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远依然是石敬塘眼前第一人,劳苦功高,兵强马壮。是外面节度使中实力最强的人。
杨光远却把目光投向了京师朝廷。
打仗是打腻了,不如玩玩政治.
杨光远想弃武从政。
眼下朝延也热闹的很.
李崧,桑维翰两个朝中重臣,分列枢密使,身兼宰相。
两人力主迁都汴梁,升汴州为东京,设置开封府。原洛都更为西京。
大宋的东京汴梁城有了,包大人的开封府也得了。
下面宰相也没闲着,冯道,赵莹两位宰相事情挺多,光是出差到契丹给人家送银子,修两封上表书,就够这两人忙的了。
于是,石敬塘还想再加二个宰相,反正有的宰相当于名誉头衔,并不议事的。
石敬塘要加刘知远,杜重威两人同平章事。
刘知远不干了,他有点瞧不起杜重威。
杜重威是石敬塘的妹夫,刘知远靠血战上位的人,自然看不起这种靠裙带关系的。
其实杜重威也不是全没功劳,平定洛阳张从宾之乱,他不是也有大功劳?
刘知远却觉的这些功劳不过如此.况且刘知远不想为相,是有打算的.
刘知远想出京做个节度使.偏是石敬塘不让他去,要是再做了宰相,就更出不了京了.刘知远病了,上表婉拒了这个宰相之位。
石敬塘大怒了,当然这个大怒之后,少不得有自己的妹妹在旁边抱怨煽风.裙带有时候就是比实干的要吃香.
石敬塘要将刘知远的所有职务撤掉,军权尽数剥夺,令其归私宅以面壁。
幸亏有个赵莹。
赵莹可是与刘知远们一起从太原出来的老搭档了,当然要为刘知远说上两句好话:圣上可记当年太原之围?
石敬塘不说话了。确是如此,当年刘知远率数千人硬是帮他敌了数万人之困。没有刘知远,安有他的今天?
召来端明殿学士和凝亲往刘知远家慰问并宣旨,刘知远方才从命,做了宰相。
刘知远不想做宰相,是不想和杜重威同列,是想做个手握兵权的节度使。
杨光远也不想做宰相,却是看不上这个职位。
宰相职务多为虚职,做着有什么意思,要做就做枢密。
我们的杨光远这等功臣,自然起点要高一点。
他想作一下枢密使。
可枢密使这个位置上已经有屁股占住了。
杨光远看着这枢密使上面的人非常不来劲,尤其是这个桑维翰,这个家伙有什么功劳,不就一张嘴嘛,而且这张嘴竟然还说到我的头上了.
杨光远围范延光时,每向朝廷求钱求粮求个什么其它东西时,也有不允的时候.杨光远就有点不爽,我在打战呢,没粮草怎么打.时石敬塘的前线督军宣徽使张处让就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这是桑维翰的主意.
杨光远恨上了桑维翰,这下范延光投降了,老杨腾出了手,要收拾一下这个大嘴巴.
杨光远盯上桑维翰,桑维翰也没放过杨光远。
两本奏章同时放到了石敬塘的桌上。
杨光远说:前唐除郭崇韬外,没人可兼得宰相与枢密使之职的。现眼下李崧与桑维翰两人却同居高位,以公谋私,朝廷尽为此两人把持了。
好家伙,连着李崧也一并弄上了。
石敬塘也有此意,毕竟下面的臣子势太大了,也不是他所愿意看的。
桑维翰嘴下也没轻饶杨光远:杨光远拥兵骄横,只怕日后有乱,不如让杨光远移到洛阳,留守西京。
此奏章说到了石敬塘的心里,怎么分化手下的军将实力,是皇帝的一件大事。
两奏皆准。
桑维翰,连着李崧都罢去枢密使。
桑维翰还被赶出了东京,徒镇相州。
李崧只做宰相,后面又加了个吏部尚书.
杨光远呢,你也别在魏州呆了,任你为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好像地方更大了,只是镇地一调动,基本上等于夺了军权。
桑维翰,杨光远两人斗了个两败俱伤。
谁也坐不成枢密使,却便宜了刘处让。
石敬塘一下没找着替补,让刘处让升任枢密使。
这个便宜,我们老刘也没占多久,过不了两天,刘处让的老娘就死了,没有办法,枢密使这个位置还没坐暖和,就要回去丁母忧.
一去,石敬塘就忘了这个机关报任枢密使.再过段时间,发现没有枢密使这个东西也不错.干脆就将枢密使职位废除.
枢密使,在唐代,多由宦官担任.宦官借此干涉朝廷事务。
到了后唐,唐庄宗第一个任武将为枢密使,时郭崇韬身为枢密使,权重一时.枢密使之权力渐在宰相之上,宰相渐成了摆设虚职。
终于,儿皇帝石敬塘废除枢密使,国家大事重归中书省管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