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科学派】【新教宗派之浸礼宗】


本站公告

      


    【基督教科学派】

    美国人艾娣所创教派。该派因认为物质是虚幻的,疾病只能靠调整精神来治疗,并称此为基督教的科学。基督教多数教派认为它是一种变种或边缘教派。

    基督教科学派或称科学教派(thhurhofhrist,stist,常称作thhristshurh),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边缘教派< hrf="./" trgt="_blnk">神仙宝座。总教堂(或称母教堂)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由玛丽?贝可?艾迪于1879年创立。此教派的教义主要来自她所著的《科学与健康暨解经之钥》。

    该派礼仪简朴严格,由读经师主持。周日阅读《圣经》及《科学与健康》,唱诗;平日汇报治疗情况。不纪念圣诞节、复活节,无洗礼及其他圣事。分会多有读经班与主日学校。16人以上的团体,只要包含4名母会成员,1名医师,即可成立分会。母会成员从教师受业,并放弃原有职业,可批准为医师。医师从医3年以上,再学习理事会安排的课程,可成为教师。母会领导人多由教师担任。理事会理事终身任职,可指定继承人,但亦可撤换。成员多为中上层中产阶级妇女,以人口稠密地区为活动中心。在美国约有2000多个分会和团体。在世界各地有近1000个分会,其中多在英国和联邦德国。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

    【教义】

    基督教科学派的基本教义

    基督教科学派声称既然上帝是绝对的善与完美,那么罪,疾病和死亡都与上帝无关,因此都不是真实的。这个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真正的真理和存在都是在精神层面上,所以所有的物质上的“错误”都可以靠更高层次的灵修来解决。她更进一步的说明她所领悟出来的道理正是如同《圣经》里所记载的那样,耶稣基督有治愈能力也是因为有同样的领悟。该派反对《圣经》关于创世、堕落、和救赎的教义,认为除了精神,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基督科学教徒(或称基督科学者)则根据这个教义深信疾病可以透过信仰,祈祷和领悟更高一层对于上帝、基督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治愈。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徒有病痛时往往只靠著祈祷而不寻求医疗协助,他们的教会刊物上也常常刊登这类的透过祈祷而治愈的报导。

    基督教科学派认为上帝是无限的神圣原则,是思想、灵魂、精神、生命、力量、真理、善和爱;认为作为凡人的耶稣不是神,作为精神原则的基督才是神。基督教科学派主张对世界采取乐观、开朗和积极的态度,以此保证获得健康、财富和成功。礼仪简朴严格,由读经师主持;周日读《圣经》及教派鼻祖艾娣的《科学与健康》,唱诗,平日汇报治疗情况;不纪念圣诞节、复活节,无洗礼等圣事,及不设立圣职。成员多为中上层阶级妇女,世界约有3000多个分会和团体。

    基督教科学派提出关于物质、苦难和罪均属虚幻的说法,而不同意《圣经》关于创世、堕落和救赎的教义。他们认为:上帝是无限的神圣原则,是思想、灵魂、精神、生命、力量、真理、善和爱。作为凡人的耶稣不是神,作为精神原则的基督才是神。“真正的”人反映上帝的本质,是精神性的。除了精神,一切都不实在。物质的**与必死的想法是虚幻的,疾病与痛苦来自虚假的意识,要恢复健康,就要消除幻觉,矫正错误的思想;并认为这种“基督的科学”就是耶稣赖以治病的圣灵。精神疗法可由病人也可由医师采用,主要诉诸祈祷,依靠把“绝对真实的存在”跟“必死的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清物质、罪恶、病痛、死亡都属虚幻,人就得到救赎。罪恶看起来好像很有力量,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它真有力量。该派还认为,要获得健康、财富和成功,就要对世界采取乐观、开朗和积极的态度。其成员自由参加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教会的团体活动不多。该派主张禁酒戒烟,但不反对娱乐,也不反对牙医、眼医和注射疫苗。

