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腐臭气息。那是尸臭,本来就埋得不深的死尸,被野狗拖了出来,残缺不全地袒露在地面上,士兵们谁也没有多于的力气再去掩埋。尽管春寒料峭,可阳光一出,本来应该杨树发青的清香,却掩盖不住满城的臭气,好在士兵们早已习惯了这气味。
城墙上却是另外一副景象,旌旗招展,士兵门顶盔掼甲,站在女墙边,个个精神抖擞,张弓上箭,怒视城下。一队队士兵,持枪提刀,在将校的率领下,迈动整齐的步伐,在城墙上来回巡逻,盔甲兵器精光发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刺得人眼睛生痛,不敢对视。
南城门的敌楼上,一群将校簇拥着一个身着明光甲的将军。将军个头不高,有些瘦,留着山羊胡子,头顶上的铁盔上飘着一束大红缨子,身披雪白的披风,手里端着一碗酒,眉飞色舞地对着众将哈哈大笑:“干,干,狗日的,老子有酒有肉,那刘知俊的夹寨里什么都没有,喝,让那帮兔崽子流口水。”说完,端起海碗,一饮而尽,旁边的兵士马上抬上一坛老酒,给他斟满。
众将官也是欢声一片,纷纷喝干了碗里的酒。冲着城外的夹寨笑骂起来:“兔崽子们,老子们刚过了年,你们眼馋就上来,上来呀。”
那将军正是李克用任命的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现在潞州的晋军首将。
对面的夹寨中鸦雀无声,寨子上却站满了梁兵,眼巴巴看着城楼上吆五喝六地喝酒划拳。
所谓夹寨,就是内外两道城墙,对内可防潞州城内晋军突围,对外可防河东援军,夹寨绕潞州城一圈,就好像潞州城多了一层城墙,其实外面的夹寨是攻里面的城墙。年前,梁军潞州行营都统李思安久攻潞州不下,就想出这么个招数,打算困死李嗣昭。可梁军围困了大半年,潞州城仍然坚如磐石。朱全忠大怒,撤了李思安的职,还杀了几个统领,让刘知俊接替李思安潞州行营都统一职,继续围困潞州。
梁军龟缩在夹寨内,比晋军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粮草不济,尤其是到了残冬早春,周围连打草谷的地方都没有,百姓早就跑得精光,田地荒芜。从河南过来的粮道,总是受到晋将周德威游骑的袭扰,运到潞州城下的寥寥无几。这些梁兵也被饿得手脚发软。
但是,朱全忠却不肯撤军。
朱全忠篡位建立梁朝后,开始集中精力剪灭诸雄,而天下诸雄中,唯一能与朱全忠抗衡的,只剩下河东李克用。如今朱全忠雄踞中原,羽翼丰满,而李克用却已是老眼昏花,当年骑马射雕的英气荡然无存。
晋王李克用是沙陀人的旗帜。在大漠、在黑河、在狼山、在河东,只要独眼狼王李克用的狼头旗在天空中飘扬,沙陀人,不论武士还是平民、不论老人还是儿童、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握起手中的武器,哪怕这武器仅仅只是一根赶狼的棒槌,哪怕血流成河,男人倒下,妇女跟上,父亲倒下,儿子跟上,前赴后继,向着李克用神箭所指冲锋陷阵。几十年来,沙陀大军所向披靡,闻者丧胆,从北庭到石门,从燕山到河东,沙陀人一路征战,掠地千里。
当年唐德宗接受沙陀内附,目的是利用沙陀人的精骑,安定河西。从那之后,只要边庭有事,朝廷就征召沙陀骑兵出征。沙陀部众并没有常备军队,所谓骑兵,都是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沙陀青壮年男子。
尽管沙陀人边功赫赫,沙陀男子白骨累累,然后,在朝廷的眼里,沙陀人始终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不允许沙陀部众南下到土地肥沃的晋南,将沙陀人限制在贫瘠的太行山脚下的河东一带,周围的成德、魏博、平卢、幽州等藩镇对沙陀部众虎视眈眈,一有风吹草动就大军压境。沙陀不得不在藩镇的夹缝中苦苦挣扎,寻求生存。在长期的征战拼杀中,在非生既死的环境中,沙陀人形成了凶狠甚至是残暴的性格。沙陀人不畏死,女人也敢在刀林箭雨中走一遭,沙陀人不畏血,十岁的孩子也敢砍下敌人的头,眼都不眨一下。沙陀人是游牧民族,但他们失去了草原,他们试图从事农耕,但他们没有土地,于是沙陀人变成了一群狼,在农耕社会中四处掳掠的狼。曾几何时,掳掠成为这个民族唯一的经济来源。沙陀铁骑所过之处,往往是一片废墟,尸横遍野,他们不要俘虏,他们要的只是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粮食和布匹。他们甚至不要村庄和房屋,因为,他们知道,那些村庄和房屋不久就会失去。
黄巢起义爆发,官军溃败。各路节度使纷纷打出勤王的旗帜,可个个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义军直捣长安。皇帝仓皇辞庙,跑到了四川。又想到了李克用,这时候的唐王朝,只想着怎么保命,也顾不上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派人召沙陀军南下勤王。李克用帅云州沙陀一部,一路南下,在诸侯之中首先攻入长安,是为平黄巢保大唐的首功。
黄巢乱后,朝廷还都长安,又害起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病,对李克用表面上厚赐褒扬,却严令李克用所部立即返回河东,同时暗令周边各藩镇对河东严加防范。这些藩镇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在讨伐黄巢时保存实力,畏缩不前,现在却个个虎视河东,希望得到河东以扩大地盘。时任宣武节度使的朱全忠竟在李克用还军路过汴梁时,在驿馆纵火,谋图烧死李克用,幸得有人通风报信,李可用逃过一劫。死里逃生的李克用向朝廷申诉,唐昭宗却来个两边劝解,对朱全忠未给予任何处罚。
