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上 羌汉联军兵起凉州


本站公告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太白长歌当哭,真情流露,生平抱负,都化作一缕青烟,飘逝于漫漫岁月长河中,诗仙大圣的绝笔之作《临路歌》唱罢。咱们接着引出本书的第三部分。

    话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定咸阳,驻汉中,后来韩信拜帅,九里山一战杀败了霸王八千子弟兵,扶保刘邦建立汉室江山。大汉朝传到了汉元帝时被国贼王莽篡了皇位,汉刘秀一十二岁兵起南阳,得了马武、姚期、岑朋、邓禹等人辅佐,下昆阳夺潼关,马援挂帅,吴汉献关,终于夺回了汉家的锦绣河山。刘秀当皇帝以后定都洛阳,称光武帝, 国号还是大汉,史称东汉。这东汉传至了桓、灵二帝时,朝廷腐朽,天灾人祸,盗寇四起,贪官污吏刮地三尺,愈发没了黎民百姓的活路啦。这时候就在巨鹿郡地方,出了一位豪杰,此人姓张名角,创立了“太平道教”,召集教众三十六万,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这一乱汉灵帝刘宏可就坐不住金銮殿啦!连宣带调找来了各路官员率兵勤王,镇压黄巾军。终于在公元184年的年末,在各路雄豪英强的帮助下,得以平定了叛乱,战乱结束了,可暴君的苛政没有结束,百姓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遥遥无法实现,仍要在苦海中沉浮!

    相反这时候的汉灵帝倒真以为自个是圣天子有百灵相助,叛乱已定,天下太平,该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歌舞升平的时候啦!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淫乐!

    哪知道他乐了还没两天,到公元184年年末冬至这一天,边庭送来急报,出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呢?原来西羌地区的羌人头领北宫伯玉、李文侯率领三川六国九沟十八寨的人马,连同着西凉汉人将领边章与韩遂,乘着神州萧条之际,起兵造反,称霸一方,妄图染指中原!这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啊!

    咱先来说说大汉朝末年四边主要的几个少数民族:北有鲜卑、匈奴,乌丸等蛮骑部落,南有蛮夷、山越、巫溪等洪荒族类,东有夫余、高句丽,以及东海外倭女王治下的刑马台及诸多岛国倭虏,这西边呢!主要就有羌、氐,以及乌孙、楼兰、大宛等诸多游牧民族,这些部族以民风彪悍,勇猛善战而闻名。

    其中单说这个羌族,自光武帝开始,便一直与大汉朝作对,他们采取骚扰屡掠的游击作战方针,让东汉历代的龙主帝王头疼不已!再等到了东汉中期以后,随着东汉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地方豪强和宦官势力的坐大,为羌人叛乱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加上边关汉将对异族部落的野蛮镇压,终使平羌战争演变成为了一场烽火连绵、无休止的消耗战!

    大汉朝费尽财力、人力、物力,反叛还是屡起不断,直至这次羌、氐等胡虏连同边庭汉将一起发动的叛乱,起初战报被有着“十个太监一台戏”之称的“十常侍”压了下来,但是随着叛军屡战屡胜,阵斩护羌校尉冷征,攻陷金城,杀死太守陈懿,声势浩大!至公元187年,他们日抢三关,夜夺八寨,势如破竹,已进逼至三辅之地,威胁到东汉王朝存亡的根基了,太监们一看瞒不住喽!这才奏禀了汉灵帝。

    汉灵帝一听立马就傻眼啦!这日升朝坐殿,一上来就把事情讲明,希望有人能够讨旨出征,领兵挂帅,替刘家分忧!

    其实这事儿文武群臣早就知道了,您想那战报跟雪片似的,京城内外早传得沸沸扬扬,只因十常侍把持朝纲,就瞒着终日在深宫享乐、不通外务的汉灵帝一人!

    如今大伙儿是你看我,我看你,无人言语;此时曾经剿灭黄巾、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汉朝三大国柱辅臣都已不在朝中了,黄巾起义结束后,卢植因上书直谏宦官祸国,惹恼了刘宏,被免了官,据说如今归隐在上谷,以山水为乐,不问世事;朱儁因老母亲故去,辞官回故里奔丧守孝,至今未归;而皇甫嵩此时正领兵镇守在西番边陲的陈仓郡,身处险关,责任也十分重大,不便随意调动!这真是朝中空虚无良将,本末倒置谁应王!也是党锢之乱以来东汉人才严重流失所造成的。

    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啦!噢!叫你这么说,大汉朝廷里头就没人啦?吃皇粮,拿俸禄养了一窝子窝囊废啊!也不能这么说,能臣国士朝中还是有的,也在琢磨呢!只是都觉得自己心里没底儿,当然啦,也有的是叫皇上的所作所为凉透了心啦!心说这会儿我看你这个昏君能怎么办!有不少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因此上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接茬儿。

    群臣无人答话,可把汉灵帝气坏了!心说这太平年间你们拿国家俸禄,受尽皇恩,怎么一到了慌乱年头、用人之际,就都这儿装缩头乌龟啦!正待要发作,忽然见有一人是出班跪倒,口呼“万岁!微臣不才,愿领精兵,去除西藩贼兵,扫灭狼烟,保住我中原好河山!”

