在扶苏没有死以前让胡亥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样,也就像是毫不犹豫的在这些市民的心中说,要扶苏即位,没门。
而章邯的出现,终于让赵高看到了希望,章邯就像是一枚重量级的筹码,终于让赵高下定了最后的决心,那就是让胡亥登基称帝,如果,在这个过程里面,咸阳还有什么人要闹,那就毫不犹豫的让章邯出面,把敢于闹事的人解决掉。
就在胡亥登基称帝的这一天,确实在咸阳引起了不小的事端,不过闹事的人在咸阳守军的镇压下,很快就被血腥和残酷剥夺掉了生命,失去头颅的人再怎么群情激奋,恐怕也闹不起来了。
而咸阳的这一场事端,比起前两次,尤其是第二次,已经小了很多。这也主要是此时的咸阳市民在心里已经渐渐明白,胡亥和赵高要杀扶苏,已经是事实了,而此时,恐怕公子已经死了,失去了公子,这些人异常悲痛,但是在心里,也因为觉得扶苏死去,此时已经觉得没有什么闹的必要了。
而另一方面,上一次混乱中流出的鲜血,此时还没有干涸,咸阳城墙的悬挂的几千头颅还飘散在风中。这也就在无言的警告着咸阳的市民,你要闹,好,城墙上的这些人头就是你的下场。
所以,这次胡亥的即位倒是没有想象中闹的那么大,甚至在咸阳守军砍掉了几百颗头颅以后,这场民变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胡亥登基以后,赵高就下了两道重大的调令。
第一调令是给北疆的军队下的,要求他们配合赵奎率领的御林军,剿灭在肤施的叛军。值得一提的是,赵高还给赵奎了一道密令,就是肤施城破以后,不留一个活口。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无论男女老少,士兵平民,都全部杀死,其中也包括刚出生的孩子和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
第二调令是给男方的另一支秦军下的,要求他们班师回朝。
这两道军令的下达,其实是非常重大的,第一道已经不用多说。
而第二道无疑是在说,现在的秦朝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对付南方的百越之人,或者说,此时的咸阳急需军队调用,已经没有太多的心思再顾及百越。而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军队调用,其实也是为了扶苏。不过,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匈奴那边已经有了异象。
匈奴能够知道咸阳的变化,能够知道秦朝政权存在的危机,那么,显然就是匈奴在秦朝也是有着自己的眼线,或者说是间谍,是这些人为匈奴提供着可以搜集的秦朝军事机密。那么,同样的,秦朝怎么可能再自己最大的敌人匈奴那里没有眼线呢!
所以,匈奴那里的变故,不仅仅是扶苏知道,咸阳这里也是知道的。匈奴在王庭集结重军,难道就不是要南下入侵秦朝,而此时的上郡,却又有多少的军队可用,三十万,加一道绵延万里的长城。可是,扶苏没有死,蒙恬没有死,这三十万大军能不能听从中央的调令还是一回事。而万里的长城,赵高想到那堵墙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以前的始皇帝,竟然费那么大的民力和物力修那没用的东西。
若是这些人贻误军机,或者故意拖延,致使秦朝北疆的部署跟不上,那么,匈奴人南下,侵入秦地。那他这个刚刚掌握秦朝大权的人还怎么坐稳。
所以,比起几十万匈奴铁骑的威胁,赵高此时更愿意放弃百越。
百越虽大,但是百越人还处在蛮荒阶段,更加重要的是,秦只要不出兵去招惹他们,他们是没有能力对付秦朝的。而匈奴不同,他们有几十万的铁骑,有统一的将领和部署。即使秦不想惹他们,但是他们也会南下侵入秦地。
通过这两条调令的发布,其实有心人已经看出来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将在北疆做大规模的集结,甚至是秦国的全部军力都将在与匈奴接壤的北疆大规模集结。一场秦与匈奴的大战似乎会一触即发。此时,两方面都像是搭箭拉弓待发的弦,两方面都在以最快的速度集结自己的兵力。
在咸阳调令发出的那一晚,也就是扶苏在肤施城中正在苦恼的时候。不过,扶苏的苦恼也只是存在了那一个晚上,等到天亮的时候,一张来自大月氏的羊皮纸让扶苏的担心终于烟消云散了。甚至,在那一刻,一晚上看着公子因为想事情没有睡着的紫莹看到了公子的笑容,昨晚一整晚的愁容因为一张羊皮纸迅速的改变了。
而在此时赵奎的营中,却是另一种场景。
昨天退兵十里的赵奎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很明智,在那种危急的时刻毫不犹豫的退兵了。甚至,他想,那十几万的匈奴人会帮他把肤施城完全的铲平,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完胜班师回朝的准备。这也是他之所以在那个时候把大部分的粮草辎重丢在肤施城下的原因。可是,后来的探马来报,让这个沉迷在此时肤施被破,匈奴人屠城幻想里的赵奎彻底的失落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