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美国历史学会最新出版的高校教科书《新世界史》(杰里.本特利编著)已经对夏朝经济生活和社会形态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和承认。由于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的出现,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桀被商汤战败,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种制度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铸铜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进步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部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五百多年时间。
据《史记》引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大禹治水图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禹老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会。夏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使新生的专制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原始的民主推举制被强制取代。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皋逝,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
孔甲乱政,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
发驾崩后,其子履癸(即桀)继位。桀善武,《史记?律书》夸张地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桀贪色,他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他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即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钓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
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一边逃一边战,最终战败于有?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一说今河南中部,另一说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鸣条之战,夏室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可能是今河南郑州)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传13世(《世本》载12世)、17王,历时472年(依《竹书纪年》),于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主要留在中原活动,还有两支分别向南、北方向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氏族人员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今蒙古平原,与当地诸族融合,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即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
郭沫若、胡厚宣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五百年(一说四百七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五百余年。
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予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胤甲)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履癸(桀)
《竹书纪年》夏纪
〔一〕《汲冢书》:禹都阳城。《续汉书郡国志》二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汉书地理志》注
《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礼记缁衣》正义
〔二〕《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皙传》
《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史通疑古》
(《竹书纪年》):后启杀益。《史通杂说上》
〔四〕《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五〕启征西河。《纪年》云。《北堂书钞》卷一三帝王部
〔六〕《竹书》云: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卷一五注
〔七〕薛瓒《汉书集注》云:(《汲郡古文》)又云:太康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太康居镓寻。《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周本纪》正义
〔八〕薛瓒《汉书集注》:……(《汲郡古文》)又云……羿亦居之。《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羿亦居之。《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记周本纪》正义
〔九〕《纪年》曰:帝相即位,处商丘。《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0〕《纪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一〕《纪年》: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竹书纪年》曰):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曰:(相)二年,征黄夷。《通鉴外纪》卷二
〔一二〕(《竹书纪年》曰):(后相)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
《纪年》曰:(相)七年,(干夷来宾)。《通鉴外纪》卷二
〔一三〕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
〔一四〕(《竹书纪年》曰):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
〔一五〕《纪年》曰: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六〕《汲郡竹书》曰: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
《汲冢竹书》:伯杼子往于东海,至于三寿,得一狐九尾。《稽瑞》
《书纪年》曰:……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太平御览》卷九0九兽部
〔一七〕《竹书纪年》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竹书纪年》曰: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曰:(槐)三年,(九夷来御)。《通鉴外纪》卷二
〔一八〕《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水经洛水注》
《竹书》作冯夷。《山海经海内北经》注
〔一九〕《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0〕《纪年》云:「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卷八九礼仪部
《纪年》曰: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璧宾于河,狩于海,获大鱼。《初学记》卷一三礼部上
《纪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一〕《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托寄也,见《汲郡竹书》。《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二二〕《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
《纪年》曰: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通鉴外纪》卷二
〔二三〕《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四〕《汲冢书》曰: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键,十日并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太平御览》卷四天部
《汲郡竹书》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山海经海外东经》注
《汲冢书》曰: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开元占经》卷六
《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孽,十日并出。《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汲冢纪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通鉴外纪》卷二
〔二五〕《纪年》曰:后昊立三年(帝皋也)。《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六〕《纪年》曰: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七〕《纪年》云: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卷八二礼仪部
《竹书纪年》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又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纪年》曰:(发)元年,(诸夷宾于王门,献其乐舞)。《通鉴外纪》卷二
〔二八〕薛瓒《汉书集注》……(《汲郡古文》)又云:……桀又居之。《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桀又居之。《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记周本纪》正义
〔二九〕《汲冢竹书》曰:不?之?孙。《尔雅释亲》注
〔三0〕《纪年》曰: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卷一三五皇亲部
《汲冢书》所谓苕华之玉。《山海经西山经》注
郭璞曰:《汲冢竹书》曰: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也。《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
○苕华。《纪年》。《北堂书钞》卷二一帝王部
《纪年》曰:桀伐禄山,禄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艺文类聚》卷八三宝玉部
《纪年》曰: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人,女无子焉,○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书纪年》曰:桀伐禄山,献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女,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太平御览》卷三八一人事部
炖煌高纳之郡府《纪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太平御览》卷八0五珍宝部
炖煌《纪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事类赋》注卷九
〔三一〕《汲冢古文》曰: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文选东京赋》注
《汲郡地中古文册书》曰:桀筑倾宫,饰瑶台。《文选吴都赋》注
《汲冢古文》曰:桀作倾宫,饰瑶台。《文选七命》注
《纪年》曰:……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二〕《书纪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卷八八0咎征部
〔三三〕《纪年》曰:……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四〕《纪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史记夏本纪》集解
徐广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史记夏本纪》索隐
《纪年》曰: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文选六代论》注
《汲冢纪年》曰:(夏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通鉴外纪》卷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