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握住权柄就象握住了笤帚把,在朝堂展开大扫除,把异己一律清扫出门,最后扫到龙椅这,把小皇帝也一起扫了出去。
581年,杨坚建隋代周,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睿智、仁慈,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皇帝,他推行的诸多新政成为后世皇帝立国的样板。
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所谓“三省六部”制是指隋文帝所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中书省负责制定Whdo,门下省负责审核Why to do,尚书省负责执行Hdo。三部门分工协作、彼此制约,必须以皇帝为轴心才能正常运转。
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负责官吏的任免与考核;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相当于###,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负责军事;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管刑法;工部相当于建设部,主管工程建造等。
“三省六部”制把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划分得非常明确,提高了办公效率。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管理为州县两级管理,砍掉了郡,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给政府减肥。
隋文帝还有一项创新一直流传到清代,那就是“科举”制。
科举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上就有了“干部”身份以后归人事局管,考不上就什么身份没有以后归劳动局管。虽然说录取比例非常低,但毕竟给平民当官提供了一个途径。
以前选拔官员看重门第。
曹丕首推“九品中正制”,按照家世?才德把人分为九等,让不同等级的人出任不同等级的官。
到了南北朝,尤其是北魏,门第观念更加严重,选拔干部几乎到了只看门第不问才能的地步。
所谓门第就是本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去打洞”的原则,把高干子弟细分为几等,比如膏粱、华腴、甲、乙、丙、丁,根据不同等级的门第分派不同等级的官职。
比如膏粱门第,必须是三世三公,政治局常委一级的高干子弟,如三国时的袁绍之流。华腴门第是政治局委员一级,甲姓门第是国务委员一级,乙姓门第是省部级,丙姓门第是省部常委,丁姓门第是副省部级。非高干子弟就归入寒门,平民老百姓一个。
膏粱门第出身的人可以担任省部级干部,其他依次类推。寒门除非踩了狗屎运,否则没有资格入仕,“只能去打洞”。
门第选官制度把大批优秀人才挡在门外。
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忽略了门第概念,主张无论贵贱“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这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不但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也为高干子弟充斥的朝堂里引入了新鲜血液。
造了“三省六部”这部好车,通过科举选来了好马,隋文帝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发挥马儿的潜能,让马拉上车跑起来,飞起来。
隋文帝在“吏治”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大工夫。用现在话讲,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隋文帝的治国策略就是“宽以待民,严以待官”。对待百姓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贪官污吏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
他对待百姓讲个“宽”字,对待文武百官就讲个“严”字。同样的罪过,搁百姓身上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百姓没文化,不知法、不懂法,情由可原,下不为例。但搁百官身上可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那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隋文帝上朝随身带着板子。犯错的,“于殿前笞之”,当场摁倒“匹里啪啦”一顿板子,直打你个万朵桃花开;犯罪的,绝无宽宥。隋文帝规定:贪一文钱以上者,斩!贪一升粮以上者,斩!