从此,李克用与朱全忠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开启了长达三十年晋梁之争,中原大地上,血流成河,所有的战争,包括那些貌似与晋梁无关的诸侯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透着李可用和朱全忠的影子。
到了朱全忠灭唐建立大梁,晋梁之争的天平向着朱全忠倾斜了。李克用的沙陀部众被压制在了以太原为中心的河东一带,无法施展。而朱全忠几乎统一了黄河流域,拥有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兵强马壮,虎视河东。李克用完全处于了劣势,只能自保,无力与朱全忠一争高下。
年前,朱全忠得到密保,李克用体弱多病,将不久于人世,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年纪才二十多岁,温文尔雅,伏不住那些骄横的沙陀将领。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手握兵权,有心兄终弟及、接替李克用的晋王之位,叔侄二人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已经较上了劲,太原城里,已是人心惶惶。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朱梁于是向晋军开战。
潞州是上党重镇,而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国策地名考》说上党一带“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是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因此,上党被称作天下屋脊,河东门户。取得上党,太原城指日可下。而且,朱全忠想得更美,太原城里的叔侄二人,不管谁夺取王位,都将被潞州的陷落吓破了胆,太原城将不战而降。
因此,朱全忠一方面严令刘知俊,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潞州城。一方面在在洛阳城中整顿军马,准备御驾亲征河东。
刘知俊颇为卖力,指挥梁军猛攻潞州,却怎么也攻不下来,好几次,城墙被打开了缺口,马上又被守军堵住。梁军在潞州城下伤亡上万人,却踏不进潞州半步。更让刘知俊沮丧的是,潞州城墙上,晋军官兵个个衣甲鲜明,生龙活虎,完全不像是被围困了一年的羸弱之军。他实在想不通,晋军从哪里搞来的粮草。不仅有粮草,还有美酒。现在,李嗣昭正在城楼上,和众将开怀畅饮。气得刘知俊七窍生烟,却也无可奈何。
李嗣昭满面春风,和众将大碗喝酒,可心里却是暗暗作忧。
李嗣昭坐守空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与太原也完全断绝了联络。早在半年前,李嗣昭就知道父王李克用身体不佳,已经不能视事,李嗣昭天天派人问安,直到三个月前,潞州完全陷入梁军的包围圈。三个月来,李嗣昭多次派出信使,突围与太原联络,但出城的人有的被梁军捕获斩首,悬首夹寨,有的却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李克用现在究竟如何,李嗣昭不得而知,只怕是凶多吉少,要不然,援军为何始终不到。
就在昨天,朱全忠向潞州城派出劝降使者。使者称晋王李克用已经归天,太原城里,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时任内外制置蕃汉都知兵马使,手握兵权,杀了李存勖,即晋王位。李克宁已经向梁朝纳币投降,割让上党一带与梁朝。李嗣昭对使者之言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就算李克宁真的当上了晋王,真的打算投降朱梁,也不会傻到把上党拱手让给朱全忠。没了潞州,根本就别想在太原城偏安一隅当个草头王,朱梁大军居高临下,攻下太原易如反掌,哪里还能让李克宁安安稳稳地当王。况且,就算李克宁要投降,李嗣昭也不会奉命。
李嗣昭的手下,只剩下两千多羸弱之卒。梁军对于坚守上了半个月的城池,一旦攻下来,必然屠城,何况潞州苦守了一年,上万梁军死在城下,以朱全忠的残暴,是不会让他们活着的,不管是降与不降,结果都一样。
李嗣昭二话没说,把使者的头砍了下来,扔到了城外。他推断,李克用应该还活着,如果晋王已经归天,梁军绝不会按兵不动取围困之势,而是会大举攻城。但不管怎样,晋王的日子恐怕不多了,李克宁取王位的事,不会是空穴来风。
李嗣昭已经保定了必死之心。对于太原,他不抱任何希望。李嗣昭熟悉李克宁的为人,李克宁没有李克用的雄才大略,李克用在的时候,李克宁还可以携李克用之威,率领沙陀骑兵,与朱梁一战,而如今,他不是朱全忠的对手。至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年少不经事,每天总是和儒生优伶搅在一起,在军中没有根基,连李克宁都搞不定,更别说与朱全忠争高低。李嗣昭连周德威都看不起,更看不起儒生,在他眼里,天下大事,兵将说了算。
李嗣昭明知必死,反倒放宽了心,不管怎么说,临死也要多拉几个梁兵梁将来垫背。所以,李嗣昭丝毫没有松懈,反而把军事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城头上布起疑兵之计,让城外的刘知俊找不到半点破绽,无处下手。
城楼上的李嗣昭捋着山羊胡子,和众将杯来斛去,不亦乐乎,猛听城外响起了咚咚的战鼓声,还没来得及扔下手里的碗,一时间,箭如飞蝗,射上城头,左脚一阵剧痛,一支雕翎箭插在他的脚背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