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信仰】
六大信仰(l―‘q’idl―sitt)概述
伊斯兰教六条基本信仰纲领的总称。简称“六信”。阿拉伯语“阿戛伊德?西特”的意译。伊斯兰教义学家认为,该教的基本教理由3部分组成:宗教信仰(,伊玛尼),宗教义务(‘ibdt,伊巴达特),善行(ihsn,伊赫桑)。这三条基本原则构成为宗教(l-d,迪尼),即“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古兰经》3:19)。信仰是指穆斯林对安拉启示的《古兰经》及其所规定的基本信条的确认和诚信。中国穆斯林称信仰为“正信”(即尊奉安拉之道)、“明德”(即明晓并承认基本信条)。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纲领,根据《古兰经》的启示,被归纳、概括为6项内容,习惯上称为“六大信条”:信仰安拉、天使(有人译为“夭神”、“天仙,’)经典、使者、末日和前定。其中前五项多在同一节经文中列述,只是次序和措词略有不同,如: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给使者的经典,和他以前所降世的经典。谁不信真主、天神、经典、使者、末日,谁确已深入迷误了。(4:136)
……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2:177)
至于“前定”一项,是根据经文中强调安拉执掌一切、决定一切、支配一切、预见一切而列入“六大信条”范畴的,如安拉已经“预定万物,而加以引导”(87;3),“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3:145);“他创造万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25:3)等等。欧麦尔传述的一段穆罕默德遗训,把这6项连起来,形成六大信条。可见其既有《古兰经》作遵循依据,又有《哈底斯》加以联缀、强调。
在“六大信条”中,信条独一无偶、绝对权威的造物主安拉是至关紧要的,对这个信念的坚持是不容妥协、分寸不让的,其余几项信条都是以此为核心,为牢树并强化“认主独一”论意识而列入基本信条范畴的。
【六大信条内容】
(1)信安拉。
在“伊玛尼”的内涵中,安拉居于最高的地位。《古兰经》明确称颂安拉是独一的、无始的、最崇高的、实在的主(112章),是创造、主宰并超绝万物的主(16:3~17,2:28~29),是全知全能的主(13:9~17,6:59~62,3:26~27)。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所著的《天方典礼?真宰篇》论证安拉曰:“太空冥冥,有真宰焉,独一无二也。无相至妙,难以言喻也。凡有匹偶,或可言喻,皆受造之物,非造物之主也。天地、人物皆有匹偶,皆可言喻,皆真宰之所生化者也。真宰,则先天地,人物而有者也”。“前无始,后无终,大无外,细无内”。“无形似,无方所,无遐迩,无对待”。“至知也,至能也,至全也,至善也”。穆斯林享有知足和达观的意识,即归因于他们坚信并把一切希望寄托于超越物质界存在的最高的安拉。
(2)信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7:158,48:29)。《古兰经》明确指出:穆罕默德本人也是一个凡人,并非崇拜对象(18:110),他只是在人间为安拉“报喜信”,“传警告”(35:24),是安拉派遣的使者(7:158),是所有先知中的最后一位“封印”先知(33:40),因而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3)信经典
即信仰安拉所降示的一切经典,主要指《古兰经》< hrf="./" trgt="_blnk">东拐子日记全文阅读>。《古兰经》中有70余处明确提到该经是安拉降示的经典,并强调它本身即是安拉的语言(16:115,18:109),是人类绝无能力创造的妙文(17:88)。《古兰经》本文,从语言、书法到复制,均同“记录在一块受保护的天牌上”的原形相一致(85:2l~22)。
(4)信天使
伊斯兰教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纯洁无邪,无性别,长有翅膀,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天使数目繁多,各司其职,如有的负责记录每个人的行为,有的负责索取人的性命等。最著名的有四大天使,其中吉卜利勒天使地位最高,他奉安拉之命向穆罕默德传达“启示”(2:97),是玄灵(16:102,2:87)和忠实的精神(26:193),是人类的朋友。
(5)信末日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既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亦应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古兰经》以大量节文具体地表述了末日的景象,天园与火狱的情景,以激励人们认主独一,坚定信仰,行善戒恶,要人们确信安拉在末日将复活人类,全面总结清算每个人在现世的表现,根据善恶给以奖惩,善者进天园,恶者进火狱,并告诫人类:“其实,后世是更好的,是更长久的”(87:17)。
(6)信前定
伊斯兰教认为,凡万事万物皆由安拉“前定”(又称主的“定然”),是人的意志不能违抗的。《古兰经》指出:安拉“预定万物”(87:3),“已注定各人的寿限”(3:145)》故多数经注学家认为,前定应包含在基本信仰之中。伊斯兰教认为,前定与自由意志的相互关系是:既反对极端的宿命论,也反对绝对的人定论,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应顺其前定,自负其责。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的《正教真诠》云:“真主造化了人神,并人所用之事物,因为试人之善恶也。成立善恶乃前定,作用善恶乃自由。若无前定,亦无自由。非自由不显前定,然自由不碍前定,前定亦不碍自由,似并立而非并立也。”
【门宦】
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
【门宦简介】
【名称由来】