隋文帝常常派人秘密给官员送贿赂――用现在的行话叫“钓鱼”。一旦有谁接受了贿赂,立即处死。
与此同时,隋文帝大力表彰优秀干部。对政绩突出者,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毫不吝啬,号召天下向他们学习。
经过隋文帝的治理,“州县吏多称职,百姓富庶”。隋朝的官吏也是历朝历代里最廉洁的。
“政治是个纲,纲举目张”。
政治清明自然会带来社会安定,百姓富庶。
隋文帝对百姓非常宽仁,分田地、减租赋、轻劳役、废酷刑,减轻百姓的痛苦,促进社会发展。
他将“宽刑”的主张体现到他重修的法律――开皇律中,将前朝蛮族的诸多酷刑一一剔除。“开皇律”被后世当作立法蓝本。
隋文帝也是历朝历代里最节俭的皇帝。
他为了配止泻药,需要一两女人化妆用的香粉,找遍后宫,没有。他想赐给臣下的妻子一件装饰用的织成衣领,找遍宫中,也没有。高贵女人常用的东西在皇宫之中竟然遍寻不到,可见宫中节俭成风。
睿智的隋文帝不但擅长内政,也擅长外交。他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将突厥人玩弄与股掌之上。
匈奴、“五胡”在中原逐渐销声匿迹后,来自俄罗斯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在西域崛起。他们打败柔然,占领了从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到中亚咸海的大片土地,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突厥帝国。
突厥人和当年的匈奴人一样,经常来中原劫掠,成为中原在匈奴之后的心腹大患。
如果象汉武帝解决匈奴那样过度依赖武力,势必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百姓负担。隋文帝决定利用智谋,采取更经济的办法解决突厥人。
隋文帝“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分化突厥,拉一个,打一个,联合弱小一方去对抗强大一方,让突厥永远都把精力消耗在内讧上,腾不出空来骚扰中原。
突厥大帝国由五个可汗共治,分辖东南西北和西域,其中西域的实力最强,南突厥名分最高,称大可汗为五个可汗之首。
五个可汗表面看起来步调一致,紧密团结在大可汗周围,实际上各怀鬼胎,矛盾重重,都想吞并别人壮大自己。
隋朝设法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将突厥暗潮汹涌的猜忌激化成明火执仗的内讧。
隋朝施展各种手段说服西域、西突厥和自己联盟对抗大可汗,从而掀起突厥东西两大集团的内战。东集团战败向隋朝称臣请求庇护,隋文帝于是派小儿子杨广带兵助阵,帮助东集团打败了西集团。东西集团恢复军事平衡,进入对峙。
隋文帝不理会大可汗的和亲请求,单与西突厥和亲,使大可汗感觉到威胁。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窘境,大可汗决定先下手为强,干掉西突厥。他成功地把西域撬到自己一方,两家联手突袭西突厥,瓜分了它的领地。
西突厥溃败后向隋朝请求南迁,隋文帝同意,把他们安置在了内蒙一带。
大可汗被部下所杀,突厥爆发夺位大战,隋文帝支持南迁的突厥也加入战团。混战之后,在隋朝大力帮助下的南迁突厥最终统一了突厥。隋朝和整个突厥也进入和平阶段。
隋文帝略施巧计使军事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突厥臣服自己,安定了边疆。
隋文帝文治武攻都有突出表现,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隋文帝最大的功绩还在于攻占陈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中国长达300年的大分裂期。
南朝陈国在陈霸先打下江山后,只存在30年就断送在玩乐皇帝陈叔宝手里。
陈叔宝是个大诗人,他填词作曲的《玉树后庭花》、《临春乐》、《春江花月夜》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也同时说明陈叔宝这人非常有才气。
他经常在皇宫里举办各种酒会沙龙,邀请当宠的臣下和嫔妃、当红诗人一起饮酒作诗,互相赠和。陈叔宝自吟“余樽尽复益,自得是逍遥”。小酒一杯接一杯,小日子过得别提有多美。
他沉溺于酒色诗曲自然“怠于政事”。他工作的情景通常是这样的:懒洋洋地斜倚在床榻上,让宠妃张丽华坐在他的腿上,听她念叨百官的启奏,然后按照她的分析给以批示。张丽华成了陈国幕后皇帝。
除张丽华外,陈叔宝还有很多宠爱的妃子,他象个勤快的小蜜蜂穿梭于百花间。但是陈叔宝不知道的是,他诗中描写的情景――“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很快降落在他的头上。
588年,隋朝大军压境。杨广率领50万大军跨过长江天堑,杀奔建康。陈叔宝生来胆小懦弱又不懂军事,不知道如何应对只知道日夜啼哭。陈兵望风而降,隋军很快攻下建康,俘虏了陈叔宝。
589年,亡国之君陈叔宝被杨广“请”到长安参加他父亲杨坚的Party。
没心没肺的陈叔宝献诗一首:“日用光天德,山河壮帝居……”,隋文帝杨坚目送陈叔宝离开时,长叹一声:如果陈叔宝能把喝酒和作诗的心思用到治国上,又哪会有今天呢。
隋文帝杨坚一统江山,成为历史上第五位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58xs8.com