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新教 东正教三者的区别】


本站公告

    【天主教 新教 东正教三者的区别】

    教派的的分支 类似于日本的佛教 和印度的佛教 内地的佛教 西藏的佛教 这样的区别

    基督教 天主教 新教 东正教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基督教《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基督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

    基督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统称。

    1054年,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要求廉俭化教会,回到圣经,由此引发宗教改革风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天主教会脱离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大致上确定了下来。

    天主教的主张:圣经的权威+教会的传承

    信心+行为=得救与永生,

    信徒的自治+教会的引导。

    天主教其实是中国化的一种称呼。天主教强调普世性,其总部设在罗马梵蒂冈,称为梵蒂冈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称为罗马公教。其教会组织体系自上而下,集中统一,教皇(即教宗)是全球天主教会的领袖,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除非渎职或犯有异端罪,任职终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职人员,包括修士和修女,均遵守独身制度。这一独身制度确定于公元12世纪,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神职人员。由平信徒组成的在俗修会的成员则不受独身制度的约束。

    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弥撒”,而新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礼拜”。

    基督教(又称新教)的主张:唯独圣经,坚持圣经本身的绝对权威,不赞成以教会来主导对圣经的解释,而应主要由个人凭借自己的信心和良心还有圣灵的感动来理解。

    唯独恩典,认为既然耶稣基督是神—人之间的救赎中保,那么神人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不需要教会发挥太多的中介作用。

    唯独信心,强调首要的是对上帝的信从,反对单凭行为或主要凭行为得救。

    各教会团体一般比较独立化,较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实际上,基督教也的确不是一个统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数十个教派的总称。其中,路德派、加尔文派、圣公会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这三大主流教派内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别,并非铁板一块。

    基督教的所有教牧人员都可以结婚。

    基督教教堂里立的十字架上没有耶稣基督被钉的受苦难的像;教徒祈祷时也不在胸前划十字。

    基督教教堂内外的装饰是最简洁、最朴素的,雕塑和壁画一般都没有。当然,圣公会除外。圣公会在很多方面都是接近天主教的,特别是其中的上层教派——“高教会派”。

    除了圣公会高教会派外,其他基督教各派都没有修道院和修会制度。圣公会高教会派是在上个世纪恢复修道院和修会制度的。

    基督教的一般教牧人员称为牧师或长老,而不象天主教和东正教那样称为神甫(非正式地可称为神父)。

    东正教强调正统性,所以也称为正教。他与天主教的差别主要是以下方面

    保守性:坚守古教义和古礼仪,基本不做什么调整。

    封闭性:不太强调传教工作,对与天主教和新教开展交流和对话也不大热心。

    依附性:历史上一直强烈的依附于世俗政权,受其严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样一直政教分离和教俗二元结构。

    分散性:一直没有统一的全球性的教会首脑机构。名义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处于首席地位,但实际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亚力山大里亚大牧首并不受其节制,而且这些大牧首对非本国的正教会辖区的影响也很有限。

    神秘性:强调通过祷告时的沉思默想来达到与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这种个体性的和不可重复性的信仰体验。

    主教以下的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层神职人员,比如神甫,就没有机会再升迁到主教及以上职位了。

    东正教不象天主教,东正教的教堂内外都没有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内容的壁画。东正教的教堂内外都没有雕塑,这是公元8——9世纪拜占廷境内“圣像破坏运动”的结果。

    不过,东正教的教堂里的其他装饰物还是比天主教教堂丰富,而且宗教仪式也更盛大和繁复。

    东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没有坐椅,教友们要站着参加宗教活动。这与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正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天主教和基督教。

    各自的势力范围——(笔者按:限于篇幅,基督教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形呢,此处未列入)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仪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是上帝与犹太人立的约定,其中有很多篇幅暗示了弥撒亚(耶稣基督)的到来。公元1年,当耶稣基督以卑微的身份降临时,尽管耶稣行了许多的神迹奇事,但是与犹太人盼望的像大卫王那样的政治君王一样的弥撒亚格格不入。所以犹太人借口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而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并把他钉上十字架。

    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传开了。但是基督徒遭到罗马几代皇帝的残酷迫害。直到君士坦丁当上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且君士坦丁自任为教皇,从此基督教进入了黑暗时期。政教合一对宗教的伤害是很大的,比如,如果中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那么许多贪官污吏,沽名钓誉的人也会加人基督教,从而使基督教沦落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公元1054年,基督教一分为二,在西罗马的叫天主教,东罗马的叫东正教。

    依附势力的天主教,不仅成为发动十字军东侵的元凶,也烧死了布鲁诺,还不让信徒阅读《圣经》,追求繁杂的宗教仪式,设有教皇、神父、修女等职位、敬拜圣母马利亚……教义上沦为靠行为得救的宗教……这一切完全与《圣经》背道而驰。直到十六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一部分天主教徒脱离了天主教而成立了新教,所以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实际上叫新教,只不过大家把基督教叫习惯了。现代的基督教又重新回到没成为罗马国教前的基督教,回到了《圣经》,在现代社会发出真理的亮光。

    犹太教仍然信奉《圣经》的旧约,犹太教徒也仍然等待他们的弥撒亚。他们会等到的,只不过等到的仍然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人间,审判世人。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宣称上帝让天使加百列向自己启示了最新的约,也是总约——《古兰经》,所以穆斯林认为上帝向人类赐下《圣经》旧约、旧约的诗篇、《圣经》新约和《古兰经》。《古兰经》里有很多《圣经》记载的故事,比如约瑟被卖到埃及的故事,耶稣出身的故事等等。穆斯林认为《圣经》被人篡改了,都已经过时了,所以上帝才通过穆罕默德向人间颁降《古兰经》,人们只能遵循《古兰经》的教导行事。穆斯林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伊斯兰教的真主,伊斯兰教也承认耶稣,只不过穆斯林认为耶稣和穆罕默德一样是先知而不是上帝。

    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我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按照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天主教)。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基督宗教第一次来华传播为唐朝时"景教"的传入。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借助各种不平等条约,传教士也大量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虽然有了300万教徒,但教会的领导权却一直在外国主教手里,中国天主教成了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宗教。50年代,中国天主教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宗教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1978年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大天主教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