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此时早已经是神采飞扬,一扫一年来的颓丧之气,仿佛又回到了颖川书院中意气风发的岁月:“破黄巾者易尔,我有三策可供大将军挑选。”
何进闻言,急道:“子明,上策为何?”
“上策者:当今皇上下诏罪己,尽除阉竖,以平民愤;各州府开仓赈济,以安民心。民愤一息,民心思定,黄巾反贼就犹如无根浮萍,届时,朝廷只需再起司隶雄兵十万,出虎牢,渡黄河,必成秋风扫落叶之势,黄巾不日可定。”
早在陆羽说到要皇帝下罪己诏的时候,何进的脸色就变了,越听到最后何进的脸色就越苦:“子明啊,你的上策虽好,但是要皇上下罪己诏,恐怕有损皇家尊严,皇上未必肯啊。至于开仓赈济,你也知道最近几年大汉天灾人祸不断,朝廷又连年征羌,国库早已空乏,只怕是拿不出粮食啊!不如你再说说中策吧!”
陆羽也知道何进说的都是实情,虽然今年去年一年安定,但是国库久疲,要想拿出大量粮食赈济灾民恐怕的确是不现实:“大将军所言也在理,那就说说中策吧。中策,令各地郡守编制团练乡勇,扩充郡国兵,以抵御黄巾军的攻击,防止黄巾扩大势力范围或者四处流窜,争取将黄巾军控制在现有的范围之中,然后同样是尽起司隶之兵,再加上各地郡国兵的配合,对各部黄巾主力逐个击破,此法胜在平稳,残余黄巾可由各州郡自行讨灭,也可减少大军的消耗。”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何进想了想,还是又问道:“那么,下策呢?”
“下策者,调边兵入关,再起司隶之兵,内外夹击,以边军之战力,黄巾也是反掌可除。”
陆羽话音未落,周围众人早已是脸色大变,纷纷阻拦。
“将军,这下策万万不可啊,边兵长期与蛮夷相处,早已是不服礼教,同野兽无异,怎么能调入中原呢?”
“是啊,将军,听说边军之中还有不少真正的蛮胡,让他们进入内地,岂不是引狼入室?”
“德瑜兄说的没错啊,何况到时司隶之兵尽出,帝都防备力量薄弱,要是这些边军起了什么心思,那麻烦就大了。”
“没错没错,就算边兵没有问题,调入内之后,谁来替朝廷镇守边疆?万一那些胡人借机侵犯我大汉,岂不是让他们长驱直入?到时恐怕损失惨重啊。”
陆羽心中冷笑,这些所谓的“名士”自己不敢出头,对别人的计策却总是忍不住跑出来指手画脚,不过,讲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但是,从他们的言语之中,陆羽看到了他们对边关将士的依赖和歧视,这是极其讽刺的一件事。他们明明知道边军的重要性,明明知道大汉少了这些边关将士不行,却又对他们报以歧视的目光。从这里看一看出大汉朝廷内外不合,文武矛盾的激烈,现在看似是这些文人名士占了上风,但是实际上的力量掌握在武人的手中,一旦矛盾激化无法压制的程度,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边军将士为朝廷常年镇守边疆,同家人远离,在朝廷之中又遭到歧视,想必心中早就憋了一把火,这把火越烧越旺,一旦爆发出来,恐怕就是燎原之势了。
陆羽摇了摇头,这些事他想管也管不着,又何必去多想这些有的没的呢?还是专注于眼前吧。
此时的何进也是拿不定主意了,只能向在场的其他人询问:“那么诸公以为应该如何取舍啊?”
那些个“名士”挑疏漏挑得起劲,但是真的要他们拿出一个方案来,却又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了。
陆羽只在旁边冷眼旁观,他也知道自己的策略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想要他再站出来为这些人挡灾,那不可能!
