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历名将征程,重现战神风采(代序)


本站公告

    粟裕将军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赫赫有名的战将,这些年关于他的著作比较多,有影响的如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粟裕传》,上海侗枫的《虎啸血野》、《粟裕大将军》,湖南张雄文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山东吴洪浩的《粟裕战歌》,北京熊铮彦的《粟裕大将》、北京张光彩的《开国第一将粟裕》等等。这些书一般将内容重点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叙述粟裕将军抗战生活的笔墨不多。这也难怪,粟裕将军一生建树很多,但其军事亮点主要是在解放战争。

    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只不过不为世人广知罢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粟裕在抗战中的行踪和功绩在普通读者眼里成为一个谜团。一些读者偏面地认为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中建树不多,抗战期间粟裕将军与国民党部队有几次大的交锋,广大读者对于这些磨擦的来龙去脉并不是很清楚,对打败国民党部队的粟裕将军颇有微词。一些人更是武断地说粟裕将军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内战英雄”,并因此在百度“粟裕吧”与粟裕将军的粉丝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一部分读者并不是不尊重史实,这些年来对粟裕将军抗日军旅生涯宣传不多是这一部分读者产生错觉的真正原因。

    粟裕在抗战初期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三战区给他们划定有作战区域。但粟裕打鬼子常常打出了这一规定的区域,并常常因此受到第三战区指挥官的指责。他开始的活动区域只在当涂、芜湖、南京附近一带,后来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他带着五百人走上抗日前线,后来手下发展为三万多人。

    粟裕将军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周旋了七、八年。反攻之前他基本没有跟日寇打过大规模的阵地战,这是因为他执行的是游击战术(车桥战役和高邮之战算是打得规模大一点的,也不过动用了几个团)。别小看了这种游击战,打到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中华民国建国三十二周年时,粟裕所部毙伤的日寇有一万三千五百四十一人。在苏中,粟裕面对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十二混成旅团和六十师团。第十二混成旅团本来是一只野战部队,但在粟裕领导下的游击战术面前完全丧失了野战部队的优势,大炮等重装备被废了武功,在几年的时间里先后被粟裕的部队歼灭五千多人,最后这个旅团被撤销了建制,旅团长南浦襄吉被免职调回日本。六十师团也没什么好结果,其师团长小林信男在苏南“清乡”时与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交手占了便宜,但在粟裕面前同样遭受失败。这还不算什么,把几百万江浙民众发动起来共同打击外敌是粟裕的最大功绩。在抗战中,粟裕将军长年累月地在日伪的包围缝隙里游走奔命,硬生生在日伪眼皮底下、别人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建立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这一切都散见于粟裕将军本人及其他革命先辈的回忆录中,不为广大读者所了解。我编著的《纵横江海》填补了这个空白,以翔实的资料,平实的描述,战地日志式的笔法再现了粟裕将军的抗日征程,可以弥补那些粟裕将军的崇拜者心中的缺憾。

    我在编著本书时,我曾因粟裕将军对交手的日寇和国民党部队的评价感到吃惊。他在总结黄桥战役时对韩德勤士兵素质的评价是赞赏和艳羡,以至于对抓的俘虏舍不得放手,大做思想工作留为己用。国民党部队的单兵素质显然强于新四军,日寇的单兵素质又远在国民党部队之上。韦岗伏击日寇后粟裕将军对日寇士兵高素质和强悍的战斗力予以颇高的评价。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日寇打击国民党部队时经常如同砍瓜切菜,推枯拉朽,可见其战斗力十分强悍。粟裕面对的正是这种拥有强悍战斗力的侵略军,让侵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断“扫荡”,“清乡”的结果是打出了比他们本身更为强悍的对手,以至于他们在粟裕面前一筹莫展。战斗力第一的日本侵略者到后都不是粟裕的对手,也就难怪解放战争时那些国民党部队在粟裕面前要败北了。

    我对怎样编写粟裕将军的这一光辉历程曾经十分矛盾,后来看到粟裕将军六十多年前发表在《苏中报》发刊词中的一段话时,我的心豁然开朗。

    粟裕将军的那段话是这样的:“在写作上,说实话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无需装点修饰,把你所做熟了的、所身经目历的东西,老老实实地写下来就是了!”

    这是他的原话,也成为我在编著本书时坚持的一个原则。正因为如此,在我做这本书时,我不像是在创作,更像是在做历史和文学意义上“考古”。

    当我在将军及其同时代革命先辈们的回忆录和著作中徜徉,我有身临抗日战场的感觉。他们身处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他们的回忆录或著作也不由自主地渲泄他们的情绪,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在编著本书时,粟裕在那个时代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活动,有记载的,依样保留,没有的,我也没有妄加猜测想象加以补充。本书虚构成分少之又少,这可能是这本书的缺点,但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原汁原味。

    这个东西是业余完成的,因为工作第一,不工作就没饭吃。所以这个东西只能在断断续续的状态中完成。虽然不过二十多万字,却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史料的大海中搜寻线索,然后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情景还原。这好比考古学家在废墟里寻找那些文物的碎片,再将文物拼接复原。文物碎片掉一片、两片或是更多一些是正常的事,瓷器和陶器的缺失部分常常由考古学家用石膏补充。我想我这个东西掉了的“碎片”还是由读者自己借想象去补充完整为好,因为我这支笨笔未必能胜过那些高明的读者。

    编著本书时,我得到湖南省作协会员、怀化市经协办主任康志耀先生,湖南省粟裕研究室负责人吴跃军先生、文亚玮先生的鼓励、帮助和支持,我深深地感谢他们。\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