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志得意满,荡气回肠。
败温侯。
酸甜苦辣,百转千回之际,又增些许寂寥。
只不过,矗立于人生某一阶段的顶点,
煞那间,心情荡涤,无欲无求的关羽,更想要无视别人的,羡慕的,嫉妒的目光,或是去无视其他的欣赏的,惧怕的问候,只是,
“云长,辛苦了”
说出这句话的人,却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心态,状态,
都让忠义无双的关羽,无法生出拒绝的心态,更无论说出拒绝的语言。
所以,苦战许久,身心俱疲的关羽,也许会对热心上前的曹操翻出白眼,甚至对做做姿态的袁绍视而不见,但对于兄长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关心,却也只是心头涌过一丝暖意,觉得万般辛苦皆有所回报。
“多谢兄长的关心”
。。。。。。
按下刘备兄弟和其他涌上来的表示祝贺和欣赏的一众诸侯不提,
虎牢关上,
“温侯新败,我军士气全无,这样下去,恐怕我们很难守住虎牢。可当此困顿之局,诸位何以教我?”
对于吕布的战败,董卓事先可是毫无准备的。
“那可是吕布啊,鬼神一般的吕布啊,他竟然会败?”
所以,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生性暴躁的董卓,涌起的第一个感觉,尽然不是愤怒或是失望,而是莫名的彷徨,还有一丝的恐惧。
当然了,无论怎样,董卓好歹也是身经百战,位高权重的枭雄,魁首。所以,很快,他就克制住了自己心胸中的那一丝丝失态,言语之间,可谓是气息平稳,波澜不惊。
只不过不可否认,吕布的意外落败,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全体的西凉将士来说,都不得不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尤其是对平日里,视吕布为神的西凉军队的底层士卒来说,士气上的打击,则更加的严重,甚至是致命。
所以,虽然看似是征询意见,但董卓话语之间的避让和迟疑,却是不遮不掩的,一听即知,甚至无需是明眼之人,或是明耳之人。
听其言,明其意,
众人却是急视李儒。
对于诸将的这种明显的“推脱”和“放弃”,董卓到也丝毫没有见怪或是生气的意思。
因为即便是他自己,其实也只是一直在看着李儒,至于吕布还有其他的诸位将领,他到也没有过多的注意或是期待。
当然了,这到也不是其他诸人,比如徐荣之类的智将,真的就没有一些想法或是主意。
只是身为董卓的女婿,李儒本身的身份,就不得不让众将给予他相应的尊重。更何况,李儒确实也是这世上少有的谋主或是智囊。往往他的计策一处,总是会让人在叹服不已之后,心口皆服。这样一来,时间一长,众将自然也就不愿再多费唇舌,全都唯李儒马首是瞻了。
所以,“先董后李”,已经可以看做是西凉军的习惯和传统了。
而且“身负重任”的李儒,确也每每总是能做到“不负众望”。
“丞相,我近日听说,京城中有一首传唱颇广的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童谣里的这两个‘汉’,以我之见,恐怕就是指的我们大汉的两个龙兴之城,长安和洛阳了。而现今洛阳为京城已经二百余年,气数衰弱。反观西都长安,却是气数正旺。既然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之语,我们不如乘势迁都长安,也好上应天意,下应民心。”
作为董卓的“御用喉舌”,对于董卓的心意,或者是董卓表现出来的,想要他人知道的心意,李儒可是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不过能够瞬时间,就把一次战败逃走的无奈之举,说成是顺应民意的天命之举,李儒强悍的脸皮和言论,还是再一次的让众人无语叹息之余,深的岳父董卓的欢心。
当然了,能够压服残忍,野心的西凉诸将,向来以智著称的李儒,当然不会只有这拍马,媚上的智慧和能力。
“还有,虽然现今贼军气焰正盛,但贼首袁绍私心深重,妄图以一己之力,掌控关东诸将。而其余诸贼,也一一,无不是想要借机获取好处,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以我观之,贼军内部不但是矛盾重重,而且彼此之间的利益,那更是难以分均。只是摄于我军势大,才不得不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所以,只要我军主动退让少许,他们必然会因为利益的关系而分崩离析,到那时,群贼相争,不必我大军出动,恐怕贼已自乱矣,我军当可不战而自胜。”
逢迎归逢迎,但终归是天下少有的奇才,联军过于拖沓的进军速度和完全不思进取的心态,还是让李儒在不解之余,慢慢的抓到了一些事实的本质。
“嗯。你的想法,不但极有见识,也深合我意。”(找不到李儒的字)
事实上,向来杀伐决断的董卓,只是想要做出个明主的姿态罢了,到也没有真的想过,原本是因为将士信心不再而无奈的逃跑之举,会有这样的实质上的,战略上的意义。因此,心中欢喜之余,得以体面下台的董丞相,对自己女婿的表现,自然也是满意异常,不吝赞赏。
“众将听令,。。。。。。”
之后无需赘言,董卓的坚持再加上李儒的见识,自然是双锤定音。
再说联军,虽然董卓迁都和火烧洛阳的消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传过来。但“西凉军弃守虎牢”的事实,却让袁绍在联军全军士气大振的情况下,也无法再一意的压制其他诸侯,对进军洛阳,建立不世之功的需要和野心。只好顺水推舟的,命极力请战,急于洗刷败给华雄之辱的孙坚为先锋,一路横扫西凉残余的守军,直至京城。
只不过当孙坚大军进城的时候,东都洛阳,大汉二百余年的都城,已经被西凉军付之一炬,面目全非。。。。。。
孙坚全军只好被迫救火。
“将军”,
不多时,孙坚手下的四虎将之一,黄盖,黄公覆,就悄悄的孤身返回到孙坚身旁,只不过却是神态恍惚,脸色苍白。
“公覆,有什么事吗”
看黄盖如此举止失当,迥异以往,孙坚不禁眉头微皱。既有点不明所以,又有点少许的怒意。
堂堂大将,如此的手足无措,成何体统?