    【争议】

    基督教科学派引发的争议

    基督科学教派非传统的传教方式和内容因此引起许多争议。一些教会人士因为不肯寻求正常的医疗协助,只靠著祈祷来治病,结果死于一些本来可以医好的疾病。其中因此而死的小孩,他们的父母因此被提起刑事诉讼,理由是疏忽和不当致死。教会方面则辩称根据他们的完整记录,他们的“灵修治病”祈祷方式确实治愈了许多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的绝症。

    在神学界,基督科学教派的教义也引起一阵骚动,特别是透过19世纪起盛行的科学角度来看(注:也就是基督科学所称的“科学”完全称不上科学),一些其他基督教派人士则讥讽的说科学教派只能算是一种圣经解说学校,只是一时的,根本不算是一种新的基督教派。即便如此,基督科学教派在发展初期,以及在1960和1970年代的再次发展却也因此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hrf="./" trgt="_blnk">不败战神最新章节。

    在分类上,基督科学教派是归类到基督教分支的复原教派这一旁支上,不过也是引起一些争议。

    【创办者简介】

    艾娣本是催眠疗法医生昆毕的病人和学生。1862年,她宣称由圣经启示而发现基督治病的原理,并从自己的康复和其他病例得到证实。以后她开始为人治病,招收学生,组织基督教科学派。1875年她发表《科学与健康》,述说其原理及精神疗法。1879年她与学生在波士顿创建该派的母会。后又创办麻省形而上学学院,培养本派医师和教师;毕业生到各地建立诊所和教会,使该派传布到美国各地和英语国家及德国。以后有些教师修正艾娣观点,甚至分裂对抗。1889年后,艾娣关闭学院,解散原有团体,进行内部改革,巩固自己的控制权。她以读经师取代各分会的牧师,制订《母会手册》,要求各分会遵守。晚年时交权给“五人理事会”。她死后,理事会与基督教科学出版协会发生权力之争,自认为继承人的贝尔夫人和斯蒂岑夫人分庭抗礼。很多主张基督教科学应该发展的医师和教师退出或被逐出母会,但仍在进行精神疗法活动。1883年出版《基督教科学报》月刊,1908年发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浸礼宗】

    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因反对婴儿受洗,主张只对理解受洗意义的信徒施洗。洗礼采用全身浸入水中,不用点水于额的方式故名。浸礼宗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1869年获法律保护19世纪获得巨大发展在美国传播甚广。浸礼宗多数教会在一切信仰与实践问题上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教会由信徒即有信仰和体验的人组成反对教阶制和教区制;在教会生活中所有信徒一律平等。其崇拜形式与归正宗、公理宗等接近;重视读经、讲道、唱赞美诗祷告多采即兴方式。1836年传入中国。

    【浸礼宗简介】

    浸礼宗bptists新教宗派之一。因反对婴儿受洗,主张只对理解受洗意义的信徒施洗,洗礼采用全身浸入水中,不用点水于额方式,故名。17世纪初,曾受再洗礼派影响的英国牧师史密斯创立施行浸礼的小团体。有人将其视作浸礼宗的起源。也有人将其渊源追溯到16世纪的再洗礼派和中世纪一些主张类似礼仪的派别。

    在17世纪英国清教徒运动中,流亡荷兰的分离派清教徒在史密斯领导下,于1609年根据自己对新约教会理论的理解,组成浸礼教会,后并入再洗礼派残存成员所组织的门诺会。1612年,反对合并者在赫尔韦斯带领下另组浸礼教会,因信奉j.阿明尼乌主义,认为基督乃为普遍救赎人类而死,故称普救浸礼派。1638年,部分非分离派清教徒在斯皮尔斯伯雷领导下退出雅各布的独立教会,组成浸礼教会,因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基督特为救赎选民而死,故称特救浸礼派。两派都认为教会是仅由信徒组成的自治团体,应按新约教会模式进行管理。普救浸礼派信徒后多转入贵格会。浸礼宗的主要传统为特救浸礼派所沿袭。

