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章 元膺称帝


本站公告

    李允得仙童回报,谓王建必死,很是喜慰。

    仙童、华洪更献上俘虏,其中一人华洪待之以上宾之礼,隆重地把他推荐给李允。此人姓冯名涓,是王建的判官佥事,华洪告诉李允,这个冯涓乃忠贞之士,多次劝告王建:上奉朝廷,下安百姓,不要与各镇同流合污,“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王建虽不能用其言,也敬重的他为人。冯涓还曾经乘王建的生日进献颂辞,先是赞美王建的功德,而后谈到蜀民赋税重的问题。王建惭愧并致谢,而后稍稍减少了蜀地的赋税。蜀民感谢冯涓,美而誉之。也是这个冯涓,力劝王建成结盟李茂贞,以为蜀中藩篱。只不过王建见利忘义,攻取汉中,激恼李茂贞,借道给了李允,王建自毁屏障,才使李允渔翁得利。

    李允闻听大喜,到冯涓的客帐中去见他,冯涓拜见,李允亲手扶起,道:“寡人久仰山斗,今日何幸!”

    冯涓道:“阶下之囚,何敢劳帝玉趾!死罪,死罪!”

    李允猜测他的意思是要官,马上封他为光禄大夫,实加户部侍郎。请问他取蜀之道。

    冯涓得国士之遇,也输诚献策,道:“剑门号天下雄,不可不遣将急取,王宗裕蜀中才俊,一旦其撄城固守,难以攻克。不过在下臣看来,陛下大军乃疲惫之师,恐怕很难赶到王宗裕前头去,果如此,不如前扼其颈,后拊其背!南诏今为陛下所有,何不从南诏进军?小臣曾考察过蜀西南防务――与途虽有高骈当年修筑的营寨,多已废弃,必可长驱直入!”

    李允惊道:“不瞒先生,已经派了第三军从南诏进军了。”

    冯涓道:“一个军太少了!”

    李允苦笑道:“没办法,无兵可加了。”

    冯涓道:“无兵可加?难道再加上一个人都做不到?”

    李允恍然大悟,深深行礼道:“有劳先生!”

    冯涓感恩图报,自愿军前效力,愿以为要快马奔驰一个月奔到南路军,哪知李允动用飞艇,把他直接送到了第三军许存那里。冯涓初见飞艇,震惊之情,可想而知,心想:圣君实有神鬼不测之能!

    送走冯涓,李允心中大定,觉得益州已是囊中之物了。大战之后,仍然事繁任重,双方阵亡将士的遗骸要安葬,伤员要治疗,俘虏要收容(并且要加紧安抚,洗脑,以为我所用),战利品要清点入库,但最要紧一条是冯大夫说的:要抢先占领剑阁!

    各部队战力大损,只有十二军相对伤亡较小,于是任务又落到华洪头上,华洪引兵到达栈道,王宗裕先已率兵控制了入口,栈道早先是木制,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伐,开凿山道三十余里,然处处上有危岩,下临深渊,车不并轨,马不能驰,仍是极险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王宗裕沿途择险立垒十四处,更亲引精兵三千守住入口,决心誓死守住大王的基业。见华洪引兵到来,王宗裕破口大骂道:“背恩弑主之贼!尚不速死,乃?颜见川中之士吗!”华洪心中也不无惭愧,屯兵不战,送信给李允,谓敌兵已经扼险而守,请令定夺。

    李允令其原地坚守,因为二十万大军伤亡了八万,不补充兵员没法再打了,可是蜀兵一时还不能用,因为这场仗打得太过惨烈,蜀兵多半有父兄亡于是役,思想上很难转过弯来,派去做俘虏工作的政委们把一切罪责都推给王建,说这是王建个人野心膨胀,想要分裂国家,割据益州,你们白白成了牺牲品!道理是这个道理,想要人接受,那就得一千遍一万遍地说,要知道慌话说一千遍都能变成真理!这是个慢工夫,急也急不来。

    万幸第七军军长许德勋派来了五万补充兵,都是凤翔猛士,李允大喜,忙叫各军来领人,各军补足兵员,李允这才率大军进抵剑阁。

    李允早决定以“空中突击旅”空降夺取剑阁,哪成想要到达关下,先得攻克三十里栈道上王宗裕布下的十四处营垒!这也没好法子,只能用石炮慢慢砸了!王宗裕督师严厉,每一处筑垒地域不砸成废墟就别想加以占领。一场大战之后,又来了一场漫长的相持战。

    因为部队还没恢复元气,李允倒也不急于猛攻,葭萌关大战伤亡惨重,现在,按李允的要求,全军作了检讨,从李允开始,李允首先承担了“过于轻敌,没有集中我们所有的军队伐蜀,结果大会战时,我军以少敌众,至重大损失”的责任,以后杜让能、王茂章都作了检讨,从此以后李允军队每战之后都要进行检讨,有功的受赏,有过失的受处分。这次受处分的是第七军军王茂章,因为他深入敌后四十里(十到二十里是一个合适的距离),至使大军不能依城作战,且攻击前进四十里,消耗了大量体力,这也加大了接下来的大战的伤亡。王军长被从中将降为少将,但是第七军苦战一昼夜,牵制了大量敌军,亦使王建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进行决战,有大功于国。李允宣布:第七军加近卫称号,全称为第七近卫军,改编为重装步兵军!第七军官兵扬眉吐气,脸都比昔日大了一圈,只有军长愁眉不展。

    李允另外有一件私事和众文官商议:要追封杏妃为武宪皇后。李允本以为杏妃已亡,封后于她是死后哀荣,于他人也一无所损,这事当不难办。哪知众谋臣一致反对,理由是:一,杏妃来路不明(是朱谨送的。还好他们不知道杏妃委身家奴,当过马贼),不足以母仪天下。二,无子嗣,无功于社稷。

    李允大怒,吼道:“她救了老子一命,算不算有功于社稷?!”