但是面对孙坚表现出来的,淡淡的不满,黄盖却是完全的犹如视而不见,依然神色惶恐。
“将军,刚才我们在宫里救火时,在宫里的一口枯井中,找到一件东西”
“宫里?”
听到这样一个敏感的词语,再加上黄盖诡异的举止和发抖的声音,让一向沉稳的孙坚的呼吸,也慢慢的急促了起来。
“什么东西?”
犹如实质的目光,只是让黄盖更加的兴奋难抑,
“是,。。。是传国玺”
尽管已经是附耳相传,可万分谨慎之下,黄盖的声音,听起来依然是那么的低不可闻。
“什么?”
与几乎不敢出声的黄盖不同,孙坚却是“虎躯”一震,(我也总算写到这么个东西了,呵呵)如遭雷击。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无论如何,他也没有想过,让黄盖神情失态的东西,尽然会是这样的一个镇国之宝。
“将军”
孙坚因为不敢置信而发出的惊呼,却让黄盖在脸色更加的不堪之余,急忙阻止。
“在哪,快带我去”
事关重大,虽然孙坚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妥,但还是压抑不住心底的诱惑。
只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孙坚军中的另一双眼睛,完完全全的看在眼里。。。
袁绍大营,
一个身着孙坚军军服的背影悄悄的闪过,
大帐中,袁绍则是满面的狰狞,扭曲犹如恶鬼。
“孙坚,你怎么吃下去的,我就叫你怎么吐出来”
声音及至后面,已经近乎兽吼,完全不似人音。
很快,联军的所有诸侯,就都从身为盟主的袁绍那里,得到了这样的一个震撼的消息。
“孙文台携传国玉玺潜逃,盟主命大家前去相商征讨事宜”
“孙文台竟然得到了玉玺?”
不管众人都是什么样的心态,但还是依照袁绍的军令,纷纷来到了军中大帐议事。
斩杀孙坚,抢得玉玺,
这对在座的大部分诸侯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只是孙坚的勇猛,却让诸将心有所忌的情况下,不敢主动请缨。
因此,局面在一时间竟然陷入了死寂。
看着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袁绍不由的心中暗恨,但他到也清楚,众诸侯是为孙坚,这“江东猛虎”的头衔所慑,自然也是不好发火。再说了,就算是有人主动请战,可碰上孙坚这样的对手,要是武力不济,一切也只会是枉然。
武力?!
想到武力,袁绍的脑中,突然闪过一个人影。
“恩,要是他的话,定然是万无一失。”
袁绍暗下决心。
“玄德公,你可愿意为袁绍走这一遭。”
“为你?”
虽然对袁绍的话有点不满,但身为谦谦君子的刘备,还是觉得不能因为袁绍这一小小的一时“口误”,就拒绝盟主的军令。
“盟主有命,备自然责无旁贷”
一问一答之际,帐中所有人的视线,却是都聚集到了刘备身后,那个伟岸若神的身影上面。。。。。。
天近黄昏,残阳似血。
已经多少有些昏暗的日光下,万物犹如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没有刺眼的光芒,只有圣洁的庄严。。。
只不过急于逃逸的孙坚,却完全无视这难得大好景色,只是觉得嘴角发苦。
“袁绍遣渔阳太守--刘备来捉拿自己。”
这个令孙坚和手下众将都沮丧不已的消息,已经通过己方的探子,得到了证实。
刘备,在孙坚的印象里,那只是一个仁厚,有礼的谦谦君子。在“讨董”的一系列战役中,并没有什么过于耀眼的表现。和自己,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过节,只能算是一个平常的点头之交罢了。
但要命的是,通过探子回报的旗号和简单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给刘太守打头的先锋,却正是他的义弟,那个威震虎牢,豪勇无双的关将军。
因此,关羽,渔阳关羽。
这个前不久还让全军骄傲,让自己也敬佩万分的名字,现在,却成了压在自己和手下将领心头的一块巨石。
而身边不时传来的,黄盖,程普等手下大将的,催促全军加速的声音,更让他心烦意乱之际,又添少许惧意。
“看来就是德谋和公覆他们,对于关羽的神勇,也是甚为忌惮,戒惧不已啊。”
“唉”
盟主震怒,关羽追杀,
早知如此,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行那万一之举,把传国玉玺偷偷的收起来的。(孙坚以为袁绍不会知道)
可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之势,纵使自己有心悔过,又如何面对洛阳群雄,面对天下士人。
“看来,只能是将错就错,死不承认了。”
正在孙坚开始胡思乱想之际,突然间,他只觉得全军急速行军的脚步戛然而止,而队列的前头,更是一阵惊呼和混乱。
心头一紧,孙坚赶忙策马上前。
卧蚕眉,丹凤眼,长刀金甲,二尺长髯。
看了看周围满是惊惧的眼神和因此变得混乱不堪的一众将士,孙坚只能在心中苦笑一声,催马上前。
“关将军,别来无恙”
。。。。。。
(斩孙坚,还是斩孙策,这是一个问题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