    【浸礼宗特点】

    浸礼宗多数教会的特点为:1在一切信仰与实践问题上,最高权威是基督与《圣经》,信经与礼文均不足为凭;2只对信徒施洗,因为洗礼是基督徒的标志,而基督徒是自觉的信仰者;洗礼应根据圣经将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并以三位一体上帝之名进行,象征信徒分有基督的生命、与基督同受死与复活;3教会由信徒即有信仰和体验的人组成,教会生活的基础是信徒与上帝以及信徒之间的盟约。反对教阶制和教区制;4在教会生活中,所有基督徒一律平等,因为每一基督徒都是圣徒,在教会事务上都有权力,牧师执事等只有特殊责任而无特殊地位。在教会组织原则上,浸礼宗采用公理制,认为在基督之下基本权威属于地方会众。会众可以接纳与开除成员,聘任牧师,按基督精神安排教会内的宗教生活。由会众代表组成的各级联合会、均无权控制地方教会,只负责办理共同关心的传教、教育和慈善事务。崇拜形式与归正宗、公理宗等接近;着重读经、讲道、唱赞美诗,祷告多为即兴之语而非预先写就。

    【浸礼宗历史】

    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浸礼宗发展很快。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转入地下< hrf="./" trgt="_blnk">灾厄降临。1689年宽容法案通过后,该宗获得法律保护。19世纪其发展进入**。1813年,特救浸礼派组成总联盟,后发展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浸礼宗联盟(187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浸礼宗在英国的影响渐微。美国浸礼宗在殖民时期曾遭受迫害。1639年,威廉斯在美国普罗维登斯创立第一个浸礼教会。1641~1648年间,克拉克在纽波特创立的特救浸礼派教会在各地相继建立。美国独立后,各地浸礼宗联合会纷纷建立,特别是在农村和西部的印第安人、黑人和移民中发展迅速,成为南部各州最大的宗教团体。19世纪中叶,美国浸礼宗因废奴问题而分裂。1845年南方浸礼宗大会成立,1907年北方各州浸礼宗教会成立北方浸礼宗大会,1950年改称美利坚浸礼宗大会。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废除后也自组教会,后来有约1000万人,占美国黑人教徒总人数的66%以上,该宗为美国人数最多的新教宗派。

    1836年浸礼宗传入中国,主要传教区在沿海各省及西南等地,分为浸信会(传自美国南浸会)、浸礼会(传自美国北侵会)和英浸礼会等派系。

    【浸礼宗传播】

    随着英国清教徒移民于17世纪30年代初传入北美殖民地,浸礼宗传入北美。但美国浸礼会基本上为本土产物。第一个“普通浸礼会”为罗杰?威廉斯(rogri83)于1639年在普罗维登斯建立。1670年,联合建立普通浸礼宗联会。但此派在美国从未成为较大势力,且多数中途衰落,人数较少。在北美殖民地势力较强的是“正常浸礼宗”,这是“特殊浸礼宗”在美国的名称。此派最早的中心在罗得岛新港。最早的教会系1641-1648年由内科医生、牧师克拉克建立。后在基特里、缅因、马萨诸塞、波士顿等地陆续建立教会。此后向美国中部发展,在查尔斯顿、南卡罗来纳等地先后建立正常浸礼会。18世纪后,此派开始联合运动。1707年在新泽西、宾夕法尼亚和特拉华的5个较大的教会,联合组成费城浸信派协会。1760年,该协会吸收康涅狄格、纽约、弗吉尼亚等州的教会参加。它们在大觉醒运动中吸收大量信徒。至1793年,有信徒73400人;1795年有教堂1152座。这一联合趋势被19世纪30-40年代的奴隶制论战中断。南、北方的教会由于对奴隶制的态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国南方各州在佐治亚、奥古斯塔建立独立的“南方浸信会”。1903年,北方各教会联合建立“美国浸礼会”;1907年改称为“北方浸礼会”。