讨论了良久,最后又是袁绍站了出来:“大将军,我等讨论了良久,觉得陆子明的三策之中,上策效果最佳,但是不切实际,难以实行。”
陆羽嗤笑一声,这上策早就是被否决的了,这群人还拿这个来说事,真是一群庸才。
袁绍看了陆羽一眼,继续道:“这下策嘛,调边兵入内,风险太大,变数太多,也是不宜采纳。所以我们认为只有中策尚可,但还需斟酌一番,弥补其中的漏洞。若用中策,那我军就可以稳步推进,以司隶精兵逐个击破黄巾,的确是好策略。但是在讨黄巾之时尚没有问题,讨平黄巾之后,若是各地郡守有心怀不贵者,拥兵自重,届时朝廷兵力空虚,外强内弱,恐怕会成尾大不掉之势。司隶之兵征战日久已成疲兵,而且战黄巾损失必定不小,若是只有一两个州郡如此,那尚可轻易讨平,怕就怕一旦有人挑了这个头,从者迭起,那到时侯恐怕会脱离朝廷的掌控,重现春秋战国之时的诸侯并立的态势。就算最后朝廷能够将这些乱臣贼子讨灭,损失之大,无法估量,国势必要大衰。所以我等权衡再三,终于是商量出了一个万全之策。中策可取,再调少部分精锐边军入关帮助讨伐黄巾,这样既不会有边军失控之虞,又可以加快讨平黄巾的进程。至于司隶之兵尽出之后,朝廷内兵力空虚,防备不足的危险,我们可以组建新军,护卫京畿,凭借司隶人口之众,数万新军不日可成,到时只要派几员干将对其进行训练,到黄巾平定之时,新军也可堪一用了,再配合凯旋归来的司隶兵马,以司隶兵马损失过大,无力以保卫洛阳为由,从各地的郡国兵中抽调精壮之士充入司隶军中,这样地方和中央的力量对比也不会失衡了。如此,皇权可固,四海可平,善莫大焉!”
一番话说完,袁绍的头上也是冒出了微汗,心中却是不免有些得意,这可是他们绞尽脑汁想出的万全之策,可以说是把能考虑到的都考虑进去了,要是还被挑出毛病来,那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陆羽也是没想到,这些人居然能拿出这样不错的方案来,虽然是在他的策略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但是的确是弥补了他的漏洞,作出了不小的改进,看来这些“名士”还是有点能力的,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虚名之辈啊。
何进想了一想,也是大点其头,这才是两全之策,极为符合他的心意,陆羽的策略虽然不错,但是毕竟年轻,考虑的不够周全啊!当即采纳了袁绍等人的建议。
转过头来,何进又赞誉了陆羽几句。此时,何进已经有些后悔把陆羽放出去了,毕竟陆羽的确是有真才实学的,虽然还不够老成,但是经验总是可以培养的,这天赋确实难得。只是话已经说出口了,以何进大将军的身份,也不好出尔反尔。好在何进身边也不是没有有才能的人,放走一个陆羽虽然可惜,也不至于让他做出反悔这种有损形象的事。
最后,何进当然也没有真的让陆羽去军中当小兵,而是把他放在了北中郎将卢植的麾下,做了一个别部司马。
何进的这番举措倒是有些考虑的,一来,卢植是大汉名将,跟着他安全更有保障,二来,陆羽和卢植还有那么点关系呢。
卢植少年时代曾经与经学大师郑玄一同师从巨儒马融就读儒学。当时,马融家中歌女侍婢众多,经常歌舞往来于席间,可是卢植从来不斜视一眼,因此深得马融的见许,也让郑玄十分钦佩,两人的私交甚厚。
那么,这同陆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又要提到陆羽的那个便宜师傅邴原了,邴原和郑玄同为北海国人士,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近三十岁,但两人都不是那种拘于礼法的人,郑玄折节下交,邴原也是欣然接受,所以两人也是忘年之交了。前次陆羽经过北海,特地去看望了郑玄,郑玄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后辈,知道陆羽在游学,以后必定会去洛阳,还写了一封信,心中说陆羽是自己的子侄辈,拜托卢植照顾一下。
所以,陆羽在洛阳之时就经常去卢植处拜访求教,卢植也把陆羽当成自己的子侄般亲爱,若不是卢植为人刚正,从不谋私,陆羽早就谋得一官半职了。
所以,何进把陆羽放在了卢植麾下,倒也真的是花了一番心思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