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听到痛饮一番时,嘴唇动了动。虽然他才十岁,但早就偷偷地背着其父学会了喝酒了。
“轼儿,今天为父作了一篇文章,你来看一看如何?”
苏东坡拿过了父亲的手稿,看了起来,另外两颗小脑袋也凑了过来。苏小妹还小声地念了起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妙文啊妙文。”
苏轼尽管才十岁,但已经显露出了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才华。
“妙在何处呀?”
苏洵今天非常高兴,所以诚心想考一考儿子。
“其一,观点新颖,不落窠臼。古来人们论及秦灭六国,皆以为秦势强绝,不可阻挡。或是以天下大势所趋为理由,阐明此事。”
“嗯,还有其二呢?”
“其二,譬喻奇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句,让人拍案叫奇。”
“还有吗?”
“其三,借古喻今之用,这才是这篇文章的合用之处。文章虽然所举事实皆为六国所有,但如今大宋的形势亦如同往日一般。所以,父亲此文是希望能够引起圣上和当朝者们的警示,不要重蹈覆辙。”
“好好好,我苏老泉有子如此,也是不妄此生了。”
苏轼听了父亲的赞扬,欣欣然面有得色地望着弟弟妹妹,心中充满地无比的自豪感。
“但是,轼儿你虽能读出为父文章中用意,却也还算不得天纵之才呀。”
“父亲,那何人在父亲大人的心目中才是天纵之才呢?”
苏轼心中不服,因为他一向以天才自居,不但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且才思敏捷。
当然了,事实上历史上的苏轼不但在诗词上,而且在文章写作方面都很有建树,是宋代著名的才子和文学家。
然而论及才思敏捷方面却是不及他的妹妹苏小妹的。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苏东坡和妹妹拿彼此的来开玩笑。
一天苏东坡作诗来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诗云:“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毫不认输,当即反唇相讥,也作诗来突出苏东坡的一脸大胡子:“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可是作完之后又觉得仅仅讽刺他的胡须并不给打击到他,就又写了一首诗来形容他的长脸:“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又有一次苏小妹出题考苏东坡,要他在“轻风细柳”和“淡月疏梅”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疏梅”。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疏梅。”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疏梅。”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而在文章的思辩性和政治才能方面,苏轼又不及其弟苏辙。他们兄弟两本是同年考中进士,弟弟苏辙的成绩还在哥哥苏轼之前。
只是当时圣上见了以后,认为弟弟的名字在哥哥的前面,于情于理不合,这才把苏轼的名字改在了弟弟苏辙的前面。
现在见苏轼的样子,苏洵也知道这个儿子向来是比较自负的,所以有心要趁机磨磨他的锐气,免得将来困此而得罪了朝廷中的权贵而仕途坎坷。
“这篇文章虽然是为父写的,但也可以说不是为父写的。”
“此话怎讲?”
“唉,说来我也不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个小王爷都是浮华而不实的,将来难成大器。现在我才觉得自己用如此眼光看人恐怕太过谬了。今天我本欲考察这个宸小王爷有没有读战国策的内容,就问他有些什么想法,谁知道他果然提出了问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问题。”
然后苏洵将今天在岳阳王府中与小王爷的一翻对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三个儿女,最后感叹道:“以今日之事观之,此子将来恐怕非池中之物,成就还会在他父亲——当今的岳阳王之上。”
“真的有这么神的事情吗?要知道他才五岁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