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打败炎帝后,被诸侯拥戴为天子。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蚩尤更是推波助澜。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都是拿石头铁块当饭吃的凶悍野兽。
自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铜矿,他便把这些铜制成剑,矛,戟和盾等兵器,军威大振。野心勃勃地他打着为炎帝报仇的旗号,带领九黎三苗,魑魅魍魉,联合风伯,雨师和夸父等部族,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挑战。
黄帝仁慈爱民,想劝蚩尤休战。可是骁勇善战的蚩尤不听劝告,屡屡侵犯边界,扰乱百姓安宁。黄帝无奈地叹息道:“我若让蚩尤掌管天下,我的臣民就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姑息蚩尤,便是养虎为患。是他不行仁义,我只有惩罚他的不义之举!”
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对阵。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刮起满天狂风,雨师把应龙喷出的水收集起来,两人反过来施出神威,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黄帝重整军队,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在这危急关头,黄帝抬头看到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与占卜的风后一起发明指南车,这才带领军队冲出重围。
黄帝和蚩尤苦战七十一仗,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他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可总是不得良策。那天他正在思索对策,不知不觉地昏然睡去。他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有本《阳符经》。打开只见上面画着许多文字符号。“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顿然悟解。
黄帝按照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名叫“天一遁甲”阵。他听说东海流波山上有叫“夔”的神兽,吼叫声如同打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剥下它的皮做鼓面;还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抽出它身上最大的骨头当鼓槌。这夔牛鼓敲打起来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用来鼓舞士气,振奋军威。
为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他的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能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黄帝演练熟悉,决定重新与蚩尤决战。
很快,两军便再次对阵,黄帝下令擂战鼓,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的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军队,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士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
蚩尤和他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交战,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黄帝见蚩尤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腾空张口,江河般的浪涛自上至下汹涌袭来。蚩尤没有防备,被冲得人仰马翻。他急令风伯雨师做法,只见地面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
女魃整装上阵,她施起神法。刹那间,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黄帝率军追上前去,蚩尤大败而逃。
黄帝听从手下谋士建议,决定不能放走蚩尤,于是乘胜追击。蚩尤铜头铁额,以铁石为饭,还能飞檐走壁,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结果被黄帝捉住。
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将他杀死。黄帝还害怕他死后作怪,便把他的身子和头颅分别埋在两个地方。蚩尤死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一片枫树林。据说那片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蚩尤死后,据说升天为星宿。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战败之后,南下与土著苗蛮部落杂居融合。因此又称蚩尤是南方苗瑶民族的祖先。但蚩尤在苗人的心目中,是很受同情的,反而黄帝成为人人痛恨唾骂的对象。
蚩尤是一个战败的英雄人物,正是因为他的战败,所以他被史书写得那么坏,他的三苗部落也是那样地野蛮和无恶不作。这对于蚩尤来说,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这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他的偏激看法。
据说涿鹿之战刚开始,时逢浓雾、大风和暴雨天气,这很利于来自东南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适合晴朗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初战阶段的处境十分不利,所以多次失败。然而,终于等到雨过天晴,得到玄女族支持的黄帝族,把握战机,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
皇帝利用天时和地利: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向迷乱和震慑的蚩尤部落。击败并擒杀他们的首领蚩尤。
中华民族原本同源,炎黄之战和黄蚩之战,都是部落之间的战争,没有什么所谓的正义非正义。胜者为王败者寇,如果蚩尤胜利,历史会是怎么样的呢?纵观传说时代的祝融和共工,炎帝和黄帝,黄帝和蚩尤,夸父与颛顼的战争,都是炎黄两个部落争斗的延续。
链接:
《山海经》说:“颛顼生头,头生苗民。”三苗,是传说中的古族名,又叫“三毛”、“苗民”或“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
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汉魏时期的学者,都说三苗是以蚩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我们从苗族的传说中,还可以找到关于“头”与蚩尤的影子。
古籍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想必是有八十一个氏族联盟。他们以金作兵(由此看出蚩尤氏族的冶炼技术很高),勇敢善战,威震天下。三苗部落曾与九黎部落联盟(有说法认为三苗是“九黎”之后),参加过对黄帝作战。后来兵败涿鹿,蚩尤被杀。
涿鹿大战失败后,三苗向北发展的路线受到阻碍。但仍然是华夏集团的劲敌。尧帝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与三苗战於丹水,得胜。三苗投降后,可能参加尧的部落联盟,于是,三苗的首领驩兜,成为“尧臣”和“诸侯”。好时日没过多久,驩兜又领导三苗多次为乱,尧与之再战,赢,遂将他们中某部分人流放三危,将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
舜夺取尧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对三苗进行分化迁徙,三苗再次不服,起兵叛乱,舜就整军发兵,命令大禹前去统帅开战。由于伯益的高明建议,大禹对苗人实行恩威并重,所以,没有经过战争就让三苗臣服。后舜南征三苗(作者认为,舜是被大禹夺权放逐。此前,舜曾放逐过四凶)途中死于苍梧,连尸骨也无法运还。
到禹的时时候,三苗蛮性不改,禹与三苗,进行七十天的大决战,禹乘三苗遭临天灾人祸之机,大败三苗师。
有学者说,大禹大败三苗后,三苗从此衰微下去,因为后世再也没有看到,有关于三苗的记载。这实是学者们的胡言乱语。《六韬》说:“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说“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夏商之后,“三苗”已经被称作是“蛮”,后世关于“蛮”的记载多不胜数。虽然,有少数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但作者在此,与许多学者同样地认为:现在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
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有学者称三苗在北方,与后世的南蛮无关。作者在此认为,那简直是荒谬。以三苗的习性风格,在北方可以和现代的那个民族相影射?三苗是一个大集团,他能无缘无故地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难道说是被黄帝、尧、舜和大禹,逐渐地将三苗族人消灭,同化?这么大的事,历史上怎么没有丝毫只言片语呢?相反,南蛮继承蚩尤氏的遗风,令历朝君王大伤头脑。
九黎(又称东夷九黎,或单称为“黎”),传说时代的古族名。最早见于《国语》。九黎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部落联盟,是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
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古籍记载:蚩尤姜姓,炎帝之后。酉字对应于鸡,易经中为巽,主号令群雄之意。故蚩尤又记为“蚩酉”。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有八十一个支系氏族。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他们能用铜制造兵器,发明刑法(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这些文化对后来华夏族具有深刻的影响。
九黎势力很大,传说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和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俊、羲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有部分留在北方,建立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还有部分参加炎黄部落联盟,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剩下的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三苗部落联盟。有人认为,战国时的荆楚与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