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效戚继光练兵


本站公告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文字通俗,并配以图说,并不是很艰涩难读。大学毕业喜欢文史的李定国(李明)有一点儿古文功底,自然看得懂,很快就把这本书看完。而且他身在军营中,身边的将士都是有战阵经验的,看书时产生的问题都能跟现实相互结合,也能马上得到解答。当然李定国也不会妄自尊大到认为自己能在半个月内就能把一代军神戚少保的毕生经验全数学到并善用之,他会用自己随后数十年的军事实践去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然后再去提高实战能力。当然,也许不出意外的话,他李定国还能将这时代的兵法进行完善补充。

    有了一点兵法基础后,李定国便不能再伪装下去,他要掌握军心,就要搞点大动作。

    等到战士们的体能经过长时间刻苦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后,李定国实践了他的诺言,带着将士们跟他一起学武艺,亦可称之为战技训练,这也是遵照戚继光练兵准则下进行的。

    虽然其他大营里也搞这些武术操练,但在李定国看来那也都是只图好看的花架子。正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所写“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李定国甚为同意戚继光在这一方面的论断,他在这方面的训练中,也大胆地将自己继承自原李定国武艺中那些不适合实战要求的招数去掉,在教士卒武术时一切都按照战场上搏杀要求教授,而在训练中,也强调按实战要求从难从严训练。他知道那种不按实战要求的训练方法,那种所谓的套路,就是操练上一千年,临阵杀敌尚不如别人一月的求真训练。

    李定国自己擅长的是刀法,不过在战阵中,他发现大刀是猛将兄们玩的,如卢象升、左良玉等猛将们玩的都是大刀,但小兵们还是长枪好用。李定国用他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当力量不足时,刀将力量分散到一条边,而枪则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自然是点承受的伤害力最大,所以对准披甲敌人的腰背砍上三刀未必砍死敌人,但铁尖长枪一枪就能插个对穿。所以李定国从《纪效新书》里学习梨花枪法,学成后即教授给麾下将士。

    这梨花枪法,亦称六合枪法,传于南宋美女枪神杨妙真之手,后被戚继光搜集在《纪效新书》里。戚继光既是兵法大家,又是武术大家,以他神妙的眼力看得出来,天下枪法虽多,“惟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

    很是奇怪,李定国在二十一世纪时(李明)学个太极拳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到这明末时代,学习更难的梨花枪法,不过十几天就貌似炉火纯青,莫非真是这个李定国的筋骨清奇,是个学武的奇才?反正《纪效新书》里面记载的许多兵器的精妙套路他都很快学会了,并根据战阵的需要一一教授给麾下二千将士。

    当然不论是梨花枪法还是其他武艺,单打独斗时和排兵布阵时的技法很是不同,正如戚继光所说“施之於行阵,则又有不同者,何也?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乱分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於奔溃。”

    所以李定国便和靳统武、张胜、高文贵、王之邦、白文雅等将领反复研究后,将枪法在内的诸多技法都做了修改简化,使之适用于战阵统一使用,方推广下去。

    战技训练之后,便是战阵训练。

    战阵训练的基础是旗帜号令训练,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称“号令、旗鼓皆治军之要。古今名将用兵,未有无节制号令,不用金鼓旗幡而浪战百胜者。”李定国深以为然,便按照书中所载,再结合义军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作了各色旗帜和各种号令,适用于行军、作战、宿营等各个环节。但鉴于义军中士卒大部分都是地地道道的文盲,极少识字的,要让这些大老粗辨认前后左右的方向和各种复杂的旗帜号令,甚为困难。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所载要“各便宜简明号令,合行刊给,各于长夜,每队相聚一处,识字者自读,不识字者就听本队识字之人教涌解说,务要记熟”。而李定国则会首先教授下面的士卒识字,至少是要认清方向、旗帜、号令和军规,当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完那些事物后,李定国就要求他们熟记硬背下来,到操练演习时,要一字不差地执行。平时李定国会经常抽查战士相关知识点,如果有谁有一条记不住,就是五个军棍。幸得李定国麾下大部分都是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接受能力强,有些人多少认识些字,掌握的很快。

    按照《纪效新书》的要求,务必使得将士“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曾言:“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迸或退。”“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只是一味看旗鼓号令。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只有这样,才能强弱同奋,万人一心,攻坚摧强,无往不胜。”这便是李定国着重队列、旗帜、号令训练的原因。

    戚家军成军后所向披靡,东南剿除倭寇,北地击败蒙古,可谓纵横天下无敌手,这跟他一贯旗帜鲜明、号令统一的严整甚有关联。

    对于这种自己压根不懂的旗帜号令等事宜,李定国也不敢盲目用在义军身上,他将靳统武、张胜、高文贵、王之邦、白文雅等将领一起研究这《纪效新书》,征询他们的意见,凡是他们一致认同可以在义军中适用的,李定国才拿出来推行,如果他们认为不适合,李定国也不会把那个方法打入冷宫,等到若干年后,他熟悉战争了,再拿出来看看。

    经过跟众将的协商,李定国决定沿用近一半义军旧习,其他的可以照搬《纪效新书》。

    比如用黄、红、黑、青、白五色旗来表示五个方位,来引领全军。如黄色旗帜代表中军,当黄旗扬起时,就是中,列队的各人都要往中间看;在作战时,举黄旗,就是中军欲变动,各队都要静听号令施行;红色代表前,黑旗代表后,青旗代表左,白旗代表右。

    号令方面是,如果听到擂鼓声响,各军士们就要奋勇往前冲锋,与敌人进行交战;如果军士们与敌人交锋时,听到鸣金一声响,各人便要停止与敌交战;又听到鸣金一声,各军士们便退了下来;当然在大规模战争时候,有号炮和大型旗帜来做指挥号令。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