    刘宏一听这话心里头舒坦啊!遂闪龙目朝下观瞧,见品级台前所跪之人生得虎背熊体,肚大十围。头戴方翅纱帽,身穿三品猩红绣蟒袍,腰横玉带,足登朝靴,年纪在五十岁上下,头大如斗,面似蓝靛、发如朱砂,一双猩红的金鱼大眼朝外努着,灼灼放光,狮头鼻子,血盆大嘴,连鬓的大胡茬犹如钢针,根根见肉,相貌十分的凶恶!

    出班请命的这位是谁呢?书中暗表,此人正是被后人称为“大魔王”的董卓董仲颖!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士,临洮属于边关远地,与西北羌人居住地相邻。董卓就生在此地的一个豪强家庭,儿时的偏邦异部生活使得他形成了一种任性粗野、暴虐凶狠的性格,成年后他熟读兵书,深谙韬略,野心勃勃,加上力大无穷,还擅长骑射,马上能带两壶箭,左右驰射;不仅乡里人怕他,连周边的羌人部落也都惧他十分;董卓年轻时正赶上朝廷连年征讨羌族,面对羌人的反抗,大汉军队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想助借地方豪强的力量来缓解西羌危机,这对于董卓来说,是个机遇,于是他组织乡勇,加入到了征讨反叛羌人的战争当中。

    战场上的董卓,胯下马,掌中金顶禹王开山朔,杀法骁勇,嗜血如命,渐渐的名声鹊起,威震边陲!由于他惯行不要俘虏,赶尽杀绝的政策,所到之处,搞得人心惶惶;这位不光杀人,宰完后这心儿、肝儿、肺、肚,那可都是他的下酒菜,更要命的是他还有个嗜好,尤以喜欢吃小孩儿!

    要说起古时候这好吃小孩儿的主儿还真不少,最早的应该算当初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可能是遍尝了山珍海味,味觉退化了,吃什么也没胃口,一吃不对胃口的东西就呕吐,遂言:“犹烹婴儿未为尝也。”刚好他身边有个叫易牙的宠臣,听齐桓公这么一说,为了讨好他,就把家里刚添的小孩儿宰了,做了碗肉羹,献给齐恒公吃了,结果吐食的毛病好了,胃口也好了。

    如今董卓也犯这个毛病,动不动就想吃几口嫩孩儿肉,因此他领兵不管到了哪儿,所破之地,是见人就宰,见小孩儿就抢!西域反叛众部落都把董卓称为“西凉魔王”!一提起这位全身的毫毛都得倒竖起来!别看董卓残无人伦,暴虐成性;可是由于战功突出,再加上颇善权谋,奉承巴结朝中的权贵官宦,他反倒是平步青云,还被加封为了平西大将军,官居三品,后来被调至京师,这才于朝中听命。

    那么说董卓今日抢身出班,是为国为君么?当然不是!他是正自个儿盘算要借西征之机独揽兵权、暗怀不臣之心哪!董卓素有豺狼之志,谋逆之心,如今西羌来犯,正合了他的意喽!心想西藩那可是我的老家啊!待我讨得帅令,领人马到了边关,凭我在当地的声价威名,哪个敢不服?到时候我同谋羌汉联军,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再杀回京都——何愁这大汉江山不是我的呢?想到这儿,这才要讨旨挂帅。

    刘宏一开始听到有人讨旨出征心里头挺高兴,等抬眼往下一瞅是董卓,这心先凉了半截儿,怎么?刘宏也不是傻子啊!他也知道董卓狼子野心,暗怀不轨,更何况西凉是他的一亩三分地儿,要是真把兵权都给他,到时候反戈一击,那还了得?于是一犹豫“额。。。这个。。”刘宏这一犹豫不要紧,又有人接茬啦!谁啊?原来是车骑将军张温!这张温乃是汉灵帝后宫爱妃张美人的老爹,那是刘宏的老丈人,皇亲国丈啊,权大位高!张温平常最瞧不起的就是董卓这军功出身的西北狼了,因此二人是历来不睦。

    今天张温察言观色,见刘宏这一卡壳儿,明白这是对董卓放心不下那!手端象牙朝笏,赶紧出班来接这个话把“万岁,微臣不才,愿同董将军一同前去破贼,有董将军挂帅平西,微臣请皇命愿在麾下做押粮运草的值事官,望请圣上恩准……”

    吆!这话一出,皇上、当朝大臣连着董卓都听得明白不过,你张温可是车骑将军啊!堂堂一品国公大员,给三品将军做粮草官,你这叫明谦暗夺那!董卓一听心里头更恨张温了,偏偏刘宏乐了,心想关键时候还得自家人,为朕解忧排难,有老丈人同去,算是放心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