    【浸礼宗活动】

    19世纪以来,美国浸礼宗的活动有:(1)开展海外布道。1814年,成立“美国浸礼宗宣教协会”。1826年,普通浸礼派组成“美国海外布道会”,在亚、非、拉美地区开展海外传教活动。在亚洲先后传往印度、缅甸和中国。据统计,亚洲有浸礼宗信徒100万人,大部分在这3个国家。该宗于非洲传至塞拉利昂;非洲共有信徒50万人,主要分布于扎伊尔、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在拉丁美洲有60万人信徒。(2)兴办教育事业,特别是大专院校。1756年,建立布朗大学;1825年以前建立8所其它性质的学校;1825-1850年,建立25所;1851-1875年,建立35所;1876-1900年,建立70所;1891年,建立芝加哥大学,是为美国浸礼宗最高学府。(3)在黑人群众中布道,这是美国浸礼宗最重要的活动特点。19世纪中期,随着内战的结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浸信会加强在黑人中的布道,培训黑人牧师,建立黑人教会和教堂。1866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浸礼宗北卡罗来纳州协会。1880年,建立黑人全国性的组织“美国的全国浸礼会”。后因财产权与出版物的争端,该会于1916年分裂,人数较少的一派保持原名称,人数较多的一派改称“美国全国浸礼会”。黑人中的基督徒大多数属于浸礼宗信徒。除前述5大派别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团体,如自由意志浸礼派,属普通浸礼派,信徒约4万人;登卡尔派(友爱会),主张和平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神学训练,反传教浸派,反对任何传教活动,认为上帝拣选预定得救者,无须宣传,约7万人;安息日浸礼会,以星期六为安息日,仅有几千名信徒。此外,在20世纪由于神学争端,导致几个新的教派产生:美国浸礼协会(1905年),正常浸礼派总会(1932年),美国保守浸礼协会(1947年)。二战后,由于人口的流动和信徒的增加,南方浸信会突破地区的局限,向美国北部和西部发展,组织已遍布全国。

    【浸礼宗诸派】

    欧洲大陆的虔信派和盎格鲁-撒克逊各族的卫斯理会(即循道宗),从其思想内容及历史地位看,都是次要的思想运动< hrf="./" trgt="_blnk">穿越在十八世纪欧陆全文阅读。另一方面,除了加尔文教以外,我们还发现了新教禁欲主义的另一个独立来源,这个来源存在于浸礼运动及十六至十七世纪之间直接发源于这一运动或采取其宗教思想方式的诸派,如浸礼会,门诺派,尤其是贵格会(即公谊会)。通过这些教派我们将探讨其道德观基础在原则上异于加尔文教义的宗教团体。以下的描述只是侧重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内容,因而不能真正表现出这个运动的多样性。我们还要把主要注意力再次放在历史较长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浸礼运动的发展之上。

    【特征】

    所有这些教派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一特征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原则上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只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才能得以说明。这种特征我们已经熟悉,即信徒的教会。它意味着宗教团体(即宗教改革运动中的诸教会所说的“可见教会”)不再被视为一种为超自然目的服务的责任机构,一种不管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加尔文派),还是作为给人类带来救赎方法的媒介(天主教和路德派)都必然包含义徒与非义徒的机构,而仅仅被看作是由那些相信重生的信徒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并且只是由这些人组成的团体。换言之,它不再被看作一个教会而是被看作一个教派。这就是那个就其本身而言是纯形式的原则,即只有独自取得信仰的成年人才能受洗礼――的全部象征意义所在。正如浸礼宗教徒在所有的宗教讨论中所一再重申的那样,这样的因信称义在他们看来同那种在这个世界上为基督服务的思想是大相径庭的,而后者是老一代的新教正统教义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为,这种因信称义存在于对上帝救世恩赐的精神上的占有之中,但是这种占有只能通过个别的启示才能获得,而启示只能是由于圣灵在个人心中作用所致,除此以外别无他路。这种称义是赐给每一个人的,因此只要等待圣灵就足够了,不要因为沉溺于罪恶的尘世而阻止了圣灵的到来。因此,信仰(在对基督教教义的了解,以及通过忏悔寻求上帝的恩宠意义上的)重要性必然被压减到最低的程度,并且随之出现早期基督教魂灵思想的复兴,当然其中有重大的修改。例如,门诺?西门斯(mss)在他的《基督教救赎教义基本读物》(1539年版)一书中首次给出了其一贯的合理教义的那个教派,和其他浸礼教派一样,希望成为一个无可指责的基督教会,一个全部由单独受上帝启蒙和召唤的人组成的使徒团体。再生的人,并且只有他们,才是基督的兄弟,因为与基督一样,他们在精神上是由上帝直接创造的。逃避尘世,――即避免一切与世人不必要的交往;严格维护圣经的至高无上,――即以早期基督徒生活作为自己榜样――这一切是初期浸礼宗团体的产物,而且只要旧观念存在,逃避尘世的原则就不会完全消失。

