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
【花朝节概述】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这祭花神倒真是风雅的事了,这一天,大概不会只是女人们的事了,一冬的禁囿让男人们有机会出来活动活动,或是放下手中的活,或是抛开案上的书,帮着系红绳,顺便可以看一看当下的颜如玉了。女人们祭完花神,急急的去找和自己相对应的花神了,正月的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1]。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 hrf="./" trgt="_blnk">新婚夜的雷人规矩:爷我等你休妻全文阅读>。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是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全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要在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在节庆中,一般都有酒食宴乐助兴。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丰台一带。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这些描述记载了旧时北京地区种花业及花卉商业的一些情况。在花朝节这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据说,当年清宫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一边品尝着花卉做的点心,一边观看《花神庆寿》的喜剧。
在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花神庙,此庙坐落在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是春天祭祀花神的场所,同时也是丰台地区各花行会的会址。据说,这座花神庙始建于明朝,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丰台一带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在花卉中,牡丹、芍药素有花王之称。在历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丰台花乡的为最佳。优良名品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不下数十种。
【花朝节历史】
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中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历代花朝节】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hrf="./" trgt="_blnk">特种兵在都市全文阅读>。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小说《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花朝节盛况】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而吴自枚在《梦粱录?二月望》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详引。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如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人张春华在其《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家亦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或“护花”。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率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迄情深意浓处,则互抛绣球,流连忘返。
传统的花朝节如今已流变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令性花市花展,群众性的赏花风潮往往经月不退,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这一传统习俗的来历,竟是掩映迷离,令人看不清楚。
据《广群芳谱》所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 hrf="./" trgt="_blnk">重生契约婚姻最新章节>。《博异记》、《镇洋县志》还为其起源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按上述解说,花朝应属追述崔玄微悬彩护花的纪念性节日。但是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史地风俗记载中,花朝却是庆贺花神诞辰的祭祀性节日,就是说悬彩花枝的意义并非护花,而是祝诞。如《铸鼎余闻》卷四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清嘉录》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稗类钞?时令类》中也载有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颐和园剪彩系花,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至于花神是谁,说法不一。《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月令广义?岁令一》谓“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夷坚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红裳艳丽的女子。大约花神为女性形象是约定俗成的。
此外,还有人认为花朝节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密切关系。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盘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可见该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赴会进香、祭神拜佛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准此,花朝又归为宗教性节日了。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有关于花神以及过花朝节习俗的专论。论者以为初民自然崇拜的内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进化至人为宗教以后,这类崇拜形式逐渐消亡。但万物有灵的观念未能彻底从人们头脑中铲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现。此说言简意赅,确为精论,但仍无法从史料中取证,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节俗形成的逶迤足迹。这样,花朝节的来历问题,还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各地各族花朝节(部分)】
武汉新洲花朝节
它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
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花朝节在唐代已形成,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盛行。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有八百余年历史,现在是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
农历每年二月十五,有百花生日之说,俗称“花朝节”。新洲旧街花朝节始于南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即使战争年代也未中断,由最初单纯的民间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民间物资文化交流的盛会,历年来旧街花朝节都是鄂东一带最大的民间赶集庙会。旧街花朝节已被列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旧街的三庙河滩及沿岸,五彩的帐篷摊铺绵延数公里,本届朝节以突出"农"字为特色,开设了耕牛、农资、农民生活用品、花卉苗木、现代农机等五大物资交流市场。除传统的物资交流、民俗表演等内容外,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也给本届花朝节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南五省农民赶盛会,武汉市民游旧街"。3月11日,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武汉新洲旧街花朝节开幕。庙会吸引来自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数万群众赴会。
壮族花朝节
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壮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等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青年男女对歌情深,歌为引子花为媒,在真挚的歌声中赠花定情,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 hrf="./" trgt="_blnk">总裁娇妻太撩人全文阅读>。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心地洁白。
宁波花朝节
宁波地区,少女在花朝节这天用绸缎缝作(内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祈祷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妇女则停止刺绣和针线活,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
白族花朝节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则于农历二月十四举行“春会”,届时家家户户门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栉比的一条条“花街”,绚丽多彩,蔚为壮观。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农民身着盛装走出家门,到大理古城各条街道逛花街,赏花景。
【花朝节记载】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
“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
――――《中华全国风俗志》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袁宏道《满井游记》
【花朝节的今昔】
据《秦中岁时记》载,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博异记》《镇洋县志》还记载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十五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花朝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盛行,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习俗。在当时的长安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据《广群芳谱》载:“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载:“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这种现象,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情合理的。
花朝节一般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这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的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就是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吴自枚在《梦粱录》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顾禄《清嘉录》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有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 hrf="./" trgt="_blnk">末世之炮灰也不错TXT下载>。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清稗类钞》中也载有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颐和园剪彩系花,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的诗句。熟知《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有花朝节群芳“抽花签”的内容。而书中林妹妹及袭人的生日就是二月十二,正是花朝节。《红楼梦》开篇有“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之说,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多么偏爱林妹妹,居然点她为百花主人。对袭人之爱亦可略见一斑。
古代的花朝节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这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近些年各地的“情人节”很热闹,据说这一天的玫瑰花、巧克力也都很走俏,其实我们民族自己也有许多很好的失传节日,很值得拾回来好好过一过。今天,富起来的中国人在学习、工作之余,种花、养花、赏花已蔚然成风,像“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我们重新拾起来镶嵌到我们的节日生活中,既增添了我们许多的乐趣,又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润,也表明一个古老民族对美的追求,何乐而不为呢?