门宦(l―triqh),伊斯兰教苏非教团[1]分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通称。最初,这些苏非教团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语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苏非教团名称。亚非伊斯兰学者称之为“托勒格”,西方学者称之为“教团”。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主要有:
(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
(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
(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根据对扬州普哈丁墓的有关记载,南宋末年来扬州的普哈丁是一个苏菲主义神秘派的修道者,他的墓至今尚存。《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述,元时在广州一山洞中曾见到有200岁高龄的修道者,到杭州时,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欧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孙家中”,“有一道堂”,“内有一批苏菲修道者”。明崇祯年间,印度的一位苏菲派学者阿师格来华,留居南京3年,张中曾投师于他,对其讲道内容作了笔记,整理成《归真总义》一书。17世纪苏菲主义各学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入新疆,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称为“依禅”。18世纪以来,库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苏菲主义学派,通过海、陆两路,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 hrf="./" trgt="_blnk">次元入侵>。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支系,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毕家场、北庄等;以创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鲜门、张门等;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门等;以拱北众多、建筑宏伟而命名的有大拱北、华寺等,但都不叫门宦。
“门宦”一词始自清中叶,据传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马显忠(1736~1795),由清朝地方当局委派为“统领”,命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但这只是口头传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杨增新《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中始有记载。其他种种有关其来源的说法,在阿拉伯文、汉文文献中尚未发现。门宦一名的出现和被甘肃、宁夏、青海苏菲主义者及一般穆斯林所承认,表明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为一种具有宗教世袭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门世家”。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权力集中、辖区较大并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组织形式,存在于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发展时期】
门宦在甘、宁、青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分3个时期:
(1)康、乾时期(1662~1795),主要是传入时期,先后出现了11个门宦,而最多的有大拱北、华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道、咸时期(1796~1861),为发展时期,先后又形成了8个门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国时期(1875~1940),为内部分化时期,先后从上述门宦中分立出来13个门宦,如崖头、灵明堂、撒拉教等。
【四大门宦简介】
【哲合忍耶】
亦称哲赫忍耶,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响亮”、“公开”,主张高声念赞颂词,由甘肃武都人马明心于清乾隆年间游学也门哲赫忍耶道堂(伊本?栽尼道堂)回国后所创传。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敬主赞圣”、“遵经从训”。在修持上主张先“教乘”后“道乘”。认为“教”是基础,“道乘”只限于少数有条件或教派继承人才能修持。门宦的领袖称为“穆勒师德”(导师),或称“谢赫”,译称“老人家”也被称为教主,在信众中具有至高权威,受到信众普遍的尊崇,过世后为其建造拱北(陵墓),信众常常前往拜谒(叫做“上拱北”)或举行大规模尔曼力(善事)活动。对伊斯兰教“舍希德”(圣战、殉教)思想信仰较为重视,富于斗争精神,曾数次掀起反对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抗暴起义。
在宗教修持和礼仪习俗上,主要特点是高声念诵“迪克尔”(记主词)和公开举行颂主赞圣的仪式,以“明扬正道”故名“哲赫忍耶”。主麻日只举行聚礼拜,不再举行晌礼拜,该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须和戴黑白色六角帽为特征,妇女不戴盖头,不蒙面纱。