    【原则】

    浸礼宗各派从其早期占主导地位的动机中选出一条原则,作为永久保留的财富;在不同的前提下,我们在讨论加尔文宗时已经对此原则有所了解,而且它的重要性还将反复显现出来。这就是,他们坚决地弃绝一切**崇拜,认为这样做有损于本来仅属于上帝的崇敬。早期的瑞士和德国南部的浸礼教徒,与青年时期的圣?法兰西斯相似,激进地认为《圣经》中的生活方式是与一切尘世享乐的彻底决裂,是一种直接以使徒生活为标准的生活方式。而且,许多早期浸礼教徒的生活的确使人回想起圣?吉尔斯(st.gils)那种生活方式。但从它与信仰的精神特质的关系来看,严格遵循圣经戒律并没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因为上帝启示于先知和使徒的并不是他能够而且愿意启示的全部。相反,《圣经》持久的生命力,不是在于书面的文字记录,而是在作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圣灵的力量,它直接对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谈话;而《圣经》的这种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是基督教唯一真正的特点。这就是早期基督教徒们的戒律,苏温科菲(shnkfld)曾宣扬这一点以反对路德,后来福克斯(fox)又将其用来反对长老会。从持续启示这一观点发展出的贵格会后来一再主张“理智与良知中圣灵的内心戒律之重要性”这一著名的教义(这在最终的分析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并没有消除《圣经》的权威,但是否定了《圣经》独一无二的权威,而且最终发展到彻底消除了通过教会而得救的教义的一切残余思想。这对贵格会是如此,甚至对浸礼宗和圣餐派(mu)也是如此。

    【行为】

    浸礼宗诸派和预定论者一起,尤其是和严格的加尔文教徒一道,对于作为得救途径的种种圣事进行了彻底的贬毁,从而以最极端的形式,完成了对尘世的宗教理性化< hrf="./" trgt="_blnk">穿越末世之进化TXT下载。甚至是上帝在《圣经》中的那些启示,也只有借助于持续启示的内在之光才能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至少根据在这里得出必然结论的贵格会教义,它对那些从不知道《圣经》形式的启示的人们也可以产生作用。“教会之外没有拯救”(xtrlsullslus)这一主张仅只是对受圣灵启示的人们的无形教会而言的。如果没有内心之光,自然人,即使是自然理性引导下的人,也纯粹是行尸走肉,其无神性遭到包括贵格会在内的浸礼宗诸派的谴责,而且比加尔文教派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等待圣灵造就的重生,并对之真诚坦怀,那么由于其神圣性,重生就能导向全面地征服罪孽;这样,不消说丧失恩宠状态,就是罪恶的复萌也实际上成为不可能发生之事。然而,正如在后期的卫斯理宗中,人们并没有把达到这种状态视为法规,而是认为个人的完善程度必须逐步提高。

    但是所有浸礼宗团体都希望在其教徒行为无可非议的意义上成为纯洁的教派。发自内心的对尘世及其利益的抛弃,通过良知向上帝表白无条件的顺从,是唯一的毫无异议的重生标志,因而相应的行为方式对于救赎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上帝的恩宠并不能挣来,只有听任其良心指挥的人,才有理由认定自己的重生。在此意义上,善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ussqu)。可见,我们一直坚持的巴克莱(brly)的这个最后推论所揭示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尔文教义的翻版,而且是在流行于英国和尼德兰的浸礼宗诸派中的加尔文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其早期的传教生涯中,乔治?福克斯一直致力于劝说人们诚心诚意地实践这种思想。

    但是,由于预定论遭到反对,浸礼宗道德观的独特的理性特点在心理上首先基于期待圣灵降临的思想,这种思想甚至在今天也是贵格会集会的一大特点,对此巴克莱作了详尽的分析。这种默默等待的目的是克服一切冲动的和非理性的东西,克服自然人的激情和主观**。他必须静下来以创造出灵魂的宁静和谐,因为只有在这种和谐宁静之中才能听到上帝的话语。当然。如同在其他类型的宗教里可能发生的情况那样,这种等待可能导致歇斯底里和预言家的出现,而且只要来世希望尚存,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蕴藏千年的宗教狂热的迸发。实际上,这种情况曾在那个最后在明斯特土崩瓦解的宗教运动中发生过。

    然而,就浸礼宗影响到平凡的日常世界这一事实来看,上帝只在人们**静止时才开口说话的思想实际上促使人们审慎权衡行动并且通过个人良知小心翼翼地进行称义。后期的浸礼宗派别,尤其是贵格派,采用了这种恬静、平和、极为有责任感的行为方式。彻底剔除世界上魔力的行动使除了推行世俗禁欲主义之外再不可能有别的心理活动方式。由于这些派别与政治权势及其所作所为毫无关系,其客观结果是他们将禁欲主义美德渗入职业生涯。早期浸礼运动的领导人在反对世俗性上是毫不留情、完全彻底的。但是,理所当然,即使是第一代浸礼教徒,也没有坚持把严格的使徒式的生活方式作为每一个人再生的绝对的必不可少的证明。甚至在这一代人中,甚至在门诺以前,都存在那种富有的资产阶级,他们坚决维护注重实用的世俗美德,维护私有制;实际上浸礼教严格的道德伦理踏上了加尔文教伦理为之开辟的道路。这仅仅是因为通往来世的修道院形式的禁欲主义道路由于自路德以来的著作的影响而被封闭,这些著作认为,这种禁欲主义不符合《圣经》而且具有通过善行得救的意味,在这一点上,浸礼宗遵循了路德的思想。

    然而,除去早期这些半公社性的派别,一个所谓“登卡尔派(dunhrd)(tunkrdptrs)的浸礼教派,直至今天仍然谴责教育,谴责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任何形式的私有财产。甚至巴克莱,也不是以加尔文派或是路德派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而是以托马斯的观念来对待这种职责,把它当作“自然手段”(nturlirt),即信徒生存在尘世所必需的条件。

    这种态度意味着加尔文教职业观念的衰微,正如斯彭内尔(spnr)和德国虔信派中这种观念的削弱一样。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浸礼宗诸派中多种因素的作用,从事经济职业的兴趣日益增强。首先,这是由于拒绝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的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宗教义务而产生,它要求抛弃一切世俗的东西。)这种思想在原则上虽然已被丢弃,但它仍然存在,至少对门诺派和贵格会来说,实际上依然是有效的,因为他们拒绝宣誓和佩带武器,其结果就是不能担任公职< hrf="./" trgt="_blnk">绝品帝尊TXT下载。在所有浸礼宗诸派中与这种思想同时流行的还有一种对任何贵族生活方式的极其有力的对抗。同在加尔文派中的情形相似,这部分是禁止对**的崇拜的结果,部分是前面提到的非政治甚至是反政治原则的结果。浸礼宗行为的精明而谨慎的理智性就这样被揉进非政治的职业中去了。

    同时,浸礼宗认为良知是上帝给予个人的启示,而且浸礼宗救赎教义赋予良知的这种作用以极大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他们在世俗职业中的行为具有一种特点,这个特点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推迟到适当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只有到那时才能在不触及新教禁欲主义的整个政治和社会伦理的情况下对它进行研究。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提请人们注意资本主义伦理中最重要的原则,也就是通常被表述为“诚实就是上策”的原则。它的经典文献就是上面摘引的富兰克林的小册子。而且,即使在十六世纪的人们看来,浸礼宗尤其是贵格会所持的世俗禁欲主义的具体形式,就是这一准则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我们将发现加尔文教的这种影响更多地促使了获取私有财产的能量的释放。因为尽管有关于上帝选民的正统的繁文缛节的存在,歌德的话经常可以适用于加尔文教:“行动的人从来就是残酷无情的,除了旁观者之外,没有任何人有良心。”

    促使浸礼宗各派世俗禁欲主义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只能在另外一个前提下得到全面考虑。尽管如此,为了说明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叙述的次序,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略说几句。我们特意不以历史较长的新教教会这样的客观社会机构作为我们的出发点,也没有将出发点放在其伦理道德影响上,更没有放在极其重要的教会戒律上。我们更倾向于把出发点放在主观接受禁欲主义信仰对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上。这不仅是因为事情的这一方面以往所受到的注意远远不如另一方面,而且是因为教会戒律的影响决非一种始终不变的事物。相反,教会对个人生活的监督,正如在加尔文政教中实行的那样,几乎不异于宗教法庭。这种监督会妨碍个人能量的解放,在一些情况下它的确产生了妨碍作用,而这种个人能量的解放本来就已经受到为了得救而进行的理性的禁欲主义追求的限制。

    国家的商业规章可以使工业发展起来,但不能或者说单靠它不能,发展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在这些规章呈现其**特征的一切方面,它们都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阻碍了这种精神的发展。因此,当教会组织变得过分**时,就会产生相似的结果。它使某种外在的统一性得到了特别的加强,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又削弱了理性行为的主观动机。关于这一点的任何讨论必须考虑两种戒律后果的巨大差别,一种是英国国教**的道德戒律的后果,另一种是建立在自愿归顺基础上的教派的相应戒律的后果。原则上,浸礼运动在各地建立的是教派组织而不是教会,这一点自然更利于增强他们的禁欲主义,这在不同程度上与那些加尔文教、卫斯理宗和虔信派教派的情况一样,这些教派因环境所迫而形成志愿性的团体。

    【后果】

    至此我们已经陈述了清教关于在商业社会中的职业观的宗教基础,因而我们的下一个任务就是探究它的后果。我们已经涉及到不同的禁欲主义运动表现出的细节和重点的区别,但我们也看到存在于他们之中的重要的相同之处。但是,就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问题的关键简要说来在于宗教上恩宠状态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所有教派都是很普遍的,它是把获得这种状态的人从**的堕落中,从尘世中划分出来的标志。

    另一方面,尽管在不同的教义中获得恩宠的方式不同,但它决不能凭魔术般的圣事来取得,也不能靠相信忏悔来达到,更不能通过个人的善行来获取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只有在证明具有与自然人生活方式明显相异的特殊行为方式之后,才有可能取得这种恩宠,由此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激励个人有条有理地监督自己行为,以使自己获得恩宠,并因此而把禁欲主义注入其行为之中。但是,如同我们所见,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人的整个一生必须与上帝的意志保持理性的一致,而且这种禁欲主义再也不是一种不堪承受的负担(opussuprrogtis),而是每一个确信拯救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与自然生活不同的圣徒们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在离开尘世的修道院里度过,而是在尘世及其各种机构里度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在现世之中(但又是为了来世的缘故)将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的职业观引起的结果。

    小说高速首发神话演绎最新章节,本章节是【基督教科学派】【新教宗派之浸礼宗】地址为< hrf="/">./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