    杜让能伏奏道:“陛下息怒,”

    注意,李允一犯错,杜让能就不叫他“圣上”,而改称“陛下”。李允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心想:老子一不如你的意,你就改“上”为“下”,反脸比翻书还快!

    “臣以为封为武宪皇后确实不妥,或可加号为‘懿皇后’,似为妥当。”

    李允也搞不清一个字的皇后和两个字的皇后有什么区别,高兴地答应下来。众臣都松了一口气。李允不知,原来这一个字的皇后就个“荣誉衔”,和让皇帝、隐太子一样,不是真的。

    李允办成了答应丁瑶琴的事,马上派出精细人带着册封的诏书和丁瑶琴遗下的宝钏赶到潞州去见了昭义节度使丁会。

    丁会确实是象丁瑶琴说得那样,是大唐的忠臣。当初,昭宗遇害的讣文传到潞州,丁会率全军挂孝,面向洛阳的方向长时间痛哭,当时已有了背弃朱全忠的想法。这时见到李允的使臣,见宝钏果是小妹初嫁时自己的陪送,想起小妹接过宝钏时又羞又喜的小女儿态,犹在眼前,而已经人天永隔了,睹物思人,大哭不止。使臣言道:“皇后生前极得圣上恩宠,更为圣上挡箭而崩,大帅是皇后亲兄,如能归顺天朝,圣眷之隆,可想而知,切勿自误!”

    丁会伏拜道:“会虽受梁王(朱全忠)推举擢升的恩德,但实不能忍其上凌君父的行为,去梁归唐之心,有如铁石!请天子使代达微忱!”使臣亦喜,连夜回报李允。

    再说益州王元膺,王建死后,众将推他为主,这下不用坐禁闭了,得意洋洋地升府议事,谓文武道:“先王驾崩,贼兵压境,蜀中民心不安,一日三惊,吾欲称帝,以安军民,众卿以为如何?”

    蜀中智谋之士,能战之兵,都随王建远征,或死或俘,这时称帝,岂不是笑话?说起来越打败仗越称帝,倒不是王元膺的首创,前不久黄巢、秦宗权俱是如此,后世吴三桂也步后尘,这并不完全是他们迷信当了“天子”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顾,而是因为称帝可以大封百官,愚弄百姓。百官为了既得利益,多能效命,百姓安定,也可以避免内部解体。

    判官柳承业进言道:“昔以先王之能,民心之附,三蜀之富,兵甲之盛,倘未敢僭越,而况如今这些条件都不复存在!现李允大兵压境,万一不胜,那就是灭族之祸啊!请大王三思。”

    王元膺大怒,令武士将柳承业推出斩首,文武见此,谁还敢再反对?!齐称大王英明,此时称帝“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将士谁不想富贵?必然死战。”“我军士气大振,李允不足虑也!”等等。元膺大喜,令群臣马上操办起来。

    新王要称帝的消息传遍宫中(王宫皇宫都是宫),宫人们倒也欢喜,因为一份赏赐是跑不掉的。只有大小观音害怕新王要翻旧帐,惶惶不可终日。是晚,果有太监传旨:新王赐二妃礼物。礼物乃是一个锦匣。二妃怕里面是白绫或者毒酒(那就是赐死),不敢拆封。太监催促再三,还是宫女代为开启,里面却是一对合欢结(意为要和她们两个上床),宫女都欢然道喜,二妃羞愤,不肯奉诏(姿态还是要摆一下的),宫女们强为更上吉服(知趣啊),送去给新王受用。

    两妃羞颜向壁,王元膺盛气凌人,调戏道:“向日凛凛,今何自投?”

    二妃气愤,半晌方回言道:“不过是畏惧天威罢了!”

    王元膺大笑,“寡人称帝,原不为江山,正是为了美人啊”乃强两位“姨娘”同床共枕,在她们玉体上尽情放肆,平生所愿,一夕得偿,其中畅美自不待言。次日即封二妃为两宫皇后,对外说两女是先王所赐,“长者赐,不敢辞”,因加为皇后。说起来这也是大唐的传统,昔日高宗和武则天也唱过这么一出戏――武则天曾是太宗的才人,以更衣入侍,儿子要收纳,于礼不合,当时高宗就对群臣宣称:武媚娘是太宗赐给他的。老爹赐的,当然不能当丫环,只能当皇后!所以王元膺所为,并不是狼心兽行,而是“循规蹈矩”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