至清末以来,逐渐分化为北山、南川、沙沟、板桥等门宦,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云南、东北及贵州亦有少数信众。
【卡迪林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大能者”。起源于波斯人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之卡迪里教团。
清康熙年间由华哲?阿卜杜拉传入甘宁青穆斯林中,后来分化为数支门宦。主要包括甘肃临夏的大拱北、青海后子河拱北、宁夏海原县九彩坪等门宦。门宦领袖称为“道祖”,也称做“真人”。
在教乘上同于一般穆斯林,虔信伊斯兰教根本信仰,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则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心”为宗,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弃绝尘俗为入道之门”。修持方式以静修参悟为主,默诵各种迪克尔词。有少数高级修士,抛离红尘,不求婚配,出访名师,入深山或驻拱北,进行苦修苦炼,禁欲苦修的特征很显著< hrf="./" trgt="_blnk">网游灵宝>。这种修士也称为“勤炼人”,从民国以来渐渐减少,至今巳很少见。
各门宦以著名拱北为传教中心,主持拱北事务者多称为“当家人”,道统传承实行“传贤制”。此外,尚有宁夏同心县的石?岭、固原县的齐门,甘肃的香源堂、阿门等门宦,也属于卡迪忍耶门宦,自称道统源自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的卡迪里教团,多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传入。其道乘修持也主要为静修参悟,但无离尘绝俗出家修道的修士。
【库布林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至大者”,起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不拉维教团。传入时间,一说于明末清初,一说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一名外籍传教师穆呼引弟尼传入。此人定居于河州东乡(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大湾头,改姓张,躬耕自给。后人为他建拱北于大湾头上,故又称张门门宦或大湾头门宦。
该门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尔,静修时间分40天、70天、120天不等。
教徒分布于甘肃省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沉静”、“低声”。是甘宁青穆斯林中乃格什板迪低诵学派苏非派门宦的统称,共计包括二十多个门宦(有些现已消失)。
主要有穆夫提门宦、毕家场门宦,由新疆乃格什板迪白山宗著名领袖阿帕克霍加于清康熙初年到达青海西宁时所传,是甘宁青穆斯林中最早产生和形成的两个苏菲门宦。还有鲜门门宦,洪门门宦和北庄门宦。到清雍正年间,甘肃临夏回族谢赫马来迟游学阿拉伯归来,创传华寺门宦,这是甘宁青穆斯林中最著名的一支苏非门宦,曾得到广泛传播,信众遍及西北回、东乡、撒拉各族穆斯林地区和陕西、河南、云南的一些回族地区,青海化隆县卡尔岗地区的部分藏族和汉族,受谢赫马来迟的传教影响,也皈依了伊斯兰教,信从他的苏菲学派,但这支苏非门宦到清朝中叶就衰落了。此外,又有胡门门宦、灵明堂通贵门宦等,道统虽并非直接源出于乃格什板迪苏非派诵学派,但受其影响较深,教义思想和礼仪制度与上述诸苏非门宦大致相同,故也称为虎夫耶苏非派。
【门宦制度特征】
【门宦教义特征】
各门宦教义上信奉逊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学派的主张并以苏菲著作《米尔萨德》、《麦克图巴特》等经典为认主和必修的课本外,还有以下共同特征:
(1)崇敬教主,以教主为“老人家”,认为他们是引领教众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认为教主是能够创造和显示各种“凯拉玛特”(即奇迹)的“吾里”(即真人)。教众对教主唯命是从,凡事必须听教主的“口唤”。从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响。教主管辖许多教坊,并委派“热依斯”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务。
(2)为门宦创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员、门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门宦创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静一、穆夫提的马守贞、华寺的马来迟、库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后,教众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类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为拱北。有的给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给掌教人的家族成员或其得意门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给与本门宦有关的阿拉伯或中亚传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为门宦的宗教象征,一般都在人去世后才修建。现在甘肃省玉门市的吾艾斯拱北,是当地穆斯林为纪念七世纪来华传教的宜教师吾艾斯修建的墓地,与门宦拱北无关。