【节物风俗】
祝神庙会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种花挑菜
这一天,各地还有栽花种树的习俗,有点今天植树节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晒种祈丰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制作花糕
唐代的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都十分发达。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 hrf="./" trgt="_blnk">流氓艳遇记全文阅读>。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
【花神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花朝节又称“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西方花神节】
5月1日。是西方各国庆祝花神的节日。各国有不同的节名,庆祝活动也不相同。在英国被称为“五朔节”,人们围绕着象征生命与丰收的五月柱跳舞、游戏,并选出五朔节女王。在希腊叫做“迎春节”,人们把用鲜花编成的花环挂在房前。在芬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叫做“春节”,意即庆祝春天的来临。古罗马的花神节,是为了表示对罗马神话里的费罗拉的尊敬而设立的,费罗拉是古罗马人所崇拜的花神,也是罗马神话中青春的象征。在节日的这些天里,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会将自己打扮一新,装饰着玫瑰花,来到大街上通宵达旦的畅饮,载歌载舞。
【中国花神节】
中国的花朝节(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
【花朝节概述】
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花朝节历史】
我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hrf="./" trgt="_blnk">星海领主TXT下载>。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历代花朝节】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小说《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花朝节盛况】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而吴自枚在《梦粱录?二月望》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详引。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如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人张春华在其《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家亦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或“护花”。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率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迄情深意浓处,则互抛绣球,流连忘返< hrf="./" trgt="_blnk">超级能源强国全文阅读>。
传统的花朝节如今已流变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令性花市花展,群众性的赏花风潮往往经月不退,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这一传统习俗的来历,竟是掩映迷离,令人看不清楚。
【节日传说】
崔玄微悬彩护花纪念日
据《广群芳谱》所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博异记》、《镇洋县志》还为其起源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花神诞辰祭祀日
按上述解说,花朝应属追述崔玄微悬彩护花的纪念性节日。但是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史地风俗记载中,花朝却是庆贺花神诞辰的祭祀性节日,就是说悬彩花枝的意义并非护花,而是祝诞。如《铸鼎余闻》卷四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清嘉录》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稗类钞?时令类》中也载有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颐和园剪彩系花,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至于花神是谁,说法不一。《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月令广义?岁令一》谓“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夷坚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红裳艳丽的女子。大约花神为女性形象是约定俗成的。
宗教性节日
此外,还有人认为花朝节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密切关系。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盘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可见该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赴会进香、祭神拜佛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准此,花朝又归为宗教性节日了。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有关于花神以及过花朝节习俗的专论。论者以为初民自然崇拜的内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进化至人为宗教以后,这类崇拜形式逐渐消亡。但万物有灵的观念未能彻底从人们头脑中铲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现。此说言简意赅,确为精论,但仍无法从史料中取证,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节俗形成的逶迤足迹。这样,花朝节的来历问题,还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壮族花朝节
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壮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等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青年男女对歌情深,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心地洁白。
【花朝节记载】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
“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
――――《中华全国风俗志》
小说高速首发神话演绎最新章节,本章节是【花朝节(简称花朝。花神节,花神生日)】地址为< hrf="/">./>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