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十一、做水库


本站公告

    作者:芦江水

    第三章四十一、做水库

    一个严寒的冬天来到了,寒风刺骨。它把金色的田野带走了,带了的却是一片裸露的田地。那雾蒙蒙的田野上是一片冬天的萧瑟寂寞的景象。

    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巍峨挺秀的钟篱山湮没在浊雾里;枯草落叶满天飞扬,黄尘蒙蒙,混沌一片,分辨不出何处是天何处是地。

    寒风下的树枝光秃秃的,只有小河边苦楝树的光胳膊上尚存几颗干瘪瘦小的浅黄的小果,苦楝树上的一只乌鸦望着全个村庄,只是一片死样的灰白。苍黄的天底下,没有一些活气。田野上阡陌纵横,万叶枯黄,凛冽的寒风一吹,芦苇荡里的漫天的苇花四散飞开,思绪,也跟着摇曳,飘扬飞远……贾信华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就是因为大队核算带给了众人的受饥挨饿,最终虽然取消了大队核算。然而全村绝大多数家庭全被罩进在这个饥肠辘辘的阴霾之下。

    在这个年代,变农闲为农忙是一句时毫的政治口号,公社一号召各大队都派人去做水库,白眼书记立即闻风而动,把公社摊派的任务分到各个小队。然而各个小队都没有人肯去,原因很简单在家里每户人家都是吃煨蕃薯干的,哪家也不敢吃白米饭,做水库是大食堂吃铝饭盒的蒸饭。而且是做水库化力大,胃口就好,粮食更不够吃了。阿康队长挨家挨户去动员,可好多人都七推八托的找理由不愿意去做水库,有的人干脆说,你队长自己带头去。

    阿康没有办法,就找几个阶级成份不好的人去水库工地顶债。阿康是直截了当的对贾信华这样说的,象你这样的成份的人凡是别人要去的地方,你干脆连想也不用去想,反过来凡是别人不要去的地方你不想去也得去。贾信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打起铺盖到水库工地报到了。

    水库工地离红桥镇三十里路,贾信华去轧米厂轧了一百斤稻谷,米糠抵轧米的费用后尚有少许的多余,由于大队核算后各队出工不出力,长成的稻谷干瘪,同样的一百斤稻谷过去能轧出大米72斤,现在只能轧出的米还不足68斤,农民嘛是没有话语权的,就算你说了也等于白说。他在家里留下30来斤,其余的全挑到水库工地上去,还去街上的供销社买来一只特大号的腰圆形的铝饭盒和一只搪瓷碗,这一切如果不去水库工地是不用买的,贾信华很心痛这一笔额外的开支,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他是贫下中农的话他就会说,这一切全是为了做水库开支的队里应该报销,贾信华没有说,别的一同去做水库的人全都没有说,阶级斗争使很多一部分人学会了乖巧,知道什么该是自己应该说的,什么是自己不该说的。

    贾信华到红桥镇人民公社民工连队报了到,水库实行军事化编制,每一个公社的民工全按公社编成连队,由公社委派共产党员做指导员和连长。下面的排长由连部挑选看得上眼的党员来担任。由于各个生产大队应当承担的工日,全是按田亩分摊的,有一些大队因多数社员不肯来水库就全队出勤搞突击,这样就安排到大坝挑黄泥,数千人挑着扁担,来回在大坝和山坡间,都是一路小跑,来来往往,有如穿梭,远远望去,一派热火朝天的大干景象。但是近看这些人个个神情黯然,面色灰黄。当夕阳时分,劳累饥饿的人们,带着筋疲力尽的身躯,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回家。贾信华因为是队里委派长期在水库工地的,就安排在石工组劳动。由于水库大坝拦住后,就把原先通向大山深处的鹅卵石主路淹没了,这样就得在东山坡上新筑一条简易公路,从大坝下面的晒网村到通向山后的杨岙村,总共有二十多里路长。其中要跨越好多个大山的皱褶,每一个皱褶的凹陷深处,都有多股水流自上而下的渗透下来,成了一股淙淙作响的山泉,潺潺的山泉象银链子一样从山岩中渗出,飞珠溅玉般跌下山岩,新路经过这样的山涧处就得造一个涵洞或者桥梁。指挥部把这十几里路长的公路按土石方的数量划成几个段,由各个连队抓阄认领任务,各个连队都得造几个涵洞或者桥梁。

    做路开山就得石匠放炮劈山,然后把石块在山涧上做成涵洞或者砌成桥梁,再在桥面上铺上砂石路面。这种作业就需要相对稳定的人员来做。于是各个连队就抽调了一些能长期在水库工地的人成立了石工组。

    红桥公社连队的石工组共有十来个人,这主要是各个大队里抽调上来的能开山放炮的或者会砌石的人,此外就是没有技术的能长期做水库小工。贾信华没有打炮开山的技术,更没有砌石的本领,就成了抬石头出塘碴的小工。所谓劈山,就是由一个人把住一根插在石洞中的六棱钢钎,另外又有二个人分别抡起十六镑重的大锤,一人一下的敲击这个钢钎,这样钢钎端口就会逐步引成一个由浅到深的石洞,当这个深深的石洞引成后,就在里面塞上炸药和雷管,点上导火线后,岩石就会在嘭嘭的爆炸声响中嘣嘣地爆裂下来。接下来就是由这些小工抓紧时间把这些带着泥土草根的碎屑挑走。而负责砌石的祖仁师傅就会来挑拣一些可以用来砌桥梁的石块,吩咐小工们另外抬到造桥的地方堆着,以便砌筑时使用。

    第一次抬石头,贾信华看到的抬杠竟然不到一米的长,心中纳闷这么短的杠怎能抬,就算是能抬也太重了啊。他想,物理书上曾说过的物体的重量,是以支点到力臂的乘积,那么说杠长了可以省力啊,然而他们为什么都使用如此短的抬杠?山上是用不完的毛竹,贾信华思考着却拿起来一条稍细长的抬杠自己用,把另一条粗短的留下给别人。拿到贾信华留下的这根竹杠是一个叫丁雄的开山石匠,他因为今天不用打钢钎,就一起抬石头来了,他和贾信华年龄相仿也只有二十刚出头不多,当他拿起这条短而粗的竹杠时对贾信华笑眯眯地说:“谢谢你,把好的杠子留给我,自己用差的”。

    和贾信华一起搭杠的是一个年龄比贾信华较大的男子,他看到贾信华的肩膀离得较远,就说:“靠近,尽量靠近,把你的手最好能搭上我的肩膀”。贾信华按他的话试试,果然抬起石头来真的很稳。心想这是为什么啊?忽然贾信华看到前面丁雄他们二人抬的一杠,二个人肩膀挨着肩膀的抬着一块石头,稳步的向前走着。他发现了一个奇迹,就是丁雄和另一个人因为肩膀挨得特近,二个人的脚边又有一块大石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二个人组成的“人”字,是一种十分稳固的组合,恍然大悟的贾信华更加深知了一个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

    收工后他拿起蒸在大食堂的铝饭盒,再排队舀菜和汤。晚饭后贾信华信步走上的水库大坝上,大坝已经高出地面些许,前阶段都是在地面线的下面挖芯墙,其劳动在泥和水的混和物中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歇工后的大坝上一片冷清,夕阳笼罩下的水库大坝上的残土和乱石堆中发射着零乱的碎光,他静静的远望着残阳落山,沉默中又伴随着暮色的降临,红日逐步西沉,贾信华蹒跚地走向他的住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