(3)有严密而又系统的道统继承制。为了门宦的继承和发展,各门宦都建立有自己的传承世系,称为“道统”。这种道统既上承某个苏菲教团的创始人和其思想主张,又代代相沿相续,脉络分明。其方式有子孙世袭、家族世袭和传贤继承3种形式。华寺、穆夫提、北庄等门宦都是子孙世袭。哲赫林耶在第三辈教主以后,也演变为子孙世袭制。戛迪林耶则以传贤方式继承教主。大拱北、洪门、丁门、韭菜坪、灵明堂等门宦都坚持这一传统< hrf="./" trgt="_blnk">痞妃戏邪王:倾城召唤师>。家族继承则以保安族的高赵家门宦为典型,其创建人马叶哈雅之后的3代教主,无论男女都在家族内相传。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道统,都有神秘的口头历史传说;有的还有正式的书面记载,如《哲罕耶道统史传》等。
(4)重视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炼,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修炼道路和阶段,一般分为3个品级: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课)、道乘(即各种苏菲神秘主义的功修)和真乘(即通过明心尽性等修炼步骤,达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炼中,各门宦既根据各个苏菲家的不同修炼方式与仪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国儒、释、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张“道(乘)教(乘)并重”,戛迪林耶主张“道(乘)中有教(乘)”,库布林耶主张“道(乘)教(乘)并举”,哲赫林耶主张“先教(乘)而后道(乘)”。所有门宦都非常重视和醉心赞念“迪克尔”,不同的门宦有不同的赞念方式,且都颇具神秘色彩。
【门宦的相关问题】
1、认为门宦不是教派,而是一种以“始传者子孙世世为掌教”做为基本特征的宗教制度,这种制度既是教主而兼地主的制度,又是一种“世袭罔替”的封建特权制度。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门宦”二字是“沿用汉人‘宦门‘‘门阀‘等名词,来标明一种世袭的身份、地位与特权”[1]。《回回民族问题》、《回族简史》及《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基本上持这种观点。
2、认为门宦与格底木、伊合瓦尼一样,同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他们在基本信仰上属逊尼派,在教律教法上属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在教乘修持上,与格底木、伊合瓦尼基本一致,在道乘修持上则有所不同,格底木、伊合瓦尼等重视教乘修持而不重视道乘修持,门宦各派则程度不同地都重视道乘的修持,因此在宗教仪式上也与重教乘各派有所不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门宦”二字既有“权门阀阅”之意,也有标新立异、另立门户之意,“门宦”与“门户”词意相近,“都表明一种家族或一种集团势力”,因此,这种观点认为以世袭制产生为最重要标志的哲合林耶门宦制度“恐怕要算一个最典型的门宦制度了。它集中表现了西北回族伊斯兰教门宦的封建实质,发展到了最高形态。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神权与俗权合一、土地剥削与宗教榨取相结合、教主兼大地主的特殊的封建制度,可以说,它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与中国封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2]勉维霖同志在其所著《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中及《撒拉族简史》的作者均持此观点。
3、有人认为,门宦“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教长(伊玛目)与教徒(穆斯林)所属的,宗教上相互有一定联系,经济上相对各自独立的宗教集团,也可看作宗教单位。这种宗教集团一般以清真寺为单位”。这种观点反对门宦制度说,认为门宦不是制度,既不是地主兼教主的制度,也不是以始传者之子孙世袭掌教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特权制度,“门宦”一词不是沿用汉人的“宦门”“门阀”等词,也不是在中国伊斯兰教内部产生的门宦制度。门宦是受外国伊斯兰教苏非派或什叶派中的栽德派影响而形成的。“门”是由阿拉伯语“巴布”一词而来,意为“神圣之门在召唤”,故“门宦”一词实应写作“门唤”[3]。
4、也有人认为,门宦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修道派,是苏非派在中国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他从“托钵僧”一词“原意为‘门‘,具有‘寻求门户‘的意思”出发,将门宦分为“寻求门户时期的门宦和门阀教主时期的门宦”两个发展阶段。寻求门户时期的门宦是早期门宦,既指办道者寻求信奉者和办道资金,也指教徒寻求导师以指导自身的精神修炼,这两者综合便是早期门宦“寻求门户”之意。这时的门宦并不存在“门阀”和“高门世家”的含义。随着办道者声誉的提高、信众的增加、办道场所的兴建、道乘修持者队伍的壮大以及教民在宗教生活上对办道者依附的加强,寻求门户时期的门宦迅速转化为门阀教主时期的门宦。这是门宦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即是门宦由兴盛走向衰落阶段。[4]
5、《宗教词典》将门宦释为“解放前中国伊斯兰教一种封建家族式的神秘主义派别和宗教制度……‘门宦’一词相传由中国古籍中的‘门阀‘、‘宦门‘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并而成,用以表明其权势和地位。创始人和首领被尊为教主(或道祖),因其身份、地位、权力多为世袭,后逐渐形成为宗教领袖的高门世家。”
小说高速首发神话演绎最新章节,本章节是【六大信仰】【门宦(伊斯兰教苏非教团)】地址为< hrf="/">./>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