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其名称分别为为: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天枢)
●北斗第二**巨门星君(天璇)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天玑)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天权)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玉衡)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开阳)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摇光)
【主命星】
《尚书纬》说:“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道书承此说,除继续论述其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外,着重强调其对个人生命的决定作用。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既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一些道书又说,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纪星君,己未生人属之,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
各人根据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据称,“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认北极本命所属星君,随心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
【相关记载】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春秋运斗枢》所记。曰:“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
《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枢,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机,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权,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灵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阳,魄灵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摇光”。同时又称北斗有九星,为九皇之神,谓“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
《云笈七签》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职位总主》云:“《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
(下第八、九星略)其后又引《河图宝录》叙述九星之姓讳及职掌。以上《云笈七签》所述北斗七星之名,即据纬书《春秋运斗枢》。
二为《洛书》所记。它除记上述七名外,又记有另外七个名称,曰:“开阳重宝,故置辅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破军,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七曰贪狼。”
另一批道书则据此以述北斗七星,只把次序作了颠倒。如《北斗治法武威经》所云:第一天枢,名魁,字贪狼,第二天任,名?,字巨门,第三天柱,名?,字禄存,第四天心,名?,字文曲,第五天禽,名?,字廉贞,第六天辅,名?,字武曲,第七天冲,名?,字破军,……”并各有具体职掌。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等,亦称“贪狼”、“巨门”等为北斗七星之名,并有紫光夫人感莲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间。
略云:龙汉时有一国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莲池中沐浴,忽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紫光夫人亦号北斗九真圣德天后,道身玄天大圣真后,……
《河图帝览嬉》曰:“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
【南斗六星君】
南斗六星君,正是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因此南斗六星君的六宫都隶属于南极长生大帝管辖。
【宫殿所住神仙】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相关记载】
《星经》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后民间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说法,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上清经》云: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专门奉祀南斗星君的庙宇称南斗星君庙。因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
【传说】
南斗星君度人长寿的故事
三国时魏国有个叫管辂的是个术士,最会相面。一天他见到颜超,一看他的脸上“主夭气”,知道将不久于人世。颜超是个19岁的小伙子,其父一听很着急,忙叫管辂想办法。管辂对颜超说:“你回家后赶紧准备一坛好酒,一盘烧鹿肉。卯日那天,你到割麦地南头的大桑树下,那里有两个人下棋,你千万别说一句话,如此你就有救了。”颜超依言而往,果见二人下棋。颜超只斟酒添肉无语。一会儿北边那人问道:“你在干什么?”颜忙跪下,不语。这二人刚才吃了他的酒肉,也得帮个忙。南边的那个人拿文书看了看对颜超说:“让你活到90岁。”颜大喜叩拜而归。传说彭祖原名叫彭秀,南斗六星分别度寿,结果彭秀活到800多岁,人称彭祖。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前156-前140年)的人。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后,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后名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历史渊源】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司命司禄】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奉祀】
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茅盈传说】
起初在魏晋民间传说中,只有茅盈得道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卅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目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乘羽盖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立庙奉祀之”。
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汉武帝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定录君”和“保命君”。宋时,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茅固传说】
二茅君名固,字季伟。《茅山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其曾官拜执金吾,听说兄长茅盈学仙得道,遂弃官渡江,从兄入句曲山学道,后得道仙成。《后汉书?郭太守传》附有《茅季伟传》,后汉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谣》,即颂咏三茅事迹。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固列为太清左位,名“句曲山真人定录右禁师茅君”。
【茅衷传说】
三茅君名衷,字思和。曾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闻兄长茅盈得道,弃官渡江,从兄学道于句曲山,后治良常山,得仙道。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衷列为第六中位,名“右禁郎定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宋代敕封真君。
【文献记载】
茅盈之名,始见于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①葛洪《神仙传》卷五《茅君》云:"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学道于华山,丹成,乘赤龙而升天,即秦始皇时也。有童谣曰:‘神仙得者盈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闻之,"以为己姓符合谣谶,当得升天,遂诏改腊为‘嘉平‘。""茅君十八岁入恒山学道,积二十年,道成而归,父母尚存,见之怒曰:‘为子不孝,不亲供养,而寻逐妖妄,流走四方,!举杖欲击之。君跪谢……父怒不已,操杖击之,杖即摧折而成数十段,……父惊即止。"父问:
"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复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横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神仙传》记其事,并称有验。后茅君与父母宗亲辞别,登羽盖车而去,至江南治于句曲山。山下之人,为立庙而奉事之。远近之人,赖君之德,无水旱疾疠螟蝗之灾,时人因呼此山为茅山。茅君弟名固,字季伟,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汉位至二千石。"后二弟年衰,各七八十岁,弃官弃家,过江寻兄,君使服四扇散,却老还婴,于山下洞中修炼四十余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节……加九锡之命,拜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号三茅君焉。"②《太平广记》卷十三和《广汉魏丛书》皆收《神仙传》,但其《茅君传》皆称:"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则为舛错之文。③《云笈七签》卷百零四有《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署"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陈国符先生据《真诰》卷八、九、十一诸注考证,认定此传即晋代所出之《茅三君传》。据《真诰》卷八注:"李中候,名遵,即撰《茅三君》者",其作者当为李遵,《云笈七签》传所署之"李道",盖误。又据卷十一注考证,该传似又"出自长史(指许谧--
引者注,故亦于晋代出世。"④总之,作者为上清派道士。该传内容本葛洪《神仙传》,但有增益。(一)增写了三茅祖、父辈之履历。谓:"高祖父讳蒙,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隐遁华山。……曾祖父讳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为舍人,稍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父讳嘉,字正伦,仕秦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嘉辅帝室,……以嘉为德信侯。"父"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二)增写了茅盈从师学道事迹。谓:"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明辰……径到西城……卒见王君。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之道,太极玄真之经。"⑤《茅山志》卷二十收载上清派道士张绎于梁普通三年(522)所立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所记三茅事较简约,系年稍异。
约于唐代成书的《集仙传?大茅君》称,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盈室,顷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阙圣君分别派使者赐茅盈以衣冠、玉玺、金铃、神芝及爵位,并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为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又说,在此之后,"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⑥至此,三茅君的事迹也基本定型,此后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张雨《玄品录》卷二《三茅君传》、《茅山志》卷五《三神纪》等,皆据上述诸传以成篇,无大增益。
【三茅真君的地位】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⑦总